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et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节的教学,将其教学过程分为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评价等过程,研究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小组学习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真实可行的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上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的同时,提升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小组学习是指以学生间形成的学习小组作为基本形式,充分而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任务。围绕任务,学生以小组展开小组探究学习。围绕核心,教师应引导课堂教学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四个阶段完成。
  1呈现任务——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注意寻找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课程期望达到的认知结构间的差距,并在任务设计中利用存在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的任务,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进有意义学习。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难或者过易,否则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打折。同时,教师要把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细化成不同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内容再细分为不同的、学生更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学习任务的逐步完成最终实现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课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有细胞器的种类、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师可以把這三大类的知识点再分解为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具体任务,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然后串联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明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自己学习任务的基本情况
  2.1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任务
  在利用认知冲突导入时,教师应注意要提出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有欲望马上去分析和研究。认知冲突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任务时就会比较认真。例如在“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课中,教师提问:“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工厂,细胞可以生产出我们身体需要的多种物质。那么,小小的细胞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需要的新知识
  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及时讲授一些学生思考困难的知识,以实现点拨的目的。例如面对“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有什么作用时”,学生难以及时想到答案。这时,教师要说明线粒体的功能、内膜内折会增大表面积等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就会比较容易的得到答案。
  2.3分解任务,应用图表图像
  通过“大任务展示”——“大任务分解”——“小任务的完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掘课程之中知识的内隐性和默会性,进而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再通过图表图像的应用,展示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加强记忆。
  3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和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交流既可以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又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交流共享意识。
  4结果评价——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样,成就感和荣誉感就会得到独特化的展示和其他人的认同,尤其对平时表现机会不多的学生更是如此,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契合了生物课程的特点,推进了生物教学方法的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 介绍了“情境—问题—自主—交流—评价”教学范式提出的背景及活动模型,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对该范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总结。  关键词 情境-问题-自主-交流-评价 教学范式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信息量与思维量,难度适中,适合学生进行自主、互动的建构式学习。笔者等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达成这两个目标,学生首先要知道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的定义。但基因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所以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图
“学生所需,即教之所在。”学生有疑惑、想知道的知识,就是课堂中教师应该加倍关注、讲细讲透的地方。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有时课堂上也会出现“疑惑”层出不穷,教师应接不暇的情况。“人的生殖”这一课笔者就遇到了此种情况,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有关“生殖”的问题,他们太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太想知道人为什么可以生生不息。这些问题是他们平时想过,但羞于问人,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教师要怎么办
生物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概念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并能够利用生命观念来认识生命世界和解释生命现象。动物的行为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在其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有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和物质与能量等生命观念,笔者以“动物的行为”一课为例,浅谈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  1 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的第四节内容,前面几节内容都涉及生物的行为。但对于行为没有
摘要:诗人济慈出生于1795年的伦敦,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拜伦和雪莱齐名。1821年,济慈身患重病不幸离世,年仅26岁。年少逝世的他却为世人留下宝贵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恩底弥翁》《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等,诗歌风格真挚、浪漫,细腻的表述下蕴含人间真性情。早在20世纪,济慈的诗歌就流传到中国。通过简述济慈诗作在中国的译介,介绍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并采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对济慈诗歌的中译
摘 要 阐述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基于这四个维度,以“光合作用”一节为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巧妙结合生物学科知识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积极尝试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今大学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学位论文是大学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揭示和分析现今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现状,对近五年某高校优秀学位论文进行分析,从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對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学位论文 创新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
摘 要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本节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完成对本章所学知识的回顾,将零散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进而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 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33-03  摘要 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的实验装置的进行改进,特别是从保温、安全操作方面进行探究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用相对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和装置来开展实验,以期达到更佳的实验效果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关键词 科学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改进 食物能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
1 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为了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更加注重了教育公平在教学中的实践。“学困生”是限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制约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瓶颈,如何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亟待关注的一个问题。情感的影响对“学困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