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前测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地组织“前测”活动,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前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学前测无疑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本文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从前测的意义、设计及分析、结果运用等方面,阐述前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前测的意义和价值
  (一)何为前测
  课前测验,又称前测。就是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由教师组织设计,以学生为对象的测试工作。其目的是了解学情,即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有效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二)教学前测的价值
  组织实施前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 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设计并组织相应的前测活动,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实施策略。
  2. 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和数学新课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这些落差也就是我们新知学习过程中所谓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设计并组织相应的前测活动,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这种落差,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学重点的落实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如何设计前测问题
  从知识体系上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除法内容主要有: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属于口算除法的一部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根据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对以下几个内容的掌握情况:
  1.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情况。
  2. 学生对生活中分物现象的了解情况。
  3. 学生能否熟练计算表内除法。
  4. 学生对余数概念的理解情况。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摸底调查:
  1. 把13颗糖果平均分给3位小朋友,每人分( )颗,还剩( )颗。列式为( )。
  2. 有28个鸡蛋,5个装一盒,能装( )盒,还剩( )个。
  3. 计算32÷4=( ),要使用的乘法口诀是( ),答案是( )。
  4. 小明把一堆棋子平均分成2堆,还剩下一些。请问:剩下( )颗。
  三、组织前测,分析学情
  前测问题设计好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前测活动,同时对前测结果进行相关的归因分析,以便准确把握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利用上述几个前测问题,笔者采用问卷加访谈的形式,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活动,结果统计如下:(参加测试人数为33人)
  问题一:完全正确的有3人。错误的30名学生中,最后的列式都有困难,主要表现为13÷3的答案不会写。另外还有8人在“每人分( )颗,还剩( )颗”这两个空出现错误。
  问题二:正确人数为23人。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完全分完,能装4盒、3盒、2盒的答案均有出现;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能完全进入分物情境,答案出现“能装6盒,还剩2个”。本题出错的学生中,大部分在第一题中对应的两个空也是错的。
  问题三:正确人数为32人,其中一人因口诀不熟练而出现错误。
  问题四:学生的答案很多,回答“不知道”的学生有8人,“剩下1颗”的有13人,其余为剩下2颗、3颗。为了切实掌握学生是否了解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对回答“剩下1颗”的13位同学,笔者又进行了一次补充采访:你觉得可能会剩下2颗吗?在这13名学生中,有7人明确表示不可能剩下两颗。
  通过以上的前测结果,我们不难掌握以下几点信息:
  1. 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学生对生活中的分物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余数”(还剩)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数学上的“余数”还比较模糊,对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
  3. 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能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只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比较模糊,不会书写有余数除法算式的答案。
  四、运用前测结果,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设计和组织前测的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运用前测结果,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结合前面对《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所做的前测分析,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理解余数的意义,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能正确计算。
  3. 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2. 运用前测结果,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
  运用前测结果,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笔者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片段一:
  出示例1:把6颗草莓,每两个摆一盘。问:可以摆几盘?如何列式呢?
  生1:把6颗草莓,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2=3(盘)。
  师:刚刚这位同学的发言非常清楚,也非常准确。如果把7颗草莓,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呢?(出示例1的后半部分)
  生2:可以摆4盘。摆完3盘还多1颗,还要一个盘子。
  生3:可以摆3盘。题目说每两个摆一盘,多1颗不能摆一盘,所以只能摆3盘。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
  (大部分学生同意生3的观点)
  师:是的。剩下的1颗已经不能摆一盘了,所以只能摆3盘。应该怎么列算式呢?
  生:6÷2=3(盘),7÷2=3(盘)……
  班级学生交流后,得出算式:7÷2=3(盘)……1(颗)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生:把7颗草莓,每两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还多1颗。
  师(指着余数):这里的1,在我们数学上把它称之为余数。(板书:余数)
  前测的结果表明,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是有一定认识的,关键是不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不会计算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同时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分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片段二:
  出示例2:用一堆小棒摆正方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师:你认为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 (指名学生回答)请小组合作,用小棒来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并完成表格(表格略)。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指名回答)
  生:我们发现可能剩余1根、2根、3根。
  师: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会剩余4根吗?
