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在当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在前人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中阐发出孔子教育思想中适应现在教育要求的人文精神,同时依据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对孔子的旧的人文精神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以达到扬弃的目的。
【关键词】孔子 ;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就现代意义而言——是他教育理念的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贯穿于他的教育始终,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有担当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够服务于当时社会的人才。在此之前,教育事业一直是为贵族独有的,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地位是不可分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王室权力的衰落,旧的教育模式基本在实践上宣告失败,原有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出现。此时,孔子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文化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适应统治阶层需要的人才产生的教育方针应运而生。
首先,在人格培养上,他注重的是道德的提升,人格的健全,教人如何做一个适应社会并保证自身人格得益健全和完善的人。孔子所关注的是个性独立、人格健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
一方面,他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他确定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几点素质——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能力、知识丰富;同时扮演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自身也得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他教育学生要求道而非一味的读死书,做事熟练勤快,言谈谨慎,追求真理,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同时他还教育学生要安贫乐道,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正如他的弟子颜回身体力行那样。在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值得人去追求的,什么是值得人去相信的?这几个哲学问题的回答上,最能体现出他给予人们的人文关怀。
2 教育政策
在教育的政策方面,他首次打破了固有的等级差别,他实现了人与人在受教育权和自我发展权上的平等。有教无类,既是间接地承认了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同的本质就是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一个考量。有教无类体现了人的价值平等的可能性和条件性,能够从这一点上考量人的价值,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关于人的价值评判标准的一个批判和改造。而这一点,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就是关心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价值——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材施教的提出,是他真正从学生的本质上去关注学生。这不仅仅是出于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的考虑,同时也是对于学生的价值的肯定和挖掘。譬如:他对于不同人,的教育方式——子路冲动,孔子就劝告他三思而行;子夏犹豫不决,孔子就劝告他马上行动。
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他主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愤不启:有耐心并循循善诱,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无疑对于开启智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是人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者不是灌输,而是点亮”。
3 教育原则
在学习方面, 他总结出一套指导原则, 即“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意思是说:广博地学习各种学问,仔细地询问别人, 谨慎地思考事理, 清楚地分析是非, 坚决地实践真理。“ 博学” 是指扩大知识面, “审问” 是指问难质疑, “慎思” 是指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 “明辨” 是分辨真伪是非, “ 笃行” 是指重视实践。在如何应用这五项原则, 孔子说“ 有弗学, 学之, 弗能, 弗撬如有弗问, 问之, 弗知, 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 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 弗笃, 弗措也”。此五条原则,是孔子从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和人才自身培养上提出的,其人文精神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人才。
4 关于孔子人文关怀的综述
整体而言,儒家的人文精神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人本精神,人本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体现儒家人本精神的是孔子的仁学,仁学的核心是讲人,孔子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从人性的普遍性来说明人的类存在。儒学对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的地位、作用、价值的独立性、尊严性的肯定, 即是人本精神的确立。
乐道精神是乐以求道、以道为乐的精神。孔子在求道历程中充分体现了乐道精神,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得道精神,是得道时的巨大精神满足。 “孔颜乐处”就是由此而形成的被后世学子孜孜追求的精神家园。
儒家的笃行精神,是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孔子既重视认知主体和知识的来源问题的探讨,又强调行的价值,讲求学与行,言与行的一致、融合。
人本、乐道、笃行,三者构成了儒家人本精神的三大支柱。而这三者又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始末。可以说,孔子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目的,并时刻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把人文关怀作为治学的归宿。正是这种人文关怀,才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民族的弘道传统。
5 结语
孔子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政策,还是教育原则,无不深刻体现了他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的,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大精神财富。独特的关怀方式,大胆的教育改革,执着的弘道理想,无不是孔子人文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曹国圣,缪秀梅.试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郭启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出版社.
