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本真,从儿童立场开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t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真”意味着质朴、天然去雕饰,意味着纯粹、脚踏实地,意味着个性率真的表露。儿童所能呈现出的天然和纯粹意味着本和真的自然统一,因此,对教学本真的追求,应从儿童立场开始。当我们怀着深层的爱意“换位思考”,进行关怀、坚守儿童原有的生活,尊重他们本来的意愿,呵护他们纯真的言语,始终尊重他们的“言行”并努力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言行”,就会在不经意间造就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生命。这种对儿童精神性、存在性需要的关注,应是儿童立场的要义。
  以文本解读为例,儿童的立场在文本解读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与解读者的视角有重要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主要定位于编者、作者的视角,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还有就是定位于教师的视角,解决开发文本、达成目标的问题。
  一位老师教学《爷爷的芦笛》,课堂上呈现了这样一幕:
  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啊,爷爷的芦笛!
  老师提问:爷爷吹起芦笛,他想告诉强强什么呢?
  学生很热烈地举手发表观点:
  生1:爷爷是想告诉强强,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生2:爷爷是想告诉强强,只有经受一定的磨难,才能成为强者。
  生3:爷爷是想告诉强强,遇到困难如果能勇敢面对,一定能成为强者。
  ……
  听到这儿,我真的很佩服学生较强的概括提炼能力。但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缺了什么呢?
  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执教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提出了困惑:“我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读进去。”
  这是不是就是缺失了的那样东西呢?真实的“儿童味”或许正是这堂课上缺失的东西。
  你看上述的环节,学生对句子内涵的理解可谓句句真理,不可谓不深刻。但是转而想去,学生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名言式、哲理式的解读手到擒来。但是真正的“儿童味”却出不来。因为学生是站在文本之外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们与文本中的人物相去甚远,他们关注的不是人物的角色身份,而只是在关注问题本身。所以,学生只是在回答问题,而不是在真实地品读文本。因此,他们忽略了强强的爷爷只是一个普通的看闸人,他对孙子说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他朴实得只会说:“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而强强也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在那样可怕的夜晚,听到熟悉的芦笛声,他能想到那么多的名言式的句子吗?关键是,他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呢?因此,从学生嘴里蹦出的一句句名言式的话语不仅不可爱,相反,我却感觉到了可悲,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说出文本中人物的话,还没有说出自己的话,他们只是在重复着一些套话、大话。
  究其原因,这与我们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其实很少考虑学生的视角。
  如果我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那么,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会适时地加以引导:“爷爷只是个看闸人,他说得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吗?”
  相信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可以逐渐走进文本角色中去,这样也才可能“读”进去。因为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对问题把握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自己对文本应有的味道的感知。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也基本摸到了遇到此类问题如何作答的套路:遇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就答:我们不能光看外表好看,还要看是否有用;遇见《云雀的心愿》就说:我们要保护环境,热爱我们的家园……这些本领也许对于应试暂时有用,但却并未真正让孩子们入心——即并未关注孩子精神性和存在性的需要,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本真思想是背离的。
  所以,解读文本的视角应是基于儿童本身的经验和理解,即除了编者、教者和作者的视角,还要考虑文本角色的视角,更应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成为解读文本的基本立场,这样才不会烙上太多的成人味和怪味。
  关注了儿童立场,我们在语文本真的追求路上才能算真正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里的“过程”既是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化”理念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
清洁发展机制是建立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合作机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理论和目
社区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体育之中的一种体育现象,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国内外体育发展的影响。本文从国内外社会环境、体育发展、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城市社区
在境外开发水电项目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结合目前展开的“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境外项目开发管理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项目的
愿意为吴玲写下一点评述的文字,因为,在她身上有斯霞的影子,而我对斯霞是崇敬的。  说吴玲身上有斯霞的影子,当然不只是外形,但是从外形可以直窥人的内心,吴玲由内而外的气质上更靠近斯霞。  其实,说这些并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吴玲在斯霞的熏陶下经历了一个濡化、涵育的过程,吮吸了斯霞教育思想的精髓,这一过程相当宝贵。吴玲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从自身特点和追求出发,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气质和教学风格,并在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点睛”之笔,在课堂教学中“揭题”亦如“点睛”之笔。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形式揭示课题,能够促进学生准确地厘清目标,系统地建构新知,丰厚地承载经验。从教学设计论出发,一节课中揭示课题的环节一般会出现在以下三个时机。  一、在学生旧知唤醒后揭题  如果是一个单元的后续学习,或虽是一个单元的起始内容,但是在上一册(或更早)已经有过相关的知识铺垫,这种内容的教学一般可以在学生旧知唤醒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育名言的引领下,综观当下的语文课堂,老师们都变着法儿地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范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引读、分角色读……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读”领风骚。其中,“齐读”颇受老师们的青睐。很多老师特别欣赏“齐读”所营造的书声朗朗的学习氛围。然而,“齐读”这种简便又易行的朗读方式是否高效,却很少有人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