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中国—东南亚事业而努力!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ayer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匹夫有责
  一位一直在关注笔者专栏的年轻朋友说,很久没有看到我写东南亚的故事了。的确如此,自打从现代院的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调到世界政治研究所后,大概有半年了,一直没有专门写过东南亚。毕竟,这个专栏坚持了很多年,当初是以写东南亚起家的。因此我的个人“属性”也就被烙上了重重的东南亚印记。
  不少国内外的前辈和朋友也询问,是不是不搞东南亚研究了?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东南亚研究,还是搞的,只不过不像以前那样全力以赴了。不做东南亚研究,至少有三个对不起。
  首先是对不起自己。专业不能丢啊,做研究,半途而废最可怕。
  其次是对不起导师。1995年我刚上研究生时,第一次见导师,只记住他抽着烟说的第一句话,“你得成为专家!”倏忽16年过去了,扪心自问,实在不敢妄称专家,但倒是敢于说,我正充满希望地走在成为专家的大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惊叹于导师那一代人几十年磨一剑的莫测功力,难以企及,我辈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自己当了硕士生导师后,为了给学生做榜样,更得坚持下去。
  第三对不起我们共同的事业。在从事东南亚研究不少年头以后,逐渐萌生了为推动和普及东南亚研究贡献微薄之力的心思。特别感谢《世界知识》,为笔者和我的同仁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块阵地。从上世纪末第一次写有关东南亚的文章,到现在写专栏,也有十几年了。有了这种心思之后,就突然发现吾道不孤。除了前辈鼓励,后辈支持外,还结交了一批同辈朋友。
  他们主要来自北京、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东南亚研究较为发达的地区,大家相互扶持,互通有无,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还逐渐与国内涉及东南亚的官、商、产、金、学、媒、军、民等各界,建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受益匪浅。志同道合,或许还于国于民有些益处,快慰平生。
  
  国家行为
  如果说学界致力于“务虚”,即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话;那么,政界则更致力于“务实”,即促进双方实务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早在2003年,为支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中国政府就在广西南宁建立了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止于此,2009年,在第十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据此将建立一个信息和活动中心,即中国—东盟中心。该中心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投资、旅游、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启动了中心官方网站(www.asean-china-centre.org),并宣布2011年建成实体中心。
  2011年10月15日~16日,笔者应邀在京参加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与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以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研讨会“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回顾与展望”。会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先生告诉大家,中心已于2011年8月8日在北京试运行,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是邻居。中心将于11月中旬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揭牌成立。
  如果中心按照设想正式运作起来,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三个对得起。首先是对得起国家。中国—东盟中心是正规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北京,今后将不断拓展,并在东盟各成员国和中国的其他地区设立分中心。中国和东盟十个成员国是中心成员,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可通过向中心秘书处提出申请成为联系会员。
  其次是对得起商务人士和民众。中心职责总共18条,前17条非常详细地规定了中心将为中国和东盟的商务人士和民众提供信息咨询、规章制度、宣传调研、文教活动、产品推介、机构合作、能力建设、研讨培训、人员交流等各种服务。
  第三是对得起学界。马明强秘书长特别强调,中心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学者开展活动、从事研究、服务社会提供最大便利。这大概就是职责第18条“开展中心实现其目标所需其他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本期专栏正好赶在中国—东盟峰会之前,也就是中国—东盟中心挂牌之前刊出,算是给她做个广告吧。
其他文献
