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老师不快乐,为什么?首先,工作量大、琐碎且时间长,就像有句诙谐的话说的:“两眼一睁,忙到天黑;睡在床上,还想学生。”尤其是当遇到学生违纪或者成绩下滑时,更是着急上火。其次,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往往唯学生成绩论,搞得教师神经兮兮,不堪重负,但不拼命又不行。再有,大家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仿佛教育出问题就是教师有问题,把教师当作“完人”去要求,谁那么容易做到?又有谁能够做到?此外,在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校教师常常在唱独角戏,独木难支,独力难为。但,是否就等于说从事教育就只能是件苦差事呢?不!事实绝非如此。
读书之乐——让智慧之泉长流心中
教师不读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如果不去主动汲取新鲜的精神养料,那么学识修养、教育能力就不足以解决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当然会觉得苦闷、觉得憋屈、觉得现在的书可真难教,怎么乐得起来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他指出:“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拓宽教育视野,才能让学生信服。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似全无一点尘。”明朝于谦的《观书》一诗尽显读书之妙。不乐意读书的人,是因为没有体验过这种妙处。
教师读书,可先培养起一个读书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用30分钟进行阅读,逐渐增加到1小时或者更多。一开始不要勉强自己刻意去啃那些大部头,因为啃不下来的话往往会由此丧失阅读兴趣。内容由浅至深、范围由杂多到系统、时间由短到长是养成读书习惯的一个好办法。当读书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要时,我们的知识就越丰富、底气就越厚实、看问题就越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多,读书自然成为快乐之源。
教学之乐——让生命之歌响彻课堂
我们常说的打造愉快课堂往往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即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学习。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份子,而且是组织引导者的教师,其心情怎么样也应该得到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整个课堂的气氛,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比方说,一个面色阴郁、怎么看学生都不顺眼的教师,他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压抑的,学生的思维必定是禁锢的;而一个笑容灿烂、和蔼可亲的教师,他的课堂肯定是比较活泼的,学生的思维肯定是比较开放的。
压抑沉闷的课堂,很难说身在其中的教师能够获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学会从课堂上发现快乐因子,并能用这些快乐因子来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有个好心情。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把目光投向一些细节,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课堂中其实是藏着蛮多乐事的!你看,小海读书时声情并茂的样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那傲慢的神情,那得意的语气,加上乜斜的眼色,夸张的手势,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再看,小刚正玩小动作呢,别吱声,你就那样盯着他,没多久,他仿佛觉察到了什么,猛一抬头,正逢着你的目光,吓了一大跳,赶紧坐好,腰挺得直直的,手放得端端正正,不一会儿,又觉得不对,连忙拿起书本看起来,那一刻,你真的会在心里为这可爱的孩子笑出声来。还有,小霞今天的发言声音响亮了许多;小楠的字写得快了、工整了;小飞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所有的这些个性鲜明的生命活力的展现,不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的快乐来源吗?
