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在中國鐵路史上有重要地位,下關站透過滬寧鐵路直達上海,浦口站經津浦鐵路連接北京,這兩個車站盛滿了人們數十載的悲喜。從家國情懷的下關,到朱自清《背影》的親情,再到江寧一條綠色隧道見證愛情,這一段段歷史像情感的軌跡,值得我們們細細品味。
坐火車過長江的下關站
下關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可是,其時的下關站只能連上海,卻連不到北京,因為中間隔了長江,如何渡江就成了關鍵。下關站的對岸是津浦鐵路的最南站浦口,在浦口能直達天津,再與北京接軌。20世紀初,過長江時,全體旅客都要下車,走路到碼頭乘船渡江,再接駁另一端的火車。那時出遠門不易,旅客要提著大件小件行李上上落落,非常不便。
當時長江尚未有橋樑,為了讓旅客渡江,火車輪渡就投入了服務,成為在南京過江的唯一交通工具。1934年,火車分為三截,通過棧橋被載上渡船,旅客毋須下車就能渡過長江,1958年,電影《蘭蘭和冬冬》展示了南京鐵路輪渡的畫面,記錄了中國第一條鐵路輪渡打通南京和北京,具劃時代意義,而乘火車渡江在當時也蔚為風尚。直到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落成,火車可經大橋連接北京,而火車輪渡亦自始漸漸失去功能,於1973年結束歷史任務。
充滿情懷的火車公園
下關站在2012年的最後一列客運列車駛出後,就如在歲月中消失了般,去年啟動了搬遷工程,原址將會建成鐵路博物館。為了讓人們不忘下關站在南京鐵路史上的貢獻,在鐵路輪渡棧橋遺址不遠處建了一個火車主題園。園內一節蒸汽火車頭拖着三節綠皮車箱映入眼簾,月台、柵欄和信號燈還是當年的模樣。在瀕江邊,坐在綠皮車廂內的卡座裡飲杯咖啡,更覺心曠神怡。
如今在公園的車廂裡,坐着的並非北上的乘客,而是對佈置感到興奮的遊人。歷史的印記陳列眼前,火車主題園展示給我們的不止是過去的物件,更是老下關的人文風情。
朱自清《背影》的浦口站
每次列出「中國N大文藝車站」,浦口站必榜上有名。是否為「最」雖然有爭議,但我認為「文藝」需有文學作品的支撐,其他車站美則美矣,若論作品的知名度,朱自清《背影》的發生地浦口站絕對可以被稱為「最文藝」。從喧鬧的南京市區渡過長江來到北岸,高大的法國梧桐掩映着彎曲的柏油馬路,走過一兩幢民國時代的青磚老房子,這就代表着,浦口到了。
華美典雅的建築
屹立在長江北岸的浦口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幢樓高三層的英式建築,像一位久經沙場磨礪解甲歸田的老兵,與對岸的下關站隔江相望,是中國唯一保存民國特色的火車站。浦口力壓《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提出的鎮江,成為連接天津的鐵路起始和終站。當時外國勢力欺壓,中國難以籌款自建津浦鐵路,因此以山東臨城為界,北段由德國人來造,南段則由英國人來造。
浦口站的月台和站外的柱式雨棚長廊既美觀又實用。月台厚實的支柱與頂棚的輕盈形成對比,延伸到碼頭的長廊則具有整齊劃一的美。拱形長廊從車站出口一直通往浦口碼頭的進站口,旅客在雨天或烈日下往來車船之間就毋須撐傘了。
月台上永遠的背影
90年代一個廣告,陳浩民望着老父爬下月台,替他買了一盒維他奶――這個出自《背影》的劇情拍得溫馨感人,於是不少中文老師在教這篇課文時,都會以這段片做引入。浦口站的鐵路和月台定格於朱自清看着父親背影而淚如泉湧的一幕,浦口站從此與親情劃上等號。
浦口站通往當時動盪的北方,凝固了太多情愫。像朱自清那樣北上唸書的知識分子,懷抱夢想以望學有所成濟世救國;1919年,身無分文的毛澤東連僅有的一雙布鞋都被偷了,幸好碰到願意借錢給他的湖南老鄉李中,才能買到新鞋子和去上海的車票;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男主角書桓要上前線,女主角依萍在月台不捨地追着火車跑,儘管劇情虛構,但類似的故事在當時的浦口站經常可見……浦口站外曾是風雲際會的時代,站內卻是人們情感的歸所,多少英雄兒女淚灑月台,道聲珍重就在那兒痴痴地等,長廊下期盼的身影年年歲歲皆相似。如今,浦口的戲落幕了,剩下空寂的鐵軌在風中靜候歸來的一天。
運礦鐵路變「愛情隧道」
離開南京市區,在郊外的江寧區有一段鐵路,兩側綠樹環抱,氣氛浪漫,因而在網絡上走紅,並被人命名為「愛情隧道」,吸引了不少情侶前來拍照。其實這條鐵路跟愛情並無關係,它是用來運輸硫鐵礦的,起點是板橋附近的古雄車站,終點是雲台山硫鐵礦廠,全長約40公里,「愛情隧道」只是其中一段。儘管此處的火車並不會頻繁經過,但愈來愈多遊客在鐵軌上停留,為鐵路安全帶來隱憂。2014年,硫鐵礦廠曾想砍伐軌道旁的樹木,由於眾多網友強烈要求「刀下留樹」,這片翠綠的樹林成功被保留下來。
