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推进不仅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实践天地,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众多的资源单位,我们首先明确的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然而,在日常的听课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习惯于以往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课程开发意识不够,尤其是对区域内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即使偶尔利用到身边的课程资源,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在区教委的支持下开展了“走进西城文化”专项研究活动,旨在引领教师对西城区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使大课堂资源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当中,同时培养一批在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
分析资源 确定课程开发重点
我们首先分析了西城区的社会大课堂资源,从中选择确定了本次课程开发的重点资源单位。其中,首都博物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首都博物馆基本陈列中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到北京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渊源,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认识到珍惜和爱护文物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与中小学的学科教学紧密相连。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还确认了将梅兰芳、宋庆龄、鲁迅等六位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作为重点开发的西城区社会大课堂实验基地。
开展培训 提高教师开发能力
要想让大课堂资源真正融入中小学课程当中,首先需要教师本身对大课堂的资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此,我们围绕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了几次专题讲座。首先,由研修学院的教师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做了《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题讲座,向中小学教师们介绍了课程资源的特点,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提高了教师们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认识。
然后,我们请首都博物馆的两位专家分别结合博物馆二楼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四楼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两个主要展览进行了讲解。通过两位专家的介绍,教师们加深了对首都博物馆这两个主题展览的理解,尤其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展览的核心思想,为将这些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与首都博物馆联系,为教师们安排了专门的考察活动。首都博物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带领老师们现场参观并进行了讲解。参观活动前,我们就对教师们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寻找可以跟本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回到学校后围绕首都博物馆的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和设计。因此,整个参观过程教师们都特别认真。
此后,我们又与梅兰芳纪念馆联系,为教师们安排了参观活动。在参观的过程中,梅兰芳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为教师们做了现场的讲解,在参观活动后,与教师们围绕如何在中小学课程和教学中利用梅兰芳纪念馆资源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围绕资源 进行课程化开发
为提高大课堂资源开发的规范性,我们提出了社会大课堂资源课程化开发的基本流程。
在对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资源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例如,资源单位的性质、主要功能、所处的位置、资源单位能提供的资源内容等。在了解资源单位的基本情况后,就要分析资源的教育价值,如社会大课堂资源中包含哪些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有什么联系?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细致分析之后,还要考虑学校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有哪些有利条件,如资源单位是否离学校比较近,便于学校开发等。
围绕要开发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学校和教师要考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设计出教学(教育)活动方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科、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设计,也可以多位教师合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共同设计跨学科主题单元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们围绕要开发的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设计,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学校要考虑组织教师将系列活动加以梳理,进行课程化的设计。对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时,学校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考虑:要实现怎样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引领实践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为了促进大课堂资源更加有效地融入课程和教学当中,我们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求,针对首都博物馆现有资源,设计编写利用首博教育资源开展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们还通过我们在西城教育研修网上设立的专题协作组讨论区,交流设计思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为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安排了中小学相关教研员与教师们进行座谈和交流,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教学设计。此外,我们还请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做了两次关于北京的历史与文化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北京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历史文化素养,为教学设计的实施做好准备。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后,教师们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实施了教学设计,并且进行活动效果的反思,最终撰写并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学设计。
经过为期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增强了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次,在活动中加深了中小学教师对西城区社会教育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教师有效利用现有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第三,在研究中我们还探索了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结合博物馆现有资源,尝试设计开发出适合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为全区中小学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今后,我们还将引领中小学教师对区内更多的大课堂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使大课堂资源更加有效地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服务。■
为了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在区教委的支持下开展了“走进西城文化”专项研究活动,旨在引领教师对西城区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使大课堂资源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当中,同时培养一批在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
分析资源 确定课程开发重点
我们首先分析了西城区的社会大课堂资源,从中选择确定了本次课程开发的重点资源单位。其中,首都博物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首都博物馆基本陈列中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表现了恢宏壮丽的北京文化,不断递升并走向辉煌的都城发展史,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到北京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渊源,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认识到珍惜和爱护文物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与此同时,首都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也与中小学的学科教学紧密相连。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还确认了将梅兰芳、宋庆龄、鲁迅等六位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作为重点开发的西城区社会大课堂实验基地。
开展培训 提高教师开发能力
要想让大课堂资源真正融入中小学课程当中,首先需要教师本身对大课堂的资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此,我们围绕社会大课堂资源开展了几次专题讲座。首先,由研修学院的教师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做了《课程资源及课程资源开发》的专题讲座,向中小学教师们介绍了课程资源的特点,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提高了教师们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认识。
然后,我们请首都博物馆的两位专家分别结合博物馆二楼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四楼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两个主要展览进行了讲解。通过两位专家的介绍,教师们加深了对首都博物馆这两个主题展览的理解,尤其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展览的核心思想,为将这些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与首都博物馆联系,为教师们安排了专门的考察活动。首都博物馆社教部的工作人员带领老师们现场参观并进行了讲解。参观活动前,我们就对教师们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他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寻找可以跟本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切入点,回到学校后围绕首都博物馆的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和设计。因此,整个参观过程教师们都特别认真。
此后,我们又与梅兰芳纪念馆联系,为教师们安排了参观活动。在参观的过程中,梅兰芳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为教师们做了现场的讲解,在参观活动后,与教师们围绕如何在中小学课程和教学中利用梅兰芳纪念馆资源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围绕资源 进行课程化开发
为提高大课堂资源开发的规范性,我们提出了社会大课堂资源课程化开发的基本流程。
在对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开发时,首先要对资源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例如,资源单位的性质、主要功能、所处的位置、资源单位能提供的资源内容等。在了解资源单位的基本情况后,就要分析资源的教育价值,如社会大课堂资源中包含哪些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有什么联系?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对课程资源进行了细致分析之后,还要考虑学校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有哪些有利条件,如资源单位是否离学校比较近,便于学校开发等。
围绕要开发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学校和教师要考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设计出教学(教育)活动方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学科、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设计,也可以多位教师合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共同设计跨学科主题单元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师们围绕要开发的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设计,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学校要考虑组织教师将系列活动加以梳理,进行课程化的设计。对社会大课堂资源进行课程设计时,学校要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考虑:要实现怎样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
引领实践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为了促进大课堂资源更加有效地融入课程和教学当中,我们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求,针对首都博物馆现有资源,设计编写利用首博教育资源开展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们还通过我们在西城教育研修网上设立的专题协作组讨论区,交流设计思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为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我们安排了中小学相关教研员与教师们进行座谈和交流,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教学设计。此外,我们还请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做了两次关于北京的历史与文化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对北京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历史文化素养,为教学设计的实施做好准备。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后,教师们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实施了教学设计,并且进行活动效果的反思,最终撰写并积累了一批优秀教学设计。
经过为期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增强了中小学教师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意识,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次,在活动中加深了中小学教师对西城区社会教育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教师有效利用现有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第三,在研究中我们还探索了社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结合博物馆现有资源,尝试设计开发出适合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为全区中小学开展相关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今后,我们还将引领中小学教师对区内更多的大课堂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使大课堂资源更加有效地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