思考之乐——让行进之步更加坚实
陶行知认为:“要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教师更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离不开思考。如果教师不懂思考,就不可能有所长进,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就无法体验职业的快乐。
我们应该怀着改革创造的意愿和执着专注的感情去思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教育的根本旨归出发,思考我们教育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无论是在宏观的方面还是在微观的方面,都应该留下教育者思考的痕迹。宏观的方面,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怎么样的人?要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满意的人?怎样做才能在素质评价和应试思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怎样才能实现办学的均衡化、特色化、优质化?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思想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微观的方面,如:该怎样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样才能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实效?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我们才不会成为现代教育的边缘人,精神才会更加充实,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信念也才会更加坚定。当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察觉,快乐其实就像一只神秘的猫,拼命找时找不到,不经意间却发现它一直在你的脚边。
笔耕之乐——让思想之光留存印记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教师是为文章而写文章,因为评职称需要,出成果需要,评优评先也需要,“写”有时候已经异化成了“面子工程”。这种片面的、功利性的观念和做法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进行写作的更大作用在于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让教育之树长青。
肖川教授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的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想了、说了、做了、发现了、探究了,用文字将之记录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思绪、总结经验的再思考、再辨析、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明晰、思想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并由此催动自我发展、铸就名师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就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把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记到本子里。他自己在写教育日记时,隔几页就要留下空白,用来记录针对这些事情的一些思考——不朽经典《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这样在点点滴滴、坚持不懈的记录中诞生的。所以,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去捕捉、记录每一瞬的精彩,将一颗颗“珍珠”连成串,我们的教育生活也定然会越来越充盈多姿。有时尽管拙于笔力,无法尽意,但是,只要我们不停止思考,不停止记录,就能不断地洗去匠气,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化为激励,把激励转为动力,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更不用说当机缘巧合文章变成铅字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更是无与伦比。
发现之乐——让教育之旅充满姿彩
陶行知说:“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的确,漫长的教育之旅,教师如果只懂得低头赶路,不懂放缓脚步,就很难发现途中的精彩,不知道路旁的鲜花、露珠其实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比方说:昨天,我在课堂上发现,一向寡言少语的小敏举手发言的次数多了起来,而且发言的质量很高,我表扬了她,鼓励她再接再厉,她腼腆地笑了,我满意地笑了;今天大扫除的时候,我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海独自一人哼哧哼哧地把垃圾倒掉,五层楼,来回三趟,汗珠沁满他的脸庞,我拿面纸给他,他在裤子上擦了擦手,迟疑了一下才接过去,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他的心,软软的、暖暖的;还有,前些天家访时小龙的妈妈偷偷告诉我,小龙把他的压岁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而且谁都没有告诉;还有,这些天原本邋遢的小林头发不再像乱草堆一般了,指甲缝里没有黑乎乎的东西了,身上的怪味也消失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教育,是多么美妙!孩子,是多么奇妙!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孩子没有优点,只是我们没去发现。”是的,孩子们的闪亮之处,有时候就像那些藏在草丛中的果子,要拨开叶子才能看见。只要我们俯下身子,轻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融入他们的世界,借他们的眼去看,借他们的耳去听,借他们的心去感受,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竟是这样多姿多彩,而我们,也免不了被他们所感染,甚至感动,并从中得到快乐。
读书之乐——让智慧之泉长流心中
教师不读书,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知识更新的速度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如果不去主动汲取新鲜的精神养料,那么学识修养、教育能力就不足以解决面临的种种教育问题,当然会觉得苦闷、觉得憋屈、觉得现在的书可真难教,怎么乐得起来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他指出:“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背景、丰厚文化底蕴、拓宽教育视野,才能让学生信服。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似全无一点尘。”明朝于谦的《观书》一诗尽显读书之妙。不乐意读书的人,是因为没有体验过这种妙处。
教师读书,可先培养起一个读书的习惯,比如每天坚持用30分钟进行阅读,逐渐增加到1小时或者更多。一开始不要勉强自己刻意去啃那些大部头,因为啃不下来的话往往会由此丧失阅读兴趣。内容由浅至深、范围由杂多到系统、时间由短到长是养成读书习惯的一个好办法。当读书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已经成为了内在的需要时,我们的知识就越丰富、底气就越厚实、看问题就越透彻、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多,读书自然成为快乐之源。
教学之乐——让生命之歌响彻课堂
我们常说的打造愉快课堂往往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即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学习。但,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份子,而且是组织引导者的教师,其心情怎么样也应该得到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整个课堂的气氛,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比方说,一个面色阴郁、怎么看学生都不顺眼的教师,他的课堂必然是沉闷压抑的,学生的思维必定是禁锢的;而一个笑容灿烂、和蔼可亲的教师,他的课堂肯定是比较活泼的,学生的思维肯定是比较开放的。
压抑沉闷的课堂,很难说身在其中的教师能够获得快乐。所以,教师要学会从课堂上发现快乐因子,并能用这些快乐因子来调适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有个好心情。如果我们能够时刻把目光投向一些细节,能够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课堂中其实是藏着蛮多乐事的!你看,小海读书时声情并茂的样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那傲慢的神情,那得意的语气,加上乜斜的眼色,夸张的手势,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再看,小刚正玩小动作呢,别吱声,你就那样盯着他,没多久,他仿佛觉察到了什么,猛一抬头,正逢着你的目光,吓了一大跳,赶紧坐好,腰挺得直直的,手放得端端正正,不一会儿,又觉得不对,连忙拿起书本看起来,那一刻,你真的会在心里为这可爱的孩子笑出声来。还有,小霞今天的发言声音响亮了许多;小楠的字写得快了、工整了;小飞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所有的这些个性鲜明的生命活力的展现,不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的快乐来源吗?
