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的叔叔于勒》核心教学目标的定位及达成策略评析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角度规定了阅读教学核心目标的内涵,即培养阅读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同时,新《课标》也对不同文体、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核心目标在分学段表述中做了细化。然而从阅读教学现状来看,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是很不乐观。所以,厘清教学核心目标,构建以核心目标为主轴的阅读教学课堂,是当前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落实核心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准确定位核心教学目标。不管怎样定位核心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又离不开读书,因为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读书。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的次数、质量可以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很难想象一节没有读书的、全是架空分析的语文课能让学生有多少收获。前日,笔者听了某老师的一节阅读课《我的叔叔于勒》。该节阅读课确定的核心教学目标是“能说出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读书。
  我们先看本课的核心目标的定位。莫泊桑是短篇小说巨匠,作品以“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工于构思,巧做文章;准确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为主要特征,这里不得不说到他与他的老师福楼拜的一段逸事。据说当初福楼拜为了训练莫泊桑观察和描写的技巧,让莫泊桑到马厩里去观察一些从外形上几乎很难区分的马,并让他对其中一匹马进行描写。福楼拜要求,看了他的文章,要能从众多的马中准确挑选出他描写的那匹马。这个逸事能使我们看出他的小说是精于描写的。就课文来看,莫泊桑的写作技巧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而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对核心教学目标的定位非常准确。
  再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前面已经说到,教师在语文课上应该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读书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对句子节奏的把握、词语重音的处理、语气语调的变化等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本来“躺”在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站立”起来。
  本课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演示朗读、学生齐读体验、巩固阅读成果、学生个别朗读体悟、学生默读提取信息等手段开展了比较丰富的读书活动。
  在教师示范方面,教师读旁白,学生读关键语句:“唉,要是于勒竟在这条船上该会叫人多么惊喜啊!”这样的教师示范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学生指明读书的方向和方法,甚至还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小说到剧本的转化。因为旁白部分是剧本中才出现的。
  在学生齐读方面,学生每找到一处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句子,老师都会适时地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齐读,巩固前面的分析成果。如第21小节“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砺壳扔到海里”;第30小节“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第42小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齐读之前,老师作了重音、感情、节奏等方面技巧的指导。
  在学生个别读方面,老师更多地把机会留给了中等生,他们获得了个别读书的机会并得到了老师的单独指导。本节课学生读书和发言的人数达到24人,有个别同学甚至得到超过了两次的发言机会。
  在学生默读方面,本课也取得了成功。有位特级教师说过:“在语文课堂上要特别珍惜难得的安静的学生默读和思考的时间。”本节课在开始部分设置了学生默读并填写人物档案的环节。全班都很安静,静静地看,静静地读,静静地提取相关信息。
  当然就讀书而言,本节课还有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比如,既然把读书作为落实核心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否可以设计一些更丰富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呢?如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些情节相对完整的段落来读,有引读,有领读,根据男女生性格、声音等特点进行创意朗读,汇报朗读,效果会更好。这些方式要比个别读、齐读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读书的目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所以教者应该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在学生读了以后要进行分析引导。如当学生找出文章第38小节“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这一段来读时,老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分析菲利普夫人的做法。菲利普夫人先是暴怒而后是谩骂,这是人物的第一反应、本能反应,当她缓过神来时却做出了很冷静的决定,马上安排“我”去付钱,因为这样可以尽快与这个“流氓” 划清界限。紧接着她做了一个更加“聪明”的决定:让我们都到船的那头去,为的防止于勒认出我们,进而拖累我们。我想在这样的分析之上,人物形象也就更鲜明了,再来齐读巩固,学生的体验也将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核心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从文本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目标,科学组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才有可能提高核心目标达成度。由于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推动者,核心目标的落实策略也应主要从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进行思考。首先,课堂教学核心目标应一以贯之,让目标具有向心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还要将教学目标及时转化为学习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尽可能让学生明了每节课学习的核心目标、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就会有靶心意识,就会有目标意识。学生的学习行为一旦指向目标,就会享受到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七到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其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并不理想,“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
期刊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诗书之味大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身处江南,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广为人知,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曾解释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能医愚,然教师须有与之匹配的学识和情怀。培养学生终身好读、乐读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追求。  多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如何让语文教学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如石子投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巧思妙想,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思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品尝
期刊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一项尤为引人关注。而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提问运用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以探索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文理综
期刊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李白的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所选李白诗歌共四首,包括《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塞下曲六首(其一)》《行路难》,且这四首诗都被选在“诵读欣赏”单元。现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诵读单元调到了阅读单元,且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下)的诵读单元选取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八年级(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经常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语文老师一直勤恳工作,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改革,但是我们的成效一直不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鉴赏能力比较薄弱,文学素养不容乐观。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些语文成绩能稳居前列的学生大都是“腹有诗书”、“满腹经纶”,有着丰富的阅读量和较为全面的文学素养,所以语文老师不得不承认学生语文成绩好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大都是学生自己积淀的结果。还记得高考语文148分的
期刊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文章的有效手段。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是学生吸收文言文、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精神熏陶的有效途径。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言文失联”的尴尬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新《课标》指出,诵读文言文,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
期刊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要让学生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他一生的教育成就最杰出的便是“书香校园”的建设。那么,踩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给学生创设书香飘溢的校园,让师生在阅读中润泽人生,便成了教育人的永恒责任和追求。  一、建设书香校园的意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课标的界定,叶老的论述,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叙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感悟。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点就
期刊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仍然将文本内容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甚至对文本内容上挂下联,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人文精神教育课,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还没有被根除,语文教学依然处于无效、无趣、无用之中。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依据语文的言意本体,深入研究文本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言”来表“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唯一使命,即让学生面对现实世界有自己正确、独到、智慧的“意”并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