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节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形成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借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通过向学生讲述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等方式来完成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接下来,将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体,对其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希望以对相关教师人员有所裨益。
  关键词:规则意识;一年级教学;道德与法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规则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规则意识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在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自身的规则意识,这也是笔者将要与读者们进行分享的主要内容,希望笔者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为从事教师行业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贴近生活
  为了可以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尽可能地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主体,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贴近,将生活与教材中所讲述的一些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1]。例如,教师在讲解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是小学生啦”这一章节内容时,便可以从生活实际的角度让学生逐一在讲台上进行自我介绍,培养学生的勇气,也为后续开展其他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整个校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到整个校园中各个教室的功能特性,并且通过对不同教师的了解,来逐渐帮助学生形成初期的规则意识,如在图书室门口自觉地安静,在升起的位置自觉地行注目礼等等。当学生完成校园的参观之后,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二、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周围一切陌生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在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进行授课时,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通过一些新奇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美丽的冬天”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便可以采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自己在冬季出游時所拍摄的照片,并且大家分享冬游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彩色的画笔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冬日美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队讲解,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能够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得到他人的认可。
  三、养成习惯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说,一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记录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需要在该阶段不断地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并且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通过一些课堂活动来实现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2]。例如,教师在讲解“交通信号”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帮助学生有效地辨别不同的交通信号,并且能够在交通信号的指示下做出正确的行为,为了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交通信号训练,并且让不同的组别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教材中所标注的一些基本的交通信号,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地成长,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也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会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材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地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丢手绢、数七、传语接龙等,通过这些游戏可以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传语接龙这个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材中选取比较重要的几句理论知识向不同组别首排的学生进行传递,统一开始传递的时间,然后每列学生逐一向后排学生进行内容的传达,直到最后传达至最后一名学生,传达速度较快且正确率较高的组别获胜,在这个过程中若遇到学生不按照游戏规则跨排传递的情况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消其参赛资格,并且借助该情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总而言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争取的规则意识,这对于初入校园生活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中所体现出的一些规则意识,包括我们上述所提到的遵守交通规则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鲜艳.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2]王蕾.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7,6(24):125-126.
  编辑 冯志强
其他文献
摘 要:認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要有实效,学生要有所得,就必须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认真备课。课前师生齐备课,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以生为本;备课;熟读课文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上好课。不仅教师要上好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要上好课。只有师生都上好课,课堂教学才有效可言。师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标对思想的冲击,结合十年来的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力求小学语文课堂达到三境界——扎实、自然、优美。  一、扎实  语文课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广泛性和普及型,生活处处有语文。如何将课堂做到扎实,注意下列几点: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起兴趣  同学们,“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分类的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分得是否正确?为什么?  1.四(5)班的学生可分为瘦的和矮的。(不正确,因为标准不统一)  2.同学们的铅笔盒的颜色有红的、绿的、蓝的。(不正确,因为有遗漏的颜色)  3.教室里现在有男的、女的和老师。(不正确,有重复的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提出问题;和谐;质疑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摘 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作为一名班主任,以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导为座右铭,常常提醒自己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心教育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  关键词: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心灵交往  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我
摘 要:想象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准确地理解词句的意思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地感知文章的意境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贴切地体会文章的情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并非天生神力,而是需要后天精心培养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路在何方呢?在潜心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小学语文教学,简略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背景下的数学内容应当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作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其相脱离,并在生活中进一步感悟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因此,打造生活化数学课堂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与挑战,也成为广大教师共同追求教学境界。内容将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故事、活动以及日记等多种形式,努力将数学课堂引入生活之中,以此实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无缝衔接
摘 要:自从学校开展“质量立校”这个项目以来,全校的老师都投入到活动中。使大家不仅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而且在教学经验上也有了新的提升,在教学效果上更加有了显著的成效,真正达到了教学质量的飞跃。在这次活动中感悟到了许多,进步了许多,使我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到最好的收益。  关键词:教无定法;妙趣横生;视野  一、取长补短,拓开教学视野  為了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这次活动与对应的学校进行
摘 要:“自主”是针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合作”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探究”则是针对学习的手段途径而言。在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合作”这一学习组织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正确认识,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其次,要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上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合作的实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现狀;开展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摘 要: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增长知识的窗口。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只有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书,才能够带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而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善用评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基于此,就“营造氛围,以评促读——加强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这一课题展开阐述。  关键词:以评促读;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