  生:不会。剩下4根,我们还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全班同学都同意)既然不会剩下4根,有没有可能剩下5根呢?6根?7根?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后,集体反馈。
  生:不可能剩下5根、6根、7根,那样我们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生:剩下的小棒不会比4多。
  师:说得真好!那剩下3根行吗?2根呢?1根呢?
  生:可以剩下3根、2根、1根,因为不能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猜测、验证、思考、交流,得出了一些结论。接下来我们结合算式一起来看一看。假如这堆小棒有8根、9根、10根、11根、12根、13根……(板书算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刚我们说的剩下几根就是这里的什么?(余数)我们用来比较的4就是这里的什么?(除数)比较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余数比除数小。
  师:如果我用一些小棒来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呢?为什么?
  生:可能会剩下1根,因为摆不了一个三角形了。
  生:可能会剩下1根,也可能会剩下2根,因为余数小于除数。
  前测的结果表明: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算式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比较模糊,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猜一猜、摆一摆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活动切实感受到余数与除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组织前测,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和课堂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摘 要:“深度学习”是从学生的角度强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即让孩子的学习不是浮于肤浅的、机械模仿的,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触及孩子的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以“分数乘除法的整理与练习”一课为例,从教材的把握、素材的挖掘、练习的设计、知识的整合、创造与应用等角度阐述了阶段性练习课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求达到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通过“让”课堂时间、“让”思维空间、“让”学习过程,来“引”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动力、系统建构,实现数学课堂的“真让巧引”,打造富有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渗透策略  “让学”是指将课堂时间、学习机会让位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思”是指通过点拨、启发等手段,激活学生课堂学习思维,改善学生日
摘 要:笔者在执教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下“名数的改写练习课”时,尝试借鉴复式班动静结合思想,将本班23个孩子按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同质分组(组间异质),组成复式小组。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设计分层练习。在复式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静”态练习中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在“动”态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总结方法,从而进一步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练习课的学习效率。  关
摘 要:核心素养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必备品格的形成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均可以在数学实验中得到充分的实现。理论研究表明,数学实验中存在着天然的核心素养培养因子;而在具体的数学实验实践中,教师更需要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设计、实施数学实验。将数学实验从“课”的视角提升到“课程”的视角,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系统化,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生成数学思想,
阿斯頓·马丁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当中的一些概念教学,采用“接受学习”效果也很好;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要对教材内容适当增删、整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倡导“简约”,做到“目标明、路径直、方法当”。  关键词:分数;真分数;假分数;教学设计;思考  关于西师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很多教师做了有益的尝试,也收到了不同的效果。本文也试图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两种教学设计来引发读者
摘 要:学生认知错误是数学教学中常有的现象,教师应该转变心态,充分运用错误资源,变废为宝,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本文提出要暴露问题,在发现错误中研制教学内容;对比生成,在捕捉错误中明确教学方向;变废为宝,在利用错误中提升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错误资源;变废为宝;课堂教学;利用错误  课堂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师生对话,每个学生都是这个网
[摘 要] “喝咖啡问题”是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改编例题,在“基于现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研究背景下,笔者对本课例从“阅读理解,问题表征”“制定计划,画图分析”“变式练习,抓住本质”三个大环节中展开教学实践,以图引导学生形成解决现实问題的一般步骤,掌握解题策略,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喝咖啡问题;基于现实情境;问题解决  ■一、设计理念  “喝咖啡问题”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
摘 要:本課注重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猜想、实验、类推和验证”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一亿有多大;核心问题;合作探究;有效对话  【设计意图】  “一亿有多大”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6~47页的内容,是一节综合
2009年第一次见到查宁·塔图姆时,他还在苏格兰拍摄《迷踪:第9鹰团》,当时他表现得浑身不自在,像是跌进了人生低谷。  时隔6年,再次见到这位“全球最性感男士”时,他已然成了好莱坞最喜闻乐见的男演员之一。然而采访期间,我们却发现,早已当了父亲的他,明明还是一个真性情的大男孩,说话没心情没肺,并且坦诚自己从小至今,拼写单词依旧是个大问题。  CT:不不,这只能排在第二。  排在第一的是什么?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