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语文教学应当努力使学生会学习、善思考、能表达、懂创造。一个学生如果能够由文本迁移,由课堂联想,由自身拓展,生发出自己对于语文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展示,那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学会在基础之上大胆创新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当给学生广阔的天地,引导他们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高中学生有思想的火花,有自由的心灵,有需要张扬的个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这首先应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而不应出现惟师是从、惟样本是从的思想禁锢——学了写景的文章,学生一定要牵扯上“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有写“心灵美”的人;写老师,必定写他(她)如何辛苦、不怕苦……有的教师喜欢学生整齐划一地回答问题,让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似乎教者预设的答案才是最标准的答案。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接近这个标准答案,换取一个一丝不苟的分数,潜心研究答题“程式”,美其名曰“方法指导”。有的教师则不能很冷静地对待学生的低级错误,埋怨“一届不如一届”,斥责为“榆木疙瘩”。在这样“规范”、“标准”的教育下,学生思维和个性受到压抑,循规蹈矩,哪里还谈得上创新呢?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
教师要容得下个性特别的学生,要容得下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容得下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容得下学生对自己说“不”,让每个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
其次,要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多数人”,不迷信“别人”,不要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要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对于提问,教师应抓住时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他们的某些提问令人啼笑皆非,教师也一定要正确对待,帮他们分析原因,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第三,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
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时下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非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而是老师指点和暗示过的想法,是“范文”的意思。作文时,老师先出题,然后“审题”、“立意”、“选材”、“列纲”,并具体指导如何写、运用什么样的事例、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读几篇“范文”;写话题作文老师更是给学生确定一个特定的写作范围,有的教学生如何将学过的背过的文章改换成适合此题目的文章,甚至细化到怎样改开头、怎样改结尾、怎样改人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对高中生的作文应尽力使他们说自己的话、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应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施加过多的限制、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语文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孩子的认识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孩子对某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应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鼓励和称赞孩子的成功。教学过程应该定位为: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路了。对于学生来说,从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他们一路走过,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想这一路来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历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他走这一路,是一个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使学生能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
2、开拓高中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就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光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特别是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更是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课文情感。但其中,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领悟,否则一旦学生养成了对教师头头是道的分析的依赖性的话,那即是他们自动地放弃了他们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要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教授《金岳霖先生》这课时,除了文本对金老率真重情的细节表现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南联大,了解朱自清、沈从文等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工作生活经历,看看《徐志摩传》,甚至看看网络上金岳霖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的关系及评价等等。教师应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加强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着主要地位,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想相关事物,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发展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扩充情节或改编文本要素的训练。比如:学习《最后的长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剧本,添加角色,对人物动作和对话进行想象的发挥,利用文艺节的机会自己上台表演。我想,结果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想乐为。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学生不局限于课文所规定的主题,他们可以自己设定主题,自己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Email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或将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论文;或将其做成主页在网上空间发表;或制作成卡片通过实物投影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这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能达到的成效。这些过程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钻研、自信和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只要我们教师给学生“自由”,构建一片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天地,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用智慧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一定会有所发展,人人都将成为会创新的人。
一、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
高中学生有思想的火花,有自由的心灵,有需要张扬的个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这首先应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而不应出现惟师是从、惟样本是从的思想禁锢——学了写景的文章,学生一定要牵扯上“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有写“心灵美”的人;写老师,必定写他(她)如何辛苦、不怕苦……有的教师喜欢学生整齐划一地回答问题,让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似乎教者预设的答案才是最标准的答案。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接近这个标准答案,换取一个一丝不苟的分数,潜心研究答题“程式”,美其名曰“方法指导”。有的教师则不能很冷静地对待学生的低级错误,埋怨“一届不如一届”,斥责为“榆木疙瘩”。在这样“规范”、“标准”的教育下,学生思维和个性受到压抑,循规蹈矩,哪里还谈得上创新呢?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作为教师,应给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首先,教师本身要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
教师要容得下个性特别的学生,要容得下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容得下犯错误的学生,更要容得下学生对自己说“不”,让每个学生敢想、善思、敢于标新立异。
其次,要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多数人”,不迷信“别人”,不要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要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对于提问,教师应抓住时机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他们的某些提问令人啼笑皆非,教师也一定要正确对待,帮他们分析原因,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第三,让学生写“自己”的文章。
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时下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非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而是老师指点和暗示过的想法,是“范文”的意思。作文时,老师先出题,然后“审题”、“立意”、“选材”、“列纲”,并具体指导如何写、运用什么样的事例、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读几篇“范文”;写话题作文老师更是给学生确定一个特定的写作范围,有的教学生如何将学过的背过的文章改换成适合此题目的文章,甚至细化到怎样改开头、怎样改结尾、怎样改人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对高中生的作文应尽力使他们说自己的话、诉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应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不施加过多的限制、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语文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孩子的认识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起点。孩子对某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应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鼓励和称赞孩子的成功。教学过程应该定位为: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路了。对于学生来说,从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他们一路走过,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想这一路来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历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他走这一路,是一个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使学生能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
2、开拓高中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就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光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特别是教师启发式的提问更是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课文情感。但其中,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领悟,否则一旦学生养成了对教师头头是道的分析的依赖性的话,那即是他们自动地放弃了他们自己的话语权。教师要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在教授《金岳霖先生》这课时,除了文本对金老率真重情的细节表现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南联大,了解朱自清、沈从文等在西南联大时期的工作生活经历,看看《徐志摩传》,甚至看看网络上金岳霖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的关系及评价等等。教师应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加强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着主要地位,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联想相关事物,在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发展孩子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进行扩充情节或改编文本要素的训练。比如:学习《最后的长春藤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剧本,添加角色,对人物动作和对话进行想象的发挥,利用文艺节的机会自己上台表演。我想,结果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想乐为。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学生不局限于课文所规定的主题,他们可以自己设定主题,自己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Email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或将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论文;或将其做成主页在网上空间发表;或制作成卡片通过实物投影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这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能达到的成效。这些过程能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钻研、自信和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只要我们教师给学生“自由”,构建一片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天地,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用智慧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敢于探索、乐于创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一定会有所发展,人人都将成为会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