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彦的《主角》一书,以一代名旦忆秦娥为切入点,从20世纪70年代末展开,以朴实而又梦幻的笔调,尽态极妍地描绘了一幅独属于中国戏曲的浓墨重彩的命运画卷。而女主角忆秦娥,则是这幅画卷中当之无愧的明珠,她的生命历程以及个性情感是推动本文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我们读懂这部小说的钥匙。
关键词:陈彦 《主角》 人性复杂 文化传承
一、从乡间到都市:不忘初心
女主角忆秦娥本是深山中一个生活困苦的女孩儿,机缘巧合在舅舅胡三元的带领下走上了学戏的道路,后因《游西湖》一炮打响,成为剧团当家花旦。然而不论是在她人生的巅峰时刻,还是后来跌落谷底,她都始终坚持着对秦腔的热爱,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一片赤诚之心。
忆秦娥是个纯粹的人,纯粹在对戏曲的热爱。她学戏,一心勤磨苦练,练习吹火的时候,直看得人不禁浑身下冷汗:她将那香包噙在口中,反复吹,练得几乎要吐出五脏六腑;她排《杨排风》,全身被棍棒刺肿扎烂;成名之后,在舞台上连轴转以至于晕倒。忆秦娥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坚韧的人,她对戏曲有着近乎信仰一般的忠诚和热爱,将这承载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刻进了骨髓。纵使她曾因剧团的压榨一度失去对戏曲的热爱,想要逃避那舞台,但在她的灵魂深处,依旧无法割舍对舞台的渴望。她是戏痴、戏疯子,甚至可以说是戏魔。九岩沟的山水养育了这朴实灵秀的女子,至纯至静的大山深处将传统古老的中华文化血脉赋予这小女子,让她从荒僻的深山到繁华的北京,让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浑厚大气的秦腔飘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即使她的生活是混乱、迷惘、前途未卜的,然而只要一站上舞台,她便是一只耀眼的夜蝶,轻轻挥动着翅膀,便刮起一阵狂风,让无数人痴迷于秦腔中表达出的文化意蕴和经久不息的爱恨情仇。
在戏曲舞台上,她是刚从茧中挣脱出的蝴蝶,有着最原始最纯净的美,当她翕动羽翼之时,历史的长河仿佛就在她的眼睫处再次焕发曾经有过的光彩,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古文化就在此刻与她产生共鸣,唱腔浮在褶皱的秦岭山脉之上,浮在璀璨的东方明珠之上,浮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之上。无论如何叹惋命运对她的不公,但只要她站在那舞台之上,我们就可以说,易青娥,是秦腔纯粹之美最好的体现。她以秦腔救人救世,让被忽视的戏曲文化走近大众视野。以此来说,她的纯净无愧于秦腔带给她的一切。钱穆先生曾经说:“中国戏的演出,可说是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在一片喧嚷声中,作表现。这正是人生之大共相,不仅有甚深诗意,亦复有甚深哲理,使人沉浸其中,有此感而无此觉,忘乎其所宜忘,而得乎其所愿得。”a在易青娥的人生中,舞台和真实的生活或许是纵横交错的,偶尔她可能分不出,究竟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但她所呈现的一切,都让读者与观众感知到历史生活与生命文化的交融,展现出幽深庞大的众生情怀。
二、繁华背后的暗流涌动
忆秦娥也是个复杂的人。她的复杂,复杂在个性情感上。起初她与剧团的同事封潇潇之间有着暧昧的情愫,然而很快他们分开了,她到了省剧团后碰上了县里专员的儿子刘红兵,跟他之间展开了一场复杂的情感纠葛。
忆秦娥并不爱刘红兵,甚至厌烦他的纠缠,她认为刘红兵不过是个花花公子,甚至多次用暴力的手段对待他,踢、打、骂,无所不用其极。奇怪的是,刘红兵似乎还迷恋着这样的行为——因这种感受是全新的、从未有过的,他是专员的儿子,平常都是人家捧着他,然而在忆秦娥这里,他们不过都是两个人——脱去社会的重重枷锁后,他们不过只是两个站在感情天平两端势均力敌的人。由于过去险些被侵犯的经历,忆秦娥对于男人总怀着一种抵触的心理,然而当刘红兵恼羞成怒质疑她的贞洁时,她却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她要用自己的身体向她证明,她是个纯洁的人!读者看到这里时,或许会大跌眼镜——向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献身,仅仅是为了证明她的贞洁,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本末倒置了吧?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却是情理之中。或许她的内心深处早已接纳了刘红兵,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忆秦娥,一个山村中出来的女孩子,没有什么见识,情感上也受过一定的创伤,所依凭的不过是唱戏的本事,且她的地位被许多人觊觎着,她们随时随地摩拳擦掌,做着“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而刘红兵有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持之以恒地追求着她,被她打骂也没有放弃。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經提出过动机层次理论: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爱的需要;四、尊重需要;五、自然实现需要。可以说,刘红兵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让忆秦娥感受到了“被需要”,因此她敢于对他做出这般大胆的回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忆秦娥这直率的爱,让笔者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她们都是这样热烈开朗的女子,对于感情,只要认定了便会毫无保留地为对方敞开心扉,甚至能够做出惊人的举动证明自己的爱情。忆秦娥为了证明贞洁向刘红兵献身,田晓霞为了证明她的爱情远赴煤矿下井,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子鲜活的爱情故事,才更有勃勃生机。
