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学科素养对于学生学科学习迁移能力、学科学习创作能力、学科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融教学与实践与一体的课程类型,对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应用有着积极的影响,实践活动和学科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在对学科素养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学科素养形成的影响,以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发挥其对学科素养形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实践活动 学科素养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1-02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其实质上就是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死板的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在未来“做中学,学中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自身实践经验对学科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学科素养概述
所谓的学科素养指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某学科必备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四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知识指的是学科的相关概念、术语、范畴等,这是学科学习最为基本的内容,一般来说学科基础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表明学科“是什么”,该类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不断的练习、记忆、理解、掌握即可形成;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也决定了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其进行掌握,即学科独特思维。学科独特思维属于抽象性概念,其是为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服务的,能否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与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科基本技能是从学科基础知识“是什么”延伸出来的“怎么做”,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关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直接体现,其与学科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学科知识是学科基本技能素养形成的前提;学科基本品质是建立在知识、思维、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反映在学习中是学习态度,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科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该学生因学科的特点与自身的认识结构与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导致难以形成理想中的学科基本品质,进而对某一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偏科现象。
二、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
实践活动作为中学“活动课程”的新发展,其超越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结合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确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基础知识素养的需求,而无助于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学科独特思维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的是不同的学科对于思维方式的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例如数学对于逻辑思维、语文对于发散思维、生物化学对于目标思维、物理对于演绎思维的要求等。而结合当前中学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方式几乎没有给予学生留下一丝形成独特思维的空间,各种不同课程的进行使得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够纯粹。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独特思维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活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始终沿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从而保证了思维的纯粹性;另一个则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科独特思维的形成速度,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助于学生独特学科思维的形成,但是被动式学习的效率是可想而知,而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形成学科独特思维。
其次从学科基本技能的角度來看,学科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是从当前中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掌握,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却无学科技能,例如对于化学公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说的头头道道,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却一无所知,对于物理理论掌握的滚瓜烂熟,但是让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却无从着手等。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为特殊教学任务服务的,这也就确保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化学原理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此来保证学生在实践中顺利的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再比如物理教师以某个物理原理为核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去调查,去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就不自觉的掌握来相关原理的应用。
最后从学科基本品质的角度来看,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学科基本品质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偏科”现象。而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无用、没有兴趣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实践活动对学科基本品质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打消学生认为学科无用的观念,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英语,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这种情况下开展与外宾交流实践活动则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疑虑;二是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的玩性较高,让其从沉闷的课堂中脱离出来参加各种活动则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其对学科的认同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认识结构、思维方式与习惯等自然会同步于学科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才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2]万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
【关键词】实践活动 学科素养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1-02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其实质上就是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死板的进行知识传授,而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在未来“做中学,学中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形式,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自身实践经验对学科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学科素养概述
所谓的学科素养指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某学科必备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四大部分。其中学科基础知识指的是学科的相关概念、术语、范畴等,这是学科学习最为基本的内容,一般来说学科基础知识大多属于陈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表明学科“是什么”,该类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不断的练习、记忆、理解、掌握即可形成;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逻辑结构,也决定了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对其进行掌握,即学科独特思维。学科独特思维属于抽象性概念,其是为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服务的,能否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与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科基本技能是从学科基础知识“是什么”延伸出来的“怎么做”,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关于某一学科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学科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直接体现,其与学科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学科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学科知识是学科基本技能素养形成的前提;学科基本品质是建立在知识、思维、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反映在学习中是学习态度,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偏科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该学生因学科的特点与自身的认识结构与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导致难以形成理想中的学科基本品质,进而对某一学科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偏科现象。
二、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
实践活动作为中学“活动课程”的新发展,其超越了原有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结合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确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科基础知识素养的需求,而无助于学科独特思维、学科基本技能、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学实践活动对学科素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首先从学科独特思维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的是不同的学科对于思维方式的要求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例如数学对于逻辑思维、语文对于发散思维、生物化学对于目标思维、物理对于演绎思维的要求等。而结合当前中学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设置方式几乎没有给予学生留下一丝形成独特思维的空间,各种不同课程的进行使得学生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够纯粹。而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独特思维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活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始终沿着固定的目标前进,从而保证了思维的纯粹性;另一个则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全程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科独特思维的形成速度,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助于学生独特学科思维的形成,但是被动式学习的效率是可想而知,而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能够帮助学生迅速的形成学科独特思维。
其次从学科基本技能的角度來看,学科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但是从当前中学教育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重掌握,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具备学科知识却无学科技能,例如对于化学公式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说的头头道道,但是对于实践操作却一无所知,对于物理理论掌握的滚瓜烂熟,但是让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却无从着手等。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则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为特殊教学任务服务的,这也就确保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某个化学原理来设计实践活动,以此来保证学生在实践中顺利的将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再比如物理教师以某个物理原理为核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去调查,去分析,在实践中学生就不自觉的掌握来相关原理的应用。
最后从学科基本品质的角度来看,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学科基本品质集中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反映在学习中就是“偏科”现象。而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无用、没有兴趣等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实践活动对学科基本品质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打消学生认为学科无用的观念,例如部分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完全用不到英语,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这种情况下开展与外宾交流实践活动则能够有效的消除学生的疑虑;二是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的玩性较高,让其从沉闷的课堂中脱离出来参加各种活动则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其对学科的认同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认识结构、思维方式与习惯等自然会同步于学科学习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基本品质。
参考文献:
[1]李才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2]万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