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匹夫有责
一位一直在关注笔者专栏的年轻朋友说,很久没有看到我写东南亚的故事了。的确如此,自打从现代院的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调到世界政治研究所后,大概有半年了,一直没有专门写过东南亚。毕竟,这个专栏坚持了很多年,当初是以写东南亚起家的。因此我的个人“属性”也就被烙上了重重的东南亚印记。
不少国内外的前辈和朋友也询问,是不是不搞东南亚研究了?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东南亚研究,还是搞的,只不过不像以前那样全力以赴了。不做东南亚研究,至少有三个对不起。
首先是对不起自己。专业不能丢啊,做研究,半途而废最可怕。
其次是对不起导师。1995年我刚上研究生时,第一次见导师,只记住他抽着烟说的第一句话,“你得成为专家!”倏忽16年过去了,扪心自问,实在不敢妄称专家,但倒是敢于说,我正充满希望地走在成为专家的大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惊叹于导师那一代人几十年磨一剑的莫测功力,难以企及,我辈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自己当了硕士生导师后,为了给学生做榜样,更得坚持下去。
第三对不起我们共同的事业。在从事东南亚研究不少年头以后,逐渐萌生了为推动和普及东南亚研究贡献微薄之力的心思。特别感谢《世界知识》,为笔者和我的同仁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块阵地。从上世纪末第一次写有关东南亚的文章,到现在写专栏,也有十几年了。有了这种心思之后,就突然发现吾道不孤。除了前辈鼓励,后辈支持外,还结交了一批同辈朋友。
他们主要来自北京、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东南亚研究较为发达的地区,大家相互扶持,互通有无,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还逐渐与国内涉及东南亚的官、商、产、金、学、媒、军、民等各界,建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受益匪浅。志同道合,或许还于国于民有些益处,快慰平生。
国家行为
如果说学界致力于“务虚”,即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话;那么,政界则更致力于“务实”,即促进双方实务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早在2003年,为支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中国政府就在广西南宁建立了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止于此,2009年,在第十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据此将建立一个信息和活动中心,即中国—东盟中心。该中心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投资、旅游、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启动了中心官方网站(www.asean-china-centre.org),并宣布2011年建成实体中心。
2011年10月15日~16日,笔者应邀在京参加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与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以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研讨会“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回顾与展望”。会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先生告诉大家,中心已于2011年8月8日在北京试运行,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是邻居。中心将于11月中旬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揭牌成立。
如果中心按照设想正式运作起来,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三个对得起。首先是对得起国家。中国—东盟中心是正规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北京,今后将不断拓展,并在东盟各成员国和中国的其他地区设立分中心。中国和东盟十个成员国是中心成员,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可通过向中心秘书处提出申请成为联系会员。
其次是对得起商务人士和民众。中心职责总共18条,前17条非常详细地规定了中心将为中国和东盟的商务人士和民众提供信息咨询、规章制度、宣传调研、文教活动、产品推介、机构合作、能力建设、研讨培训、人员交流等各种服务。
第三是对得起学界。马明强秘书长特别强调,中心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学者开展活动、从事研究、服务社会提供最大便利。这大概就是职责第18条“开展中心实现其目标所需其他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本期专栏正好赶在中国—东盟峰会之前,也就是中国—东盟中心挂牌之前刊出,算是给她做个广告吧。
一位一直在关注笔者专栏的年轻朋友说,很久没有看到我写东南亚的故事了。的确如此,自打从现代院的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调到世界政治研究所后,大概有半年了,一直没有专门写过东南亚。毕竟,这个专栏坚持了很多年,当初是以写东南亚起家的。因此我的个人“属性”也就被烙上了重重的东南亚印记。
不少国内外的前辈和朋友也询问,是不是不搞东南亚研究了?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东南亚研究,还是搞的,只不过不像以前那样全力以赴了。不做东南亚研究,至少有三个对不起。
首先是对不起自己。专业不能丢啊,做研究,半途而废最可怕。
其次是对不起导师。1995年我刚上研究生时,第一次见导师,只记住他抽着烟说的第一句话,“你得成为专家!”倏忽16年过去了,扪心自问,实在不敢妄称专家,但倒是敢于说,我正充满希望地走在成为专家的大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惊叹于导师那一代人几十年磨一剑的莫测功力,难以企及,我辈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自己当了硕士生导师后,为了给学生做榜样,更得坚持下去。
第三对不起我们共同的事业。在从事东南亚研究不少年头以后,逐渐萌生了为推动和普及东南亚研究贡献微薄之力的心思。特别感谢《世界知识》,为笔者和我的同仁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块阵地。从上世纪末第一次写有关东南亚的文章,到现在写专栏,也有十几年了。有了这种心思之后,就突然发现吾道不孤。除了前辈鼓励,后辈支持外,还结交了一批同辈朋友。
他们主要来自北京、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东南亚研究较为发达的地区,大家相互扶持,互通有无,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还逐渐与国内涉及东南亚的官、商、产、金、学、媒、军、民等各界,建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受益匪浅。志同道合,或许还于国于民有些益处,快慰平生。
国家行为
如果说学界致力于“务虚”,即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话;那么,政界则更致力于“务实”,即促进双方实务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早在2003年,为支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中国政府就在广西南宁建立了永久性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止于此,2009年,在第十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据此将建立一个信息和活动中心,即中国—东盟中心。该中心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投资、旅游、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务实合作。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同东盟国家领导人共同启动了中心官方网站(www.asean-china-centre.org),并宣布2011年建成实体中心。
2011年10月15日~16日,笔者应邀在京参加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与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以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研讨会“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回顾与展望”。会上,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马明强先生告诉大家,中心已于2011年8月8日在北京试运行,与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是邻居。中心将于11月中旬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揭牌成立。
如果中心按照设想正式运作起来,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三个对得起。首先是对得起国家。中国—东盟中心是正规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北京,今后将不断拓展,并在东盟各成员国和中国的其他地区设立分中心。中国和东盟十个成员国是中心成员,中国和东盟的企业和社会团体可通过向中心秘书处提出申请成为联系会员。
其次是对得起商务人士和民众。中心职责总共18条,前17条非常详细地规定了中心将为中国和东盟的商务人士和民众提供信息咨询、规章制度、宣传调研、文教活动、产品推介、机构合作、能力建设、研讨培训、人员交流等各种服务。
第三是对得起学界。马明强秘书长特别强调,中心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学者开展活动、从事研究、服务社会提供最大便利。这大概就是职责第18条“开展中心实现其目标所需其他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本期专栏正好赶在中国—东盟峰会之前,也就是中国—东盟中心挂牌之前刊出,算是给她做个广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