正视安乐死的社会价值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dz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有种误解,好像“安乐死”是在鼓励放弃生命。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原意是指在人类主观外力的作用下安然告别人世。安乐死的对象应该是死亡已经开始的病人,其使命是完成一个没有或尽量减少痛苦的死亡形式并赋予终极的死亡以尊严和安详。这里,“死亡”被理解为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丧失蜕变过程。因此,安乐死是在痛苦的死亡已经发生、生命的价值基本丧失的情形下卫护生命的尊严而不是相反。
  哲人云: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安乐死理论承认生命有灿烂、也有平实和衰败。死亡的尊严是生命尊严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体现在:人人生而平等,生命有自由、欢乐和价值,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从人权的角度说,生命的自由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生命自主和自决的权利。
  当生命的意义逐步丧失、生命的尊严受到践踏、生命死亡进入倒计时,安乐死在这最后的时刻以积极的态度成全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信念。所以,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之择,而是在严峻的约束条件下安乐地死亡还是痛苦地死亡这样的方式选择。显然,安乐死主张的根本是出于对生命自决权的尊重(如患者本人有理性的思考、真诚的请求和明确的委托),是提前终结死亡的仁慈行动。没有牵挂、痛苦和恐惧的死亡使安乐死别具意蕴。
  显然,安乐死的意义和重点不在人为地加速死亡,而是如何利用人类对生命的觉悟和文化的力量来控制死亡的过程,使之达到某种良好甚至优雅的状态,过程缩短,痛苦减少,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死亡这一生命过程的应有尊严。安乐死传递了这样的生死观:生亦快乐,死亦安乐。安乐死将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做到对生命尊严的卫护,因而成为“给生命以尊严、给时间以意义”的制度保障。所以,安乐死严格了生的意义,凸现了生的价值,是正向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它保证了人口足够健康的力量。
  安乐死不仅在伦理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在经济学上也可得到完美的诠释。安乐死是阻止成本无限扩张的有效方式。当死亡的过程逐渐展开时,生存的成本逐渐放大———从经济成本到机会成本再到心理成本,从个人成本到家庭成本再到社会成本———但支付成本的同时却不见任何效益。安乐死是对坚持痛苦地活这种文化压力和病魔对生命的不断吞噬夹击下这种强制性成本支出的明智终结。安乐死使公共资源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减少了毫无意义的浪费。不过,对那些尚可拯救只因经济困难而寻求安乐一死的贫困者,的确存在一个社会道义问题。
  有人拿联合国国际公约来反对安乐死,却作了不恰当的解读。首先,国际人权公约只是一般性、指导性原则,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根据各国国情有所修正。其次,不能死抠条文而不重精神实质。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人权公约第一条明确指出:“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所有人民得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应在符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条件下,促进自决权的实现,并尊重这种权利。”毫无疑问,生命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天然财富”。第六条又指出:“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生命权就是生命的自有权、自主权和自决权。与安乐死更接近的是第十条:“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严的待遇。”被病魔折磨濒临死亡的人实际是被剥夺了自由的人。结合上述三个条款,国际人权公约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含义:在生命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人人都有天赋的自主决定放弃肉体生命的权利。
  为什么在中国安乐死支持者呼声日高而立法上却举步维艰?在文化根源上,就是中国人重视生命的长度而不是生命的尊严,重视活的本身却忽视了活的意义。文化的变革常常需要时日。荷兰1968年开始讨论安乐死问题,却在32年之后(2000年)立法通过“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安乐死法案》。按这样乐观的时间表,中国也要在2020年以后才可能享受到死亡权利的法律保障(我国有专家1988年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当安乐死的个体选择同时成为社会选择的时候,余下的就不是要不要认可安乐死而是如何实践安乐死的问题了。我相信,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使安乐死的正面价值更加凸现而为人们所重视。
其他文献
十年前的卢旺达大屠杀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酿成一部20世纪的人类悲剧。十年后的4月7日,卢旺达国民隆重纪念“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联合国也为首个“卢旺达大屠杀国际反思日”举行纪念活动。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乘坐的飞机准备在首都基加利机场降落时坠毁,两总统和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早有屠杀预谋的总统卫队有了实施计划的机会。数小时后,他们和以图西族为
