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36-01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能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诗中动词的使用是传神的。我在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时,问学生:“诗中哪些动词用的好?或者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学生答:“‘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的‘骑’和‘俯’”。我又问:“那么,‘骑’和‘俯’好在哪里?”学生答道:“‘骑’字,把有的人耀武扬威、高高在上的丑态勾勒出来,‘俯’字则把甘愿为人民当牛马的虔诚神态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是简练的,因此我用做比较的方法,通过换掉现有词来让学生体会诗句的“句短神凝”的特点。我又启发道:“如果把‘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改成‘群众一定把他抬高’可以么?我们吟吟看。”一学生轻轻吟诵后,说:“虽然加了‘一定’但是由于‘高’前无‘很’,其感情色彩明显淡化,加‘一定’之后反而显得低了。好象‘有的人’就是为了得到死后荣耀才这样做的,境界反而就降低了。接着我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就”,“人民把他们摔垮”的“摔垮”以及“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的“烂”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积极发言而且言之成理。
二、指导合理的探究方法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着,合作者,支持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学习什么和获得了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我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问:“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经过这种引发性的提问,学生积极动脑,谈看法,找根据,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从买礼物开始,我就在猜测德拉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杰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我也为他们设计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但是事情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我的阅读兴趣始终紧张着,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才恍然大悟,作者的写作手法真是太高明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分析、欣赏,还有高度概括。在探究中有力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
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思维的相对静止,教师提出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是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可以使学生熟悉课文,形成看法,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问学生:愚公究竟笨不笨?有人说笨,有人说不笨,形成两派,引起争论。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根据,讲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为了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问题,教师有时要隐藏自己的看法,故意发表偏激或错误的意见,我在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赵州桥,一是卢沟桥,那么讲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要举这两个例子呢?我这样理解,中国石拱桥有一部分像赵州桥,另一部分像卢沟桥,所以举这两个例子,你们说,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呀”我故意发表这样的观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根据,谈自己的看法,引导了深入的阅读,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习的欲望。
三、组建合适的探究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学习的潮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也必须在学生个体有合作需要,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际,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
有明确合作的探究目标,互相尊重与配合,明白各自的职责,避免依赖性,增进依存性。
确保探究时间不走过场。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肯定各自的探究方式与过程,以便学生放松的学习。
四、注重交流与评价
交流与评价是实施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1.注重学生倾听。提出会听的要求:聚精会神的听,边听边思考分析,讲究听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
2.不过早评判。要善于引导争辩,在辩中明理,懂得尊重事实;在辩中寻求方法,在辩中互学善辩;在辩中共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3.赞扬与众不同的解题答案。我在教《白杨礼赞》时,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力求有新的发现。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篇课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多余的,没有必要写。”这个发现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我对这个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取得了共识,同学们一致认为:作者抛开白杨树,描绘高原景色,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真可谓是一波三折,为下文白杨树的出场作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设想,如果于勒的再次破产是假的,是他故意试探菲利普夫妇,菲利普夫妇发现后会做出怎样令人作呕的表演?学生经过思索,大胆设想,有的还利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回答,答案不一,但新颖别致,合乎情理,我对他们作出非常赞赏的评价。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与评价中,学生学会了客观的分析和辨证的思考,也敢于和善于申辩。
探究式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能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诗中动词的使用是传神的。我在教学臧克家的《有的人》时,问学生:“诗中哪些动词用的好?或者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学生答:“‘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的‘骑’和‘俯’”。我又问:“那么,‘骑’和‘俯’好在哪里?”学生答道:“‘骑’字,把有的人耀武扬威、高高在上的丑态勾勒出来,‘俯’字则把甘愿为人民当牛马的虔诚神态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是简练的,因此我用做比较的方法,通过换掉现有词来让学生体会诗句的“句短神凝”的特点。我又启发道:“如果把‘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改成‘群众一定把他抬高’可以么?我们吟吟看。”一学生轻轻吟诵后,说:“虽然加了‘一定’但是由于‘高’前无‘很’,其感情色彩明显淡化,加‘一定’之后反而显得低了。好象‘有的人’就是为了得到死后荣耀才这样做的,境界反而就降低了。接着我让学生分析诗中的“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就”,“人民把他们摔垮”的“摔垮”以及“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的“烂”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积极发言而且言之成理。
二、指导合理的探究方法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着,合作者,支持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学习什么和获得了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我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在学生朗读课文以后问:“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经过这种引发性的提问,学生积极动脑,谈看法,找根据,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巧合和悬念,使不复杂的情节充满变化,引人入胜。从买礼物开始,我就在猜测德拉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杰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我也为他们设计了会买什么样的礼物。但是事情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我的阅读兴趣始终紧张着,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才恍然大悟,作者的写作手法真是太高明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既有整体感知,又有分析、欣赏,还有高度概括。在探究中有力地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
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是思维的相对静止,教师提出引起学生争议的问题,是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可以使学生熟悉课文,形成看法,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问学生:愚公究竟笨不笨?有人说笨,有人说不笨,形成两派,引起争论。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根据,讲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为了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和深入思考问题,教师有时要隐藏自己的看法,故意发表偏激或错误的意见,我在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赵州桥,一是卢沟桥,那么讲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要举这两个例子呢?我这样理解,中国石拱桥有一部分像赵州桥,另一部分像卢沟桥,所以举这两个例子,你们说,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呀”我故意发表这样的观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根据,谈自己的看法,引导了深入的阅读,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习的欲望。
三、组建合适的探究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学习的潮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也必须在学生个体有合作需要,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际,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
有明确合作的探究目标,互相尊重与配合,明白各自的职责,避免依赖性,增进依存性。
确保探究时间不走过场。
允许学生自由组合,肯定各自的探究方式与过程,以便学生放松的学习。
四、注重交流与评价
交流与评价是实施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通过交流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1.注重学生倾听。提出会听的要求:聚精会神的听,边听边思考分析,讲究听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
2.不过早评判。要善于引导争辩,在辩中明理,懂得尊重事实;在辩中寻求方法,在辩中互学善辩;在辩中共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3.赞扬与众不同的解题答案。我在教《白杨礼赞》时,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力求有新的发现。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篇课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是多余的,没有必要写。”这个发现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我对这个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取得了共识,同学们一致认为:作者抛开白杨树,描绘高原景色,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真可谓是一波三折,为下文白杨树的出场作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讲《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设想,如果于勒的再次破产是假的,是他故意试探菲利普夫妇,菲利普夫妇发现后会做出怎样令人作呕的表演?学生经过思索,大胆设想,有的还利用表演的形式进行回答,答案不一,但新颖别致,合乎情理,我对他们作出非常赞赏的评价。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与评价中,学生学会了客观的分析和辨证的思考,也敢于和善于申辩。
探究式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