鐵路乃至沿線的建設都會因為人的活動而漸漸改變。由於定期修剪兩旁的樹枝,加上人們爭取保留的林蔭,還有軌道上戀人雙雙對對的倩影,鐵軌上所看到不止是愛情,更有人們對萬物的珍惜之情。人、鐵路與自然,成就了現在的「愛情隧道」。
坐火車過長江的下關站
下關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可是,其時的下關站只能連上海,卻連不到北京,因為中間隔了長江,如何渡江就成了關鍵。下關站的對岸是津浦鐵路的最南站浦口,在浦口能直達天津,再與北京接軌。20世紀初,過長江時,全體旅客都要下車,走路到碼頭乘船渡江,再接駁另一端的火車。那時出遠門不易,旅客要提著大件小件行李上上落落,非常不便。
當時長江尚未有橋樑,為了讓旅客渡江,火車輪渡就投入了服務,成為在南京過江的唯一交通工具。1934年,火車分為三截,通過棧橋被載上渡船,旅客毋須下車就能渡過長江,1958年,電影《蘭蘭和冬冬》展示了南京鐵路輪渡的畫面,記錄了中國第一條鐵路輪渡打通南京和北京,具劃時代意義,而乘火車渡江在當時也蔚為風尚。直到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落成,火車可經大橋連接北京,而火車輪渡亦自始漸漸失去功能,於1973年結束歷史任務。
充滿情懷的火車公園
下關站在2012年的最後一列客運列車駛出後,就如在歲月中消失了般,去年啟動了搬遷工程,原址將會建成鐵路博物館。為了讓人們不忘下關站在南京鐵路史上的貢獻,在鐵路輪渡棧橋遺址不遠處建了一個火車主題園。園內一節蒸汽火車頭拖着三節綠皮車箱映入眼簾,月台、柵欄和信號燈還是當年的模樣。在瀕江邊,坐在綠皮車廂內的卡座裡飲杯咖啡,更覺心曠神怡。
如今在公園的車廂裡,坐着的並非北上的乘客,而是對佈置感到興奮的遊人。歷史的印記陳列眼前,火車主題園展示給我們的不止是過去的物件,更是老下關的人文風情。
朱自清《背影》的浦口站
每次列出「中國N大文藝車站」,浦口站必榜上有名。是否為「最」雖然有爭議,但我認為「文藝」需有文學作品的支撐,其他車站美則美矣,若論作品的知名度,朱自清《背影》的發生地浦口站絕對可以被稱為「最文藝」。從喧鬧的南京市區渡過長江來到北岸,高大的法國梧桐掩映着彎曲的柏油馬路,走過一兩幢民國時代的青磚老房子,這就代表着,浦口到了。
華美典雅的建築
屹立在長江北岸的浦口站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是一幢樓高三層的英式建築,像一位久經沙場磨礪解甲歸田的老兵,與對岸的下關站隔江相望,是中國唯一保存民國特色的火車站。浦口力壓《老殘遊記》作者劉鶚提出的鎮江,成為連接天津的鐵路起始和終站。當時外國勢力欺壓,中國難以籌款自建津浦鐵路,因此以山東臨城為界,北段由德國人來造,南段則由英國人來造。
浦口站的月台和站外的柱式雨棚長廊既美觀又實用。月台厚實的支柱與頂棚的輕盈形成對比,延伸到碼頭的長廊則具有整齊劃一的美。拱形長廊從車站出口一直通往浦口碼頭的進站口,旅客在雨天或烈日下往來車船之間就毋須撐傘了。
月台上永遠的背影
90年代一個廣告,陳浩民望着老父爬下月台,替他買了一盒維他奶――這個出自《背影》的劇情拍得溫馨感人,於是不少中文老師在教這篇課文時,都會以這段片做引入。浦口站的鐵路和月台定格於朱自清看着父親背影而淚如泉湧的一幕,浦口站從此與親情劃上等號。
浦口站通往當時動盪的北方,凝固了太多情愫。像朱自清那樣北上唸書的知識分子,懷抱夢想以望學有所成濟世救國;1919年,身無分文的毛澤東連僅有的一雙布鞋都被偷了,幸好碰到願意借錢給他的湖南老鄉李中,才能買到新鞋子和去上海的車票;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男主角書桓要上前線,女主角依萍在月台不捨地追着火車跑,儘管劇情虛構,但類似的故事在當時的浦口站經常可見……浦口站外曾是風雲際會的時代,站內卻是人們情感的歸所,多少英雄兒女淚灑月台,道聲珍重就在那兒痴痴地等,長廊下期盼的身影年年歲歲皆相似。如今,浦口的戲落幕了,剩下空寂的鐵軌在風中靜候歸來的一天。
運礦鐵路變「愛情隧道」
離開南京市區,在郊外的江寧區有一段鐵路,兩側綠樹環抱,氣氛浪漫,因而在網絡上走紅,並被人命名為「愛情隧道」,吸引了不少情侶前來拍照。其實這條鐵路跟愛情並無關係,它是用來運輸硫鐵礦的,起點是板橋附近的古雄車站,終點是雲台山硫鐵礦廠,全長約40公里,「愛情隧道」只是其中一段。儘管此處的火車並不會頻繁經過,但愈來愈多遊客在鐵軌上停留,為鐵路安全帶來隱憂。2014年,硫鐵礦廠曾想砍伐軌道旁的樹木,由於眾多網友強烈要求「刀下留樹」,這片翠綠的樹林成功被保留下來。
鐵路乃至沿線的建設都會因為人的活動而漸漸改變。由於定期修剪兩旁的樹枝,加上人們爭取保留的林蔭,還有軌道上戀人雙雙對對的倩影,鐵軌上所看到不止是愛情,更有人們對萬物的珍惜之情。人、鐵路與自然,成就了現在的「愛情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