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重积累,重感悟,重实践。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延伸古诗文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教学?我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拓展学生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想象的人是幸运的,而懒于想象、拒绝想象的人则将很难进入作品,也无法领略美的意境。教学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碧霄”、“渡河桥”、“望秋月”、“穿尽”、“几万条”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林杰一起融入那美好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动人的画面。接着,进入品读教学阶段。问:读了前两句,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七夕今宵看碧霄”,七夕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我们知道霄是天空,那么碧霄是指什么样的天空呢?你觉得这夜空美吗?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咱们一起来把这美的感受读出来吧。
“牵牛织女渡河桥”,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想到了什么?(看图:牵牛织女图)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能想象牛郎织女相聚时的情景吗?(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得合情合理即可。
二、以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体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调动激发创造的热情,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见解。如在《乞巧》一文中提出“‘家家乞巧’”在哪里乞巧”这一问题时,犹如一块石头投向水塘,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得出的启示很多,诸如在窗前、在院中、在屋顶、在花园、在山中、在树上……他们领悟到,凡是能看到月亮的地方都是姑娘们穿针引线的好去处。可见,姑娘们希望像织女一样聪明、善良、心灵手巧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且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去提出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才能使阅读有意义,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作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从题目上发现问题,从文章句子、内容上发现问题,从文章的中心发现问题。在基本弄懂了词句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还要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之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汇报自学情况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重点词语“绿”。2.诗句意思。3.几个问题:(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最后,放手让学生提问: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李白的《静夜思》,全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他为什么“思”?正因为看到了“明月”;为什么在深夜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如“地上霜”。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可以顺着或倒着分析全诗,都会显得得心应手。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用什么方式质疑、在什么时候质疑,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就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而老师的引导就如导火线一样,会引爆学生的激情,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会让整个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下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的探索还在继续……
那么,我们在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延伸古诗文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教学?我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拓展学生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想象的人是幸运的,而懒于想象、拒绝想象的人则将很难进入作品,也无法领略美的意境。教学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诗中的“碧霄”、“渡河桥”、“望秋月”、“穿尽”、“几万条”等一系列典型的意象、自然景物幻化成脑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动画面,让学生跟林杰一起融入那美好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那动人的画面。接着,进入品读教学阶段。问:读了前两句,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七夕今宵看碧霄”,七夕节的晚上作者看到了什么?我们知道霄是天空,那么碧霄是指什么样的天空呢?你觉得这夜空美吗?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咱们一起来把这美的感受读出来吧。
“牵牛织女渡河桥”,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想到了什么?(看图:牵牛织女图)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能想象牛郎织女相聚时的情景吗?(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说得合情合理即可。
二、以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体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调动激发创造的热情,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见解。如在《乞巧》一文中提出“‘家家乞巧’”在哪里乞巧”这一问题时,犹如一块石头投向水塘,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学生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得出的启示很多,诸如在窗前、在院中、在屋顶、在花园、在山中、在树上……他们领悟到,凡是能看到月亮的地方都是姑娘们穿针引线的好去处。可见,姑娘们希望像织女一样聪明、善良、心灵手巧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也可能提出。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问题并且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去提出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才能使阅读有意义,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作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从题目上发现问题,从文章句子、内容上发现问题,从文章的中心发现问题。在基本弄懂了词句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以后,还要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之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汇报自学情况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重点词语“绿”。2.诗句意思。3.几个问题:(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最后,放手让学生提问: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李白的《静夜思》,全诗的思想感情集中在一个“思”字上,他为什么“思”?正因为看到了“明月”;为什么在深夜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床前明月光”如“地上霜”。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可以顺着或倒着分析全诗,都会显得得心应手。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用什么方式质疑、在什么时候质疑,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在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就能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而老师的引导就如导火线一样,会引爆学生的激情,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会让整个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下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的探索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