[4]罗汝忠.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孔子 ;人文精神 ;教育理念;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就现代意义而言——是他教育理念的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其人文精神贯穿于他的教育始终,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有担当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能够服务于当时社会的人才。在此之前,教育事业一直是为贵族独有的,受教育权利和社会地位是不可分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王室权力的衰落,旧的教育模式基本在实践上宣告失败,原有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出现。此时,孔子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文化的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适应统治阶层需要的人才产生的教育方针应运而生。
首先,在人格培养上,他注重的是道德的提升,人格的健全,教人如何做一个适应社会并保证自身人格得益健全和完善的人。孔子所关注的是个性独立、人格健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
一方面,他说:“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他确定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几点素质——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能力、知识丰富;同时扮演好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自身也得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他教育学生要求道而非一味的读死书,做事熟练勤快,言谈谨慎,追求真理,这才是学习的根本所在。
同时他还教育学生要安贫乐道,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正如他的弟子颜回身体力行那样。在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值得人去追求的,什么是值得人去相信的?这几个哲学问题的回答上,最能体现出他给予人们的人文关怀。
2 教育政策
在教育的政策方面,他首次打破了固有的等级差别,他实现了人与人在受教育权和自我发展权上的平等。有教无类,既是间接地承认了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同的本质就是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一个考量。有教无类体现了人的价值平等的可能性和条件性,能够从这一点上考量人的价值,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关于人的价值评判标准的一个批判和改造。而这一点,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就是关心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价值——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材施教的提出,是他真正从学生的本质上去关注学生。这不仅仅是出于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的考虑,同时也是对于学生的价值的肯定和挖掘。譬如:他对于不同人,的教育方式——子路冲动,孔子就劝告他三思而行;子夏犹豫不决,孔子就劝告他马上行动。
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他主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愤不启:有耐心并循循善诱,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这无疑对于开启智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真正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是人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者不是灌输,而是点亮”。
3 教育原则
在学习方面, 他总结出一套指导原则, 即“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意思是说:广博地学习各种学问,仔细地询问别人, 谨慎地思考事理, 清楚地分析是非, 坚决地实践真理。“ 博学” 是指扩大知识面, “审问” 是指问难质疑, “慎思” 是指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 “明辨” 是分辨真伪是非, “ 笃行” 是指重视实践。在如何应用这五项原则, 孔子说“ 有弗学, 学之, 弗能, 弗撬如有弗问, 问之, 弗知, 弗措也。有弗思, 思之, 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行之, 弗笃, 弗措也”。此五条原则,是孔子从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和人才自身培养上提出的,其人文精神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要求的人才。
4 关于孔子人文关怀的综述
整体而言,儒家的人文精神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人本精神,人本是指以人为根本,肯定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并以此为中心,解释一切问题。体现儒家人本精神的是孔子的仁学,仁学的核心是讲人,孔子从仁中发现了人及人的本质,从仁学中建立了人学。从人性的普遍性来说明人的类存在。儒学对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的地位、作用、价值的独立性、尊严性的肯定, 即是人本精神的确立。
乐道精神是乐以求道、以道为乐的精神。孔子在求道历程中充分体现了乐道精神,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得道精神,是得道时的巨大精神满足。 “孔颜乐处”就是由此而形成的被后世学子孜孜追求的精神家园。
儒家的笃行精神,是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儒学认为,忧患精神的化解,乐道精神的实现,人本精神的弘扬,都有赖于笃行精神的支撑和践行。孔子既重视认知主体和知识的来源问题的探讨,又强调行的价值,讲求学与行,言与行的一致、融合。
人本、乐道、笃行,三者构成了儒家人本精神的三大支柱。而这三者又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始末。可以说,孔子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目的,并时刻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把人文关怀作为治学的归宿。正是这种人文关怀,才形成了后来的中华民族的弘道传统。
5 结语
孔子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政策,还是教育原则,无不深刻体现了他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的,这是孔子留给我们的一大精神财富。独特的关怀方式,大胆的教育改革,执着的弘道理想,无不是孔子人文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曹国圣,缪秀梅.试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郭启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出版社.
[4]罗汝忠.孔子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