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节的教学,将其教学过程分为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评价等过程,研究基于任务驱动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小组学习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真实可行的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上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的同时,提升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小组学习是指以学生间形成的学习小组作为基本形式,充分而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任务。围绕任务,学生以小组展开小组探究学习。围绕核心,教师应引导课堂教学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四个阶段完成。
1呈现任务——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注意寻找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课程期望达到的认知结构间的差距,并在任务设计中利用存在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的任务,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进有意义学习。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难或者过易,否则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打折。同时,教师要把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细化成不同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内容再细分为不同的、学生更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学习任务的逐步完成最终实现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课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有细胞器的种类、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师可以把這三大类的知识点再分解为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具体任务,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然后串联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明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自己学习任务的基本情况
2.1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任务
在利用认知冲突导入时,教师应注意要提出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有欲望马上去分析和研究。认知冲突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任务时就会比较认真。例如在“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课中,教师提问:“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工厂,细胞可以生产出我们身体需要的多种物质。那么,小小的细胞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需要的新知识
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及时讲授一些学生思考困难的知识,以实现点拨的目的。例如面对“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有什么作用时”,学生难以及时想到答案。这时,教师要说明线粒体的功能、内膜内折会增大表面积等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就会比较容易的得到答案。
2.3分解任务,应用图表图像
通过“大任务展示”——“大任务分解”——“小任务的完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掘课程之中知识的内隐性和默会性,进而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再通过图表图像的应用,展示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加强记忆。
3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和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交流既可以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又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交流共享意识。
4结果评价——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样,成就感和荣誉感就会得到独特化的展示和其他人的认同,尤其对平时表现机会不多的学生更是如此,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契合了生物课程的特点,推进了生物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小组学习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真实可行的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上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的同时,提升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小组学习是指以学生间形成的学习小组作为基本形式,充分而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任务。围绕任务,学生以小组展开小组探究学习。围绕核心,教师应引导课堂教学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评价”四个阶段完成。
1呈现任务——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注意寻找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课程期望达到的认知结构间的差距,并在任务设计中利用存在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提出的任务,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促进有意义学习。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难或者过易,否则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打折。同时,教师要把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细化成不同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目标的内容再细分为不同的、学生更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学习任务的逐步完成最终实现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课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有细胞器的种类、细胞器的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师可以把這三大类的知识点再分解为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形成具体任务,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然后串联起来,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明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自己学习任务的基本情况
2.1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任务
在利用认知冲突导入时,教师应注意要提出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有欲望马上去分析和研究。认知冲突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任务时就会比较认真。例如在“细胞器一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一课中,教师提问:“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工厂,细胞可以生产出我们身体需要的多种物质。那么,小小的细胞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需要的新知识
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要及时讲授一些学生思考困难的知识,以实现点拨的目的。例如面对“线粒体内膜向内凹陷有什么作用时”,学生难以及时想到答案。这时,教师要说明线粒体的功能、内膜内折会增大表面积等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就会比较容易的得到答案。
2.3分解任务,应用图表图像
通过“大任务展示”——“大任务分解”——“小任务的完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发掘课程之中知识的内隐性和默会性,进而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再通过图表图像的应用,展示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加强记忆。
3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和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完成某项任务,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交流既可以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又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交流共享意识。
4结果评价——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民主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这样,成就感和荣誉感就会得到独特化的展示和其他人的认同,尤其对平时表现机会不多的学生更是如此,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能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契合了生物课程的特点,推进了生物教学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