期刊
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知道以色列的底细的,它估计以色列有100件核武器,有的专家估计它有300件或更多的核武器,其中包括一些低当量的中子弹。据透露,这些核武器包括核炮弹、核地雷和飞机投掷的原子弹。氢弹也已经研制出来了,有一种氢弹已小型化到可装进手提箱的地步。  近日,美联社有这样的报道:以色列暗示它将采取军事行动终结伊朗核计划,现在正等待美国对伊朗的外交压力是否奏效。有媒体分析,如果美国的外交斡旋未果,
期刊
处理领事保护案件的基本要求是反应迅速、措施得当,归根到底,都要以海外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领事工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  3月14日,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市郊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无情地吞噬了28人的生命,其中包括九名中国人。事发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分关注,并向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致以诚挚的慰问。
期刊
开放档案的本质是肯定了公民对涉及到国家重大利益的事情有知情权,因为它们关系到公民的利益,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外交以人为本这个原则的提出很重要,等于树立了一面旗帜。敢于亮出这面旗帜就不容易,因为大家就拿这个衡量政府的行为、领导人的行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它的方向与中国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    进步:对外开放外交档案    外交工作有其特殊性。首先,它影响到国家荣誉和
期刊
频频发难为哪般    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有所改善。2002年中国全年对美贸易顺差达到了创记录的427亿美元。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中美贸易额达464.2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18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9%;而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今年1~4月美中贸易额为512.4亿美元,其中美对华进口426.8亿美元,对华出口85.6亿美元,贸易逆差
期刊
9.11事件后,美国认为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后后冷战时代”,标志是美国面临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大概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我曾以“9.11之后的美国及中美关系”为题做了一个讲话。很快这一年又过去了,应该说,国际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复杂的变化,而最重要的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伊拉克战争。我今天想谈的题目就是“伊拉克战争和美国”。主要想从更大的国际背景来看这场战争,以及这场战争对美国的战略趋向有什么影
期刊
3月14日,西班牙在3.11爆炸案发生的第四天举行大选。投票结果显示,执政的人民党得票率37.6%,工人社会党42.8%,执政党在取得诸多政绩的情况下无可挽回地下台,首相何塞·玛丽亚·阿斯纳尔也黯然离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几何时,这位有着浓密胡须、犀利目光、略显矮小身材的西班牙政治家,借“改良的中间主义”主张和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在欧洲政治舞台傲视群雄。  阿斯纳尔1953年2月25日生于马
期刊
欧元的命运除了取决于欧元区本身,还取决于美国和国际间的相互协调。过去,国际货币体系协调的决定权主要集中在欧美手中,现在却少不了亚洲的参与。   2003年,国际金融领域让人们感受最深的就是欧元板块与美元板块的激烈碰撞,欧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欧元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人们对欧元未来命运的关心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中欧
期刊
“失去十年”后又“失去五年”     编者按:海地旋风般的政局变化让人们再度关注拉美这个曾一度“欣欣向荣”、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爆发危机的地区。是什么原因使拉美至今都没能走出“无间暗道”的尽头?  在1997年那会儿,谁也不会怀疑拉美像东亚一样成为经济高速增长、赶超美欧的明日之星,因为这一年拉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出现正增长,整个地区平均增长率为5.3%,这不仅是本地区25年的最好年景,而且在全世
期刊
3月12日,韩国国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卢武铉动议案。之后,卢武铉的总统权力被暂停,由国务总理高建代理。    一语酿灾祸    3月12日,韩国国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卢武铉动议案。之后,卢武铉的总统权力被暂停,由国务总理高建代理。这是韩国56年宪政史上第五次总统权限在任期内被停止,但总统遭到弹劾尚属首次。这一事件震惊了韩国社会,也引起国际间的广泛关注。   此次弹劾案的导火索是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