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推陈出新。“小组合作学习”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课改要求的一项初中数学教学新举措,有利于学生对数学进行主动的探究,在提高自身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体会团队合作的意义。本文将结合实例,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几点优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优化策略
从教育部提出课程改革的要求至今,已经有很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尝试使用过小组教学。据调查发现,小组教学可以促进组内的同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对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很有帮助。但是,在调查中仍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树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他们把自己置身于小组之外,甚至丝毫不参加组内的讨论。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群体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如何达到小组学习的预期目的,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数学本身独有的学科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知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成绩。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身边事物上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削弱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学习圆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形状和圆锥类似,然后由每个小组共同商讨制作出一个圆锥形状的作品,不同小组之间展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比如圣诞帽或是蛋筒等。通过制作这些教学用具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圆锥体的空间分布,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可以让每个人的特长得到发挥的同时节约了教具的制作时间[1]。
二、明确团队分工
在数学课程中,有很多的内容是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容时,教师不需要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将三角形所涉及到的特点直接告诉给学生,他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课程预习,然后在上课时,由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和其它三角形的区别。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内任命一名“检查员”,然后由这名学生回答出具体的不同之处,接下来学生要继续讨论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对其进行验证,在组内讨论出性质特点后,由每组的“陈述员”向全班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经过全班各个小组的“陈述员”发言过后,学生会认识到自己所在组讨论结果的不足之处,此时再由本组的组长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至此,学生在经过层层讨论过后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掌握。但是该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忽视等边三角形具有对称性这一特点,此时教师要承担补充教学的任务,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同时教师要发现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尚浅并针对此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讲解。三、设计合理的小组学习评判方案
小组学习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个部分小组学习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为使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对于完成课前预习的同学要给予分数奖励,每个小组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作答人选,如果该名学生完成了课前预习,就可以得到两分的奖励,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关于课前预习所设置的问题,该生就不能得到分数奖励;另外学生在回答中积累的分数是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的,学生们可以按照兑换标准减免相应数量的习题作业;(2)课堂教学可以设置多个环节:必答环节、抢答环节、提问环节、练习总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课本脉络梳理、自绘板书、自制幻灯片对课本预习内容进行简单展示,对于在不同环节中表现出色,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帮助的学生给予分数奖励,树立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3)进行课堂检测,针对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随堂测验,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到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为学生课下的查漏补缺提供具体方向,是学生形成边学边测边补充的良好习惯;(4)作业评判,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数的评判,可以从学生完成作业的字迹工整程度、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解题所用的方法等方面给出综合性的评分,促进学生多方面共同进步;(5)积分奖励,上文中提到对于在课堂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分数的奖励,而这些分数也该有具体的意义,不单是减免作业数量一种办法,还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表现优秀墙,学生的个人得分每周一评、每月一評,个人的积分不清零,学期末得分最高的前五名会获得实体礼物,可以是文具也可以是玩具,通过这种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受表扬、受肯定的状态中逐步提升学习成绩[2]。
结束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的过程,更是对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通过小组学习,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也在各种奖励措施中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积刚.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 2017, 3(3):143-144.
[2]周林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明日, 2019(34):0148-0148.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优化策略
从教育部提出课程改革的要求至今,已经有很多的教师在课堂中尝试使用过小组教学。据调查发现,小组教学可以促进组内的同学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对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很有帮助。但是,在调查中仍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树立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他们把自己置身于小组之外,甚至丝毫不参加组内的讨论。对于以上的问题,教师群体要从多角度去思考如何达到小组学习的预期目的,以下是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数学本身独有的学科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知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成绩。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身边事物上感受到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削弱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学习圆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形状和圆锥类似,然后由每个小组共同商讨制作出一个圆锥形状的作品,不同小组之间展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比如圣诞帽或是蛋筒等。通过制作这些教学用具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圆锥体的空间分布,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可以让每个人的特长得到发挥的同时节约了教具的制作时间[1]。
二、明确团队分工
在数学课程中,有很多的内容是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容时,教师不需要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将三角形所涉及到的特点直接告诉给学生,他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课程预习,然后在上课时,由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和其它三角形的区别。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内任命一名“检查员”,然后由这名学生回答出具体的不同之处,接下来学生要继续讨论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对其进行验证,在组内讨论出性质特点后,由每组的“陈述员”向全班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经过全班各个小组的“陈述员”发言过后,学生会认识到自己所在组讨论结果的不足之处,此时再由本组的组长进行综合性的总结。至此,学生在经过层层讨论过后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已经有了一定深度的掌握。但是该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忽视等边三角形具有对称性这一特点,此时教师要承担补充教学的任务,对学生讨论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同时教师要发现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对哪些知识的理解尚浅并针对此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讲解。三、设计合理的小组学习评判方案
小组学习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个部分小组学习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为使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同学身上,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对于完成课前预习的同学要给予分数奖励,每个小组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作答人选,如果该名学生完成了课前预习,就可以得到两分的奖励,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关于课前预习所设置的问题,该生就不能得到分数奖励;另外学生在回答中积累的分数是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的,学生们可以按照兑换标准减免相应数量的习题作业;(2)课堂教学可以设置多个环节:必答环节、抢答环节、提问环节、练习总结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课本脉络梳理、自绘板书、自制幻灯片对课本预习内容进行简单展示,对于在不同环节中表现出色,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帮助的学生给予分数奖励,树立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3)进行课堂检测,针对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随堂测验,让学生及时的了解到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为学生课下的查漏补缺提供具体方向,是学生形成边学边测边补充的良好习惯;(4)作业评判,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数的评判,可以从学生完成作业的字迹工整程度、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解题所用的方法等方面给出综合性的评分,促进学生多方面共同进步;(5)积分奖励,上文中提到对于在课堂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分数的奖励,而这些分数也该有具体的意义,不单是减免作业数量一种办法,还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表现优秀墙,学生的个人得分每周一评、每月一評,个人的积分不清零,学期末得分最高的前五名会获得实体礼物,可以是文具也可以是玩具,通过这种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受表扬、受肯定的状态中逐步提升学习成绩[2]。
结束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学生在组内进行讨论的过程,更是对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通过小组学习,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也在各种奖励措施中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积刚.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 2017, 3(3):143-144.
[2]周林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 明日, 2019(34):0148-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