自冷战结束以来,关于《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未来命运一直众说纷纭。  早在多年前,韩国政界和舆论界的一些人就放言称,中朝之间的这一条约已“形同废纸”,中国国内也有人持相同的看法。  国内和国外的“废约派”有以下两大理由:  一是内容上的不合时宜。条约签订其时,中苏关系恶化至谷底,中国与朝鲜签定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然而时过境迁,苏联早已解体,中俄之间也已构筑起新的关系架构,结成战略合作伙
保护性居住是西方人长期的习惯,“保护性拆除”则是中国人目前流行的做法。两者说的都是对旧建筑的保护,都是对历史的承诺,都是对世人的交代。只是,前者说的保护是真的保护,因为保护后那个建筑还矗立在那里,至少一部分建筑还在。而后者说的“保护”……我真的不愿意重复这个叫法,因为这种“保护”下建筑“轰”的一声倒塌后,历史也烟飞云散了。所以“保护“这个词意思在这里不同,前者说的是“居住”,后者说的是“拆除”。 
广东老板娘  我刚到荷兰时,工作居住在南部的马斯特里赫特市(以下称马城)。那是27年前,祖国改革开放刚起步,经济腾跃尚在孕育之中,而这里的经济自文艺复兴起就未间断地持续增长。从北京到阿姆斯特丹十来小时的飞行不但把我从东半球带到西半球,而且把我从一个世纪带到另一个世纪。反差之大,令我眼晕。  马城古香古色,恰似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小镇,但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我的老本行教育领域就是一例,以问题为出发点的
长期以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受到权力利益、政党竞争和大陆因素等等的复杂影响。蔡英文在1月14日“大选”中落败后请辞民进党主席,随后由高雄市长陈菊代理党魁一职至5月底新的权力核心产生。民进党在纷纷扰扰中进入盘整期,围绕权力核心及两岸政策调整的各种较量暗中集聚,改革派与保守派、务实派与激进派、中生代与“天王”世代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民进党能否利用未来两年岛内没有重大选举的“空窗期”,在两岸政策上拿出能为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竞选已经进入最关键阶段,民主共和两党的较量越来越火热。在众多竞选关注点中,显得有点另类的“体育”近年来越来越有看头。  美国特色的“竞选体育”文化  如果说中国的体育文化特点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讲究靠体育来为国争光,从而形成以争夺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举国体制”,那么美国的体育文化则简单得多。  在美国,参加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的,他们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参加比赛多有一
颁布新宪法、举行新的大选,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进步。但五部关于选举的法律又对参加选举的组织和个人设置了较高门槛,民盟和昂山素季因而被排斥。军人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缅甸政治。    2008年2月9日,缅甸军人政府宣布制宪完成,2010年举行新的大选。尽管大选的具体日子到现在都没有最后确定,但是国际社会对缅甸20年后的又一次大选还是充满了好奇和希望。  1988年9月18日,缅甸三军总参谋长苏貌上
2011年,中国与大国的关系很不平静。大国战略关系是否将发生质的变化,大国战略竞争是否将重新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2012年中国与大国关系是顺着2011年的轨迹惯性发展,还是会出现转折点,重新回归往年的平稳状态,这是一个未知而又特别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小组的数据,简要描绘了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2012年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可能走势进行了预测。   
1949年10月,原国民党政府驻法大使馆全体爱国外交官通电起义,在国民政府驻外使领馆中,最早升起五星红旗,震撼中外,其领导人正是当时的驻法公使凌其翰。    学者从政的周折    凌其翰,上海市人,1906年出生。曾就读于震旦大学,1927年赴比利时留学。1929年获鲁汶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外交系硕士学位。次年获布鲁塞尔大学法学博士。同年归国,任《申报》国际评论员兼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  1933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有幸认识李豪老师。李豪是当地著名音乐指挥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我见到她时,她已年逾古稀。因手臂出了问题,不再做指挥,更多的是在家教教钢琴,为《联合早报》写些回忆文章。  李豪原籍湖南长沙,1915年生于武汉,是名门闺秀,早年同宋美龄私交甚笃。抗战爆发前,她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抗战期间,她参加过演出队,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几十年过去了,她跟我们见面时,仍喜欢
“跨过卢比孔河!”当凯撒大帝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向其麾下军团下令越过意大利北部的那条河流、向罗马进军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留下了一个千古佳话。凯撒毅然决然地发动战争并击败庞培,从而成就了西方世界的千古一帝。于是,后人们纷纷借用卢比孔河畔的著名典故来形容在历史关头的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并终成大业。如今,欧盟也刚刚越过了自己的“卢比孔河”,展开了在军事防务领域内的宏大进军。  迈入“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