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范人才,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师范性和时代性,安排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着重于运动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向,满足我国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要。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拥有一定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素质的高级人才。体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有教育功能,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努力培养出具有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突出的教育人才,是新时期高师体育教学的实践目标。高师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对人才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然而,现阶段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特点不鲜明,远离时代要求,不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基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在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使课程设置上束缚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缺乏师范性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能够胜任未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人才,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师院校的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极有帮助,体育科目已经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纳入到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应该更深层地理解体育科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课程特性、专业需要等方面发展教学活动,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后,围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教学发展对体育教学人才的要求。
(二)缺乏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教师为人师表,应是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意志情操的表率,因此学校应重点引导和熏陶学生内在的品质和能力。高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培养环境,应该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体育课程中体会到拥有这些品质对其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体育锻炼不仅能展示美和动作的和谐,更能锻炼意志,培养人格。体育教育应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良好品质。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直接、直观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应将具体的思想和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融会到教学细节中。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方面的工作对学生今后的教师职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缺乏对综合能力的锻炼
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会担任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是一大考验。他们有可能需要负责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体育活动和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活动面积较大,人际交往频繁,环境干扰较多,这时候更需要体育教师具备很好的组织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中应关注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单纯的体育技能、知識、技巧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师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种类
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安排分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个方向,专业基础课涉及到师范院校学生办理教师资格证所必备的科目,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课程内容涉及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球类、田径类、体操类、人体运动科学等内容,但是缺乏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等方面的课程比较少,学生更应该有针对性地涉入体育保健康复、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方向,提高学生的选修范围和涉及领域,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体育选修课程的开设
常规状态下。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在随后的两年里比起二年级有很大的滑坡现象。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利于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必要改变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限制,在大学的三、四年级继续开始多种形式的运动锻炼课程,既保证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生成的延续性、完整性,更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突出师范特色
体育教学的师范性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以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进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胜任教师的工作和职责,因此,应从培养教师的领导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抓起,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设置。如训练队列队形、体育课堂的各种口令、拓展活动的开展等,通过强化训练和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有效手段而被人们所重视,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加快改革步伐,自觉调整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思想,突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师范性、实践性,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为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8):91-94.
[2] 潘友利,孙建华.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研究[J].体育科研.2014(04):96-99.
[3] 崔景安.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2):97-98.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范人才,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师范性和时代性,安排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着重于运动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向,满足我国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要。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体育课程 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拥有一定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素质的高级人才。体育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有教育功能,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努力培养出具有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突出的教育人才,是新时期高师体育教学的实践目标。高师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对人才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然而,现阶段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特点不鲜明,远离时代要求,不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基地,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在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使课程设置上束缚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缺乏师范性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能够胜任未来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人才,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高师院校的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极有帮助,体育科目已经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纳入到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应该更深层地理解体育科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课程特性、专业需要等方面发展教学活动,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的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学任务后,围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教学发展对体育教学人才的要求。
(二)缺乏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教师为人师表,应是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意志情操的表率,因此学校应重点引导和熏陶学生内在的品质和能力。高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培养环境,应该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体育课程中体会到拥有这些品质对其人生道路的重要意义。体育锻炼不仅能展示美和动作的和谐,更能锻炼意志,培养人格。体育教育应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良好品质。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直接、直观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应将具体的思想和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融会到教学细节中。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方面的工作对学生今后的教师职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缺乏对综合能力的锻炼
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岗位上会担任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是一大考验。他们有可能需要负责全班几十个学生的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体育活动和教学大都是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活动面积较大,人际交往频繁,环境干扰较多,这时候更需要体育教师具备很好的组织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中应关注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单纯的体育技能、知識、技巧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师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种类
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安排分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个方向,专业基础课涉及到师范院校学生办理教师资格证所必备的科目,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课程内容涉及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球类、田径类、体操类、人体运动科学等内容,但是缺乏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等方面的课程比较少,学生更应该有针对性地涉入体育保健康复、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方向,提高学生的选修范围和涉及领域,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体育选修课程的开设
常规状态下。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都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在随后的两年里比起二年级有很大的滑坡现象。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利于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必要改变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限制,在大学的三、四年级继续开始多种形式的运动锻炼课程,既保证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生成的延续性、完整性,更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突出师范特色
体育教学的师范性就需要将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以方法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进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胜任教师的工作和职责,因此,应从培养教师的领导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抓起,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设置。如训练队列队形、体育课堂的各种口令、拓展活动的开展等,通过强化训练和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有效手段而被人们所重视,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应适应时代要求,加快改革步伐,自觉调整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思想,突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的师范性、实践性,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为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海林.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8):91-94.
[2] 潘友利,孙建华.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研究[J].体育科研.2014(04):96-99.
[3] 崔景安.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趋势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