然而当他们成婚后,一次忆秦娥偶然撞见了刘红兵的出轨,她本是爱憎分明的女人,但她首先想的是“不能让老舅知道,否则老舅什么都干得出来”。在这种屈辱愤怒的时刻,她所想的依旧是亲人的反应,害怕他们痛苦难过,而不先考虑自己今后该如何面对这个男人。不得不说,在剧团的经历磨炼了她,让她变得成熟起来。此时的她,其实还是九岩沟中那个不起眼的小姑娘,她的心中依旧缺爱且自卑敏感,所以她下意识地要掩藏这件事,好让自己看起来依旧是那样光彩,依旧是被大家崇拜喜爱的秦腔小皇后,她是孤苦的,也是寂寞的,既然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她就不得不从另一方面得到“被需要”的满足。人性的复杂纠结,也从此可见一斑了。
既然是一个正常人,忆秦娥便也无法逃脱人应有的七情六欲。后来,她竟也变得开放起来,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不复当年的抗拒,倒像是品出了其中的滋味。如同《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她们都像是“叛女”,在遭受社会和男权的打击后,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反抗所遭遇的不公。她不仅明白自己是一个“人”,更明白自己还是个“女人”。此时的忆秦娥是一个脱胎换骨了的女人,她想要尝试挑战既定的命运。 晚年的忆秦娥收养了一个女孩并将一身技艺无私相授,但养女出名之后,她内心却又浮现上某种隐秘的罪恶——她妒忌养女那稚嫩青春的光彩,想要和她抢角儿。这个情节在毕飞宇的《青衣》中也有出现过。可以说,暮气沉沉地老去对于曾经光彩照人过的女人来说最难以接受,她看见养女,仿佛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一般。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忆秦娥难免对养女产生了妒忌之心。不过,这样的情绪无伤大雅,倒是让她变得更为鲜活。
从寂寂无闻的女孩到秦腔皇后,忆秦娥在舞台上的纯净光鲜一如始终,然而谢幕之后,她的情感生活却是复杂至极。不过,也正是这复杂的一面,让这个人物变得更具立体感。
三、集文化大成,扬真实之美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主角忆秦娥可谓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命脉大成的女子。她勤学苦练技艺,即使成名也丝毫不放松,以弘扬戏曲艺术为己任,这是儒家的自强不息;她淡然面对剧团想要超越她、打压她的同事楚嘉禾,只顾努力做好自己,这是道家的“无为”“不争”;她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心所授,这是墨家的“兼爱”。某种程度上,忆秦娥便是一个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命脉的符号。
忆秦娥从遍布沟壑的秦岭山脉中走出,在年少的时光里遭受千百次的捶打,最终浴火于游西湖的舞台之上。命运让她与秦腔相依相偎,焕发出动人光彩,也让她在风雨中摸爬滚打,遍体鳞伤。但她依旧坚守自我,向秦腔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作者并无大肆铺张渲染她生活的苦难,但是就在这平实的笔调背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作者陈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懂得爱。这个爱,是关乎人性的东西。爱到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一种责任。”b纵使生命卑微弱小,但生机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殷殷流淌。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和坚守的价值。忆秦娥无疑是懂得爱的,借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一句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芽嫩已过,花期已过,如今打算来做一枚果,待果熟蒂落,愿上天复容我是一粒核,纵身大化,在新着土处,期待另一处的芽叶。”c忆秦娥正是这样的一粒核,在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后,她依旧坚守本心,将秦腔的艺术内涵传播各地,让传统戏曲文化在中原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她身上蕴含的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枝蔓丛生的纷扰中,拨开眼前迷雾,我们不難看到,留下的,就是一颗炽热明净的坚持之心。
(感谢周春英老师的指导)