思考之乐——让行进之步更加坚实
陶行知认为:“要做个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教师更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离不开思考。如果教师不懂思考,就不可能有所长进,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也就无法体验职业的快乐。
我们应该怀着改革创造的意愿和执着专注的感情去思考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从教育的根本旨归出发,思考我们教育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无论是在宏观的方面还是在微观的方面,都应该留下教育者思考的痕迹。宏观的方面,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出怎么样的人?要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社会满意的人?怎样做才能在素质评价和应试思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怎样才能实现办学的均衡化、特色化、优质化?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思想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微观的方面,如:该怎样在课堂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样才能符合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实效?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我们才不会成为现代教育的边缘人,精神才会更加充实,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信念也才会更加坚定。当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察觉,快乐其实就像一只神秘的猫,拼命找时找不到,不经意间却发现它一直在你的脚边。
笔耕之乐——让思想之光留存印记
不可否认,现在很多教师是为文章而写文章,因为评职称需要,出成果需要,评优评先也需要,“写”有时候已经异化成了“面子工程”。这种片面的、功利性的观念和做法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进行写作的更大作用在于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让教育之树长青。
肖川教授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的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想了、说了、做了、发现了、探究了,用文字将之记录下来,这其实就是一个梳理思绪、总结经验的再思考、再辨析、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明晰、思想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并由此催动自我发展、铸就名师气质。
苏霍姆林斯基就建议每一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把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记到本子里。他自己在写教育日记时,隔几页就要留下空白,用来记录针对这些事情的一些思考——不朽经典《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是这样在点点滴滴、坚持不懈的记录中诞生的。所以,只要我们平时用心去捕捉、记录每一瞬的精彩,将一颗颗“珍珠”连成串,我们的教育生活也定然会越来越充盈多姿。有时尽管拙于笔力,无法尽意,但是,只要我们不停止思考,不停止记录,就能不断地洗去匠气,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化为激励,把激励转为动力,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更不用说当机缘巧合文章变成铅字时,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更是无与伦比。
发现之乐——让教育之旅充满姿彩
陶行知说:“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的确,漫长的教育之旅,教师如果只懂得低头赶路,不懂放缓脚步,就很难发现途中的精彩,不知道路旁的鲜花、露珠其实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们。比方说:昨天,我在课堂上发现,一向寡言少语的小敏举手发言的次数多了起来,而且发言的质量很高,我表扬了她,鼓励她再接再厉,她腼腆地笑了,我满意地笑了;今天大扫除的时候,我发现班上最调皮的小海独自一人哼哧哼哧地把垃圾倒掉,五层楼,来回三趟,汗珠沁满他的脸庞,我拿面纸给他,他在裤子上擦了擦手,迟疑了一下才接过去,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他的心,软软的、暖暖的;还有,前些天家访时小龙的妈妈偷偷告诉我,小龙把他的压岁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而且谁都没有告诉;还有,这些天原本邋遢的小林头发不再像乱草堆一般了,指甲缝里没有黑乎乎的东西了,身上的怪味也消失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都让我觉得:教育,是多么美妙!孩子,是多么奇妙!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孩子没有优点,只是我们没去发现。”是的,孩子们的闪亮之处,有时候就像那些藏在草丛中的果子,要拨开叶子才能看见。只要我们俯下身子,轻轻地走进孩子的生活,融入他们的世界,借他们的眼去看,借他们的耳去听,借他们的心去感受,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世界竟是这样多姿多彩,而我们,也免不了被他们所感染,甚至感动,并从中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