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真”意味着质朴、天然去雕饰,意味着纯粹、脚踏实地,意味着个性率真的表露。儿童所能呈现出的天然和纯粹意味着本和真的自然统一,因此,对教学本真的追求,应从儿童立场开始。当我们怀着深层的爱意“换位思考”,进行关怀、坚守儿童原有的生活,尊重他们本来的意愿,呵护他们纯真的言语,始终尊重他们的“言行”并努力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言行”,就会在不经意间造就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生命。这种对儿童精神性、存在性需要的关注,应是儿童立场的要义。
以文本解读为例,儿童的立场在文本解读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与解读者的视角有重要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主要定位于编者、作者的视角,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还有就是定位于教师的视角,解决开发文本、达成目标的问题。
一位老师教学《爷爷的芦笛》,课堂上呈现了这样一幕:
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啊,爷爷的芦笛!
老师提问:爷爷吹起芦笛,他想告诉强强什么呢?
学生很热烈地举手发表观点:
生1:爷爷是想告诉强强,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生2:爷爷是想告诉强强,只有经受一定的磨难,才能成为强者。
生3:爷爷是想告诉强强,遇到困难如果能勇敢面对,一定能成为强者。
……
听到这儿,我真的很佩服学生较强的概括提炼能力。但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缺了什么呢?
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执教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提出了困惑:“我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读进去。”
这是不是就是缺失了的那样东西呢?真实的“儿童味”或许正是这堂课上缺失的东西。
你看上述的环节,学生对句子内涵的理解可谓句句真理,不可谓不深刻。但是转而想去,学生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名言式、哲理式的解读手到擒来。但是真正的“儿童味”却出不来。因为学生是站在文本之外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们与文本中的人物相去甚远,他们关注的不是人物的角色身份,而只是在关注问题本身。所以,学生只是在回答问题,而不是在真实地品读文本。因此,他们忽略了强强的爷爷只是一个普通的看闸人,他对孙子说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他朴实得只会说:“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而强强也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在那样可怕的夜晚,听到熟悉的芦笛声,他能想到那么多的名言式的句子吗?关键是,他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呢?因此,从学生嘴里蹦出的一句句名言式的话语不仅不可爱,相反,我却感觉到了可悲,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说出文本中人物的话,还没有说出自己的话,他们只是在重复着一些套话、大话。
究其原因,这与我们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其实很少考虑学生的视角。
如果我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那么,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会适时地加以引导:“爷爷只是个看闸人,他说得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吗?”
相信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可以逐渐走进文本角色中去,这样也才可能“读”进去。因为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对问题把握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自己对文本应有的味道的感知。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也基本摸到了遇到此类问题如何作答的套路:遇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就答:我们不能光看外表好看,还要看是否有用;遇见《云雀的心愿》就说:我们要保护环境,热爱我们的家园……这些本领也许对于应试暂时有用,但却并未真正让孩子们入心——即并未关注孩子精神性和存在性的需要,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本真思想是背离的。
所以,解读文本的视角应是基于儿童本身的经验和理解,即除了编者、教者和作者的视角,还要考虑文本角色的视角,更应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成为解读文本的基本立场,这样才不会烙上太多的成人味和怪味。
关注了儿童立场,我们在语文本真的追求路上才能算真正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以文本解读为例,儿童的立场在文本解读中应该如何定位?这与解读者的视角有重要的关联。通常情况下主要定位于编者、作者的视角,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还有就是定位于教师的视角,解决开发文本、达成目标的问题。
一位老师教学《爷爷的芦笛》,课堂上呈现了这样一幕:
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啊,爷爷的芦笛!
老师提问:爷爷吹起芦笛,他想告诉强强什么呢?
学生很热烈地举手发表观点:
生1:爷爷是想告诉强强,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生2:爷爷是想告诉强强,只有经受一定的磨难,才能成为强者。
生3:爷爷是想告诉强强,遇到困难如果能勇敢面对,一定能成为强者。
……
听到这儿,我真的很佩服学生较强的概括提炼能力。但总觉得似乎缺少了什么。缺了什么呢?
在课后的研讨活动中,执教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提出了困惑:“我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读进去。”
这是不是就是缺失了的那样东西呢?真实的“儿童味”或许正是这堂课上缺失的东西。
你看上述的环节,学生对句子内涵的理解可谓句句真理,不可谓不深刻。但是转而想去,学生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名言式、哲理式的解读手到擒来。但是真正的“儿童味”却出不来。因为学生是站在文本之外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他们与文本中的人物相去甚远,他们关注的不是人物的角色身份,而只是在关注问题本身。所以,学生只是在回答问题,而不是在真实地品读文本。因此,他们忽略了强强的爷爷只是一个普通的看闸人,他对孙子说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他朴实得只会说:“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而强强也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在那样可怕的夜晚,听到熟悉的芦笛声,他能想到那么多的名言式的句子吗?关键是,他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呢?因此,从学生嘴里蹦出的一句句名言式的话语不仅不可爱,相反,我却感觉到了可悲,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说出文本中人物的话,还没有说出自己的话,他们只是在重复着一些套话、大话。
究其原因,这与我们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其实很少考虑学生的视角。
如果我们从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那么,当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会适时地加以引导:“爷爷只是个看闸人,他说得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吗?”
相信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可以逐渐走进文本角色中去,这样也才可能“读”进去。因为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对问题把握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自己对文本应有的味道的感知。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也基本摸到了遇到此类问题如何作答的套路:遇见《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就答:我们不能光看外表好看,还要看是否有用;遇见《云雀的心愿》就说:我们要保护环境,热爱我们的家园……这些本领也许对于应试暂时有用,但却并未真正让孩子们入心——即并未关注孩子精神性和存在性的需要,这与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本真思想是背离的。
所以,解读文本的视角应是基于儿童本身的经验和理解,即除了编者、教者和作者的视角,还要考虑文本角色的视角,更应考虑学生本身的儿童视角,这应成为解读文本的基本立场,这样才不会烙上太多的成人味和怪味。
关注了儿童立场,我们在语文本真的追求路上才能算真正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