a 钱穆: 《中国戏剧中之文学意味》,见《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 10 月第 2 版,第 177 页。
b 陈彦、舒晋瑜:《现实主义需要面对日常的残酷》,《中华读书报》2016 年 7 月 14 日。
c 张晓风:《张晓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72页。
作 者: 董悦,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陈彦 《主角》 人性复杂 文化传承
一、从乡间到都市:不忘初心
女主角忆秦娥本是深山中一个生活困苦的女孩儿,机缘巧合在舅舅胡三元的带领下走上了学戏的道路,后因《游西湖》一炮打响,成为剧团当家花旦。然而不论是在她人生的巅峰时刻,还是后来跌落谷底,她都始终坚持着对秦腔的热爱,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一片赤诚之心。
忆秦娥是个纯粹的人,纯粹在对戏曲的热爱。她学戏,一心勤磨苦练,练习吹火的时候,直看得人不禁浑身下冷汗:她将那香包噙在口中,反复吹,练得几乎要吐出五脏六腑;她排《杨排风》,全身被棍棒刺肿扎烂;成名之后,在舞台上连轴转以至于晕倒。忆秦娥就是这样一个执着坚韧的人,她对戏曲有着近乎信仰一般的忠诚和热爱,将这承载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刻进了骨髓。纵使她曾因剧团的压榨一度失去对戏曲的热爱,想要逃避那舞台,但在她的灵魂深处,依旧无法割舍对舞台的渴望。她是戏痴、戏疯子,甚至可以说是戏魔。九岩沟的山水养育了这朴实灵秀的女子,至纯至静的大山深处将传统古老的中华文化血脉赋予这小女子,让她从荒僻的深山到繁华的北京,让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浑厚大气的秦腔飘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即使她的生活是混乱、迷惘、前途未卜的,然而只要一站上舞台,她便是一只耀眼的夜蝶,轻轻挥动着翅膀,便刮起一阵狂风,让无数人痴迷于秦腔中表达出的文化意蕴和经久不息的爱恨情仇。
在戏曲舞台上,她是刚从茧中挣脱出的蝴蝶,有着最原始最纯净的美,当她翕动羽翼之时,历史的长河仿佛就在她的眼睫处再次焕发曾经有过的光彩,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古文化就在此刻与她产生共鸣,唱腔浮在褶皱的秦岭山脉之上,浮在璀璨的东方明珠之上,浮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之上。无论如何叹惋命运对她的不公,但只要她站在那舞台之上,我们就可以说,易青娥,是秦腔纯粹之美最好的体现。她以秦腔救人救世,让被忽视的戏曲文化走近大众视野。以此来说,她的纯净无愧于秦腔带给她的一切。钱穆先生曾经说:“中国戏的演出,可说是在空荡荡的舞台上,在一片喧嚷声中,作表现。这正是人生之大共相,不仅有甚深诗意,亦复有甚深哲理,使人沉浸其中,有此感而无此觉,忘乎其所宜忘,而得乎其所愿得。”a在易青娥的人生中,舞台和真实的生活或许是纵横交错的,偶尔她可能分不出,究竟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但她所呈现的一切,都让读者与观众感知到历史生活与生命文化的交融,展现出幽深庞大的众生情怀。
二、繁华背后的暗流涌动
忆秦娥也是个复杂的人。她的复杂,复杂在个性情感上。起初她与剧团的同事封潇潇之间有着暧昧的情愫,然而很快他们分开了,她到了省剧团后碰上了县里专员的儿子刘红兵,跟他之间展开了一场复杂的情感纠葛。
忆秦娥并不爱刘红兵,甚至厌烦他的纠缠,她认为刘红兵不过是个花花公子,甚至多次用暴力的手段对待他,踢、打、骂,无所不用其极。奇怪的是,刘红兵似乎还迷恋着这样的行为——因这种感受是全新的、从未有过的,他是专员的儿子,平常都是人家捧着他,然而在忆秦娥这里,他们不过都是两个人——脱去社会的重重枷锁后,他们不过只是两个站在感情天平两端势均力敌的人。由于过去险些被侵犯的经历,忆秦娥对于男人总怀着一种抵触的心理,然而当刘红兵恼羞成怒质疑她的贞洁时,她却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她要用自己的身体向她证明,她是个纯洁的人!读者看到这里时,或许会大跌眼镜——向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献身,仅仅是为了证明她的贞洁,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本末倒置了吧?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却是情理之中。或许她的内心深处早已接纳了刘红兵,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忆秦娥,一个山村中出来的女孩子,没有什么见识,情感上也受过一定的创伤,所依凭的不过是唱戏的本事,且她的地位被许多人觊觎着,她们随时随地摩拳擦掌,做着“彼可取而代之”的念头;而刘红兵有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持之以恒地追求着她,被她打骂也没有放弃。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經提出过动机层次理论: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爱的需要;四、尊重需要;五、自然实现需要。可以说,刘红兵的所作所为在某种程度上让忆秦娥感受到了“被需要”,因此她敢于对他做出这般大胆的回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忆秦娥这直率的爱,让笔者想起《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她们都是这样热烈开朗的女子,对于感情,只要认定了便会毫无保留地为对方敞开心扉,甚至能够做出惊人的举动证明自己的爱情。忆秦娥为了证明贞洁向刘红兵献身,田晓霞为了证明她的爱情远赴煤矿下井,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子鲜活的爱情故事,才更有勃勃生机。
