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的异同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对课程计划中每门课程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这是郝保文先生在《教育学纲要》中对课程标准的定义。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是规定了小学阶段学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结构与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与用具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课程标准;识谱;音乐教学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部分之一,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四部分。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本文将对中国20世纪和21世纪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共五个不同时期的不同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异同进行阐述。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相同点
  1.唱歌是最重要的活动
  首先,唱歌是人类最本能的表现手段。人类自己的嗓音是最直接、最纯洁的乐器。国外音乐教学无例外地从歌唱入手,将学生带人音乐殿堂,是因为歌唱符合学生心理生理需要,教学形式简便,无论城市乡村,对于教学条件的要求不高;歌唱最能体现学生在音乐课的参与性,学生通过唱歌能够亲自参与音乐当中,获得不同的音乐体验,如独唱、重唱、对唱、合唱,使学生的呼吸系统和发声器官得到训练。
  其次,唱歌是二度创作的过程,这和音乐艺术创作与其他非综合艺术创作的一个不同即是它创作的几度性。文学艺术、书法藝术、绘画、雕塑艺术都可凭作者的一次性创作呈现在欣赏者面前。音乐艺术则不然,一度创作作曲之后,必须经过二度创作表演,才能形成具有音响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唱歌来说,唱歌者的审美取向、技术水平、理解能力、风度气质以及多人合作的质量都将对原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唱歌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
  2.提高识谱能力
  无论是简谱或五线谱,在五个课程标准中都将其作为重要的部分。1923年说的最简单:“能识简单的乐谱”;1941年说的是发展其“认谱节奏的能力”;1950年则描述为培养初步的音乐知识;1956年则说明得更加具体:“音乐知识的教学,主要是教儿童认五线谱,如果限于条件,也可以暂用简谱,使儿童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初步知识。”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的价值,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墨塞尔在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两个理由:(1)乐谱是一件不可缺少的音乐工具,尤其在练习合唱和稍长而复杂的歌曲、乐曲时,不会识谱就遇到困难,至于学会识谱有利于将来继续参与音乐活动,更是不言自明的。(2)学习识谱的最根本理由是,在教得正确的时候,它是发展音乐能力音乐灵性的一个媒介。读谱和音乐修养是密切相关的。
  3.尊重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在音乐教学中,要遵照教学当中的准备性原则,即音乐教学必须从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出发。所以,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过于复杂的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都不利于少年儿童的音乐学习和自身发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个说法不同,但都能体现遵循少年儿童的身体、心理发展情况。1923年用“能唱平易的歌曲”来体现;1941年要求“顺应儿童快乐、活泼的天性”;1950年用“简单、初步”来体现教学内容从少年儿童自身特点出发;1956年描述的比较详细:“唱歌教材应该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应该为儿童所理解所接受,并且是儿童唱歌技能所能负担的”,还有就是“所有讲授的音乐知识,必须是最基本,最重要,并且能为儿童经常运用的”。2001年是这样表述的:“学习适合小学生演唱的中外优秀歌曲;保护学生的嗓音,防止喊唱和用嗓过度。”
  4.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早在《乐记》中记载:“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可以说,音乐恰恰是“声音”的艺术,这些有组织的音以不同的音高、速度、强弱、音色作用于人的听觉神经,产生了千变万化的音响形式,产生了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音乐曲目,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从上世纪的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诞生之时,就已经把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的实现作为重要课程目标。
  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不同点
  几个不同版本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产生的年代背景不同,制定者不同,名称不同,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给学校音乐教育提供的教学用具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的整体特点也有所变化等。下面就几个不同时期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不同点进行阐述。
  1.教学内容不同
  音乐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决定着音乐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目前,小学音乐课的类型主要是单一课和综合课,而音乐课程的内容单一就会限制着课堂教学的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单一课不容易保持新鲜感,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单一,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2.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不同
  五个不同时期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只有2001年标准课程目标提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而之前的四个标准最多提及兴趣,1941年课程目标中说的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兴趣;1950年的描述:“培养儿童爱好音乐……乐为人民服务的兴趣和愿望”;1956年课程目标中说到要围绕唱歌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
  3.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不同
  1923年的标准、1941年的标准和1950年的标准课程目标中没有提及民族民间音乐,但是,从它的教学内容分析,歌曲主要是民族民间歌曲,从它使用的教学用具分析也主要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1956年的标准当中,虽然没有提及民族民间音乐,但是它要求歌唱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当时的创作歌曲的分量一定是加重了;2001年的课程目标很明确:“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把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加以区分,并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提升到优秀的高度写进课程目标。
  4.对于外国音乐作品的态度不同
  1923年的标准、1941年的标准和1950年的标准中课程目标中没有提及外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但是在1941年的课程标准中欣赏教学描述:“第一学年,奏中外名曲唱片或教师唱奏五曲。”明显体现出中国和外国音乐作品并重。1956年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没有提及外国音乐作品,标准的内容仅仅在六年级的音乐知识部分提到:“认识最常见的西洋管弦乐器;对各种乐队具有简单的知识(铜管乐队、管弦乐队)。”2001年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指出:“接触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文化视野。”
  综上所述,对我国五个历史时期课程标准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2001年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描述字数不是最多的,1956年的字数最多,但是2001年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上却是最全面、最科学的。
  参考文献:
  [1]郝保文.教育学纲要[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106.
  [2]蔡淑兰,金志远.课程与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6.
  编辑 韩 晓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年来,作文教学比之阅读、说话等教学存在问题较多,所以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教师视批改为苦差。分析原因,这是“封闭”作文教学所造成的。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爱上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开放学生作文环境。  关键词:开放;作文;环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語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多年来,
摘 要: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与环节之间存在着空隙,这一空隙称为过渡环节。过渡环节是连接两个活动的中介,有时也被看成是自由活动或休息的时间。事实上,过渡环节不仅仅在于它的过渡作用,还在于它本身可以独立地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更在于它可以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其他的活动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络互动。通过一些小策略,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进行优化,以减少幼兒的消极等待
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又译为自己动手做,意指“自助的”。幼儿到了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往简单的单个美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更喜欢制作一些富有个性的、具有连环情节性的作品。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引领下,我园围绕DIY“童心绘本”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思考,将美术教学与绘本巧妙融合,燃起了幼儿美术创作的乐趣。  一、
“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他们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力争教“有生活的语文”。以《跨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而低年级学段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那么,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呢?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良好的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我们课堂学习的效果。无论什么课,有了良好的课前准备,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和课前行为方面的准备。  (一)
摘 要:课堂导入并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而是对整堂语文课教学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课堂导入予以高度肯定与重视,将其视为一门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并采取恰当、灵活的课堂导入技巧。如此,方能在确保小学语文课更加绚烂多彩的同时,真正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谜语;音乐;故事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教
书贵在读,贵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开读时的那一份虔诚。读书时,思维在书中神游,情感在书中起落,书的魅力便在于此。读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视野,帮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我们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能力,让孩子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就要从小处入手,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氛围,提高阅读兴趣  书本就是知识,如果让孩子学会读书,爱上阅读,是功德无量的事!笔者以为这是
摘 要: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教育领域,这句话尤为适用,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时至今日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更好地发展小学德育工作,从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细节教育入手,探究细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教育推动小学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细节教育  所谓细节教育,就是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着手,在细节处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从而一步步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势在必行。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新课改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阅读;方法和策略;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
摘 要: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困生的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一直是长期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学困生;引导;主宰  数学学困生指的是智商与情商正常,但在数学上明显有困难,这些学生与同龄人相比,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