然而当他们成婚后,一次忆秦娥偶然撞见了刘红兵的出轨,她本是爱憎分明的女人,但她首先想的是“不能让老舅知道,否则老舅什么都干得出来”。在这种屈辱愤怒的时刻,她所想的依旧是亲人的反应,害怕他们痛苦难过,而不先考虑自己今后该如何面对这个男人。不得不说,在剧团的经历磨炼了她,让她变得成熟起来。此时的她,其实还是九岩沟中那个不起眼的小姑娘,她的心中依旧缺爱且自卑敏感,所以她下意识地要掩藏这件事,好让自己看起来依旧是那样光彩,依旧是被大家崇拜喜爱的秦腔小皇后,她是孤苦的,也是寂寞的,既然她的丈夫背叛了她,她就不得不从另一方面得到“被需要”的满足。人性的复杂纠结,也从此可见一斑了。
既然是一个正常人,忆秦娥便也无法逃脱人应有的七情六欲。后来,她竟也变得开放起来,和别的男人在一起,不复当年的抗拒,倒像是品出了其中的滋味。如同《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她们都像是“叛女”,在遭受社会和男权的打击后,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武器反抗所遭遇的不公。她不仅明白自己是一个“人”,更明白自己还是个“女人”。此时的忆秦娥是一个脱胎换骨了的女人,她想要尝试挑战既定的命运。 晚年的忆秦娥收养了一个女孩并将一身技艺无私相授,但养女出名之后,她内心却又浮现上某种隐秘的罪恶——她妒忌养女那稚嫩青春的光彩,想要和她抢角儿。这个情节在毕飞宇的《青衣》中也有出现过。可以说,暮气沉沉地老去对于曾经光彩照人过的女人来说最难以接受,她看见养女,仿佛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一般。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忆秦娥难免对养女产生了妒忌之心。不过,这样的情绪无伤大雅,倒是让她变得更为鲜活。
从寂寂无闻的女孩到秦腔皇后,忆秦娥在舞台上的纯净光鲜一如始终,然而谢幕之后,她的情感生活却是复杂至极。不过,也正是这复杂的一面,让这个人物变得更具立体感。
三、集文化大成,扬真实之美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主角忆秦娥可谓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命脉大成的女子。她勤学苦练技艺,即使成名也丝毫不放松,以弘扬戏曲艺术为己任,这是儒家的自强不息;她淡然面对剧团想要超越她、打压她的同事楚嘉禾,只顾努力做好自己,这是道家的“无为”“不争”;她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心所授,这是墨家的“兼爱”。某种程度上,忆秦娥便是一个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命脉的符号。
忆秦娥从遍布沟壑的秦岭山脉中走出,在年少的时光里遭受千百次的捶打,最终浴火于游西湖的舞台之上。命运让她与秦腔相依相偎,焕发出动人光彩,也让她在风雨中摸爬滚打,遍体鳞伤。但她依旧坚守自我,向秦腔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作者并无大肆铺张渲染她生活的苦难,但是就在这平实的笔调背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作者陈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懂得爱。这个爱,是关乎人性的东西。爱到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一种责任。”b纵使生命卑微弱小,但生机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殷殷流淌。这就是人活着的意义和坚守的价值。忆秦娥无疑是懂得爱的,借用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一句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芽嫩已过,花期已过,如今打算来做一枚果,待果熟蒂落,愿上天复容我是一粒核,纵身大化,在新着土处,期待另一处的芽叶。”c忆秦娥正是这样的一粒核,在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后,她依旧坚守本心,将秦腔的艺术内涵传播各地,让传统戏曲文化在中原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她身上蕴含的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枝蔓丛生的纷扰中,拨开眼前迷雾,我们不難看到,留下的,就是一颗炽热明净的坚持之心。
(感谢周春英老师的指导)
a 钱穆: 《中国戏剧中之文学意味》,见《中国文学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 10 月第 2 版,第 177 页。
b 陈彦、舒晋瑜:《现实主义需要面对日常的残酷》,《中华读书报》2016 年 7 月 14 日。
c 张晓风:《张晓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72页。
作 者: 董悦,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