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在内容上写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它只写了件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司空见惯的家庭小事。那么,这篇小说为什么成了一篇世界名著,被译成各种文字,受到人们的重视呢?其原因,是作者通过对琐碎小事的描写,折射出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使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类人的精神面貌。莫泊桑在《项链》中概括了社会上小人物的虚妄幻想和虚荣心的可憎、可怜、可笑的面目,以及他们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不幸。同时,作者在这篇小说中施展了他高超的艺术才能,小说中的人物是那样的活灵活现,故事情节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它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艺术技巧更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项链》在艺术上的突出表现是以大量真实在对比中铺垫情节,把它逐步抬到高潮,猛然来个大落,急转直下;而在结尾时,却又向另外境界一提,弄得人在啼笑皆非中去深思它的韵味与含韵。莫泊桑这种慢起猛落、回旋跌宕的大手笔,把出人意外包含在平凡之中,渲染得细腻、对比得鲜明,使情节的发展在绝处逢生,达到了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具体说来,《项链》在情节安排上,有以下一些艺术技巧。
  首先,用大量细节把情节一层层铺垫起来。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但情节也不是性格所能全部包涵得完的。它还要表现在一定环境中人物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只靠小说的交代与叙述。那样就只成了故事梗概而不是情节了。故事不同于情节,它们二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故事只说明路瓦栽夫人借来并丢了项链,以及用十年劳苦挣来的钱去赔偿丢失的项链。情节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它必须具体描绘出是为了什么而如此这样的借来和丢了项链。要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亲眼看到她如何戴上项链、又如何丢了等等的细致过程。为此,就需要用大量细节的细胞去充实情节的血肉,这样才不至于成了故事的干筋。
  莫泊桑在小说一开始,用大量有关吃、住、用的细节把路瓦栽夫人现实生活同梦想对比起来,揭示她追求享乐与虚荣的性格,预示出后来遭遇的必然性。在选用这些细节时,作者是从生活中找出很有代表性的、真实性的东西,来编织人物的梦想,构成这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显示本来的现实是:路瓦栽夫人尽管美丽但不得不嫁给小书记官,过平凡的生活。“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桌椅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偶有荤腥,丈夫就惊喜于“啊!好香的肉汤!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了!……”这就是围绕在路瓦栽夫人周围多年来的现实。现实生活就是用这些细致具体的吃、穿、住、用的物品所组成。而路瓦栽夫人的梦想呢?那却美妙得很。而这美妙也是用细节来组成:“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壁衣,点着高脚的青铜灯”;打盹的男仆,宽敞的客厅“张挂着古式的锦幔,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还有那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与男女朋友闲谈;吃饭用“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一边吃着粉红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这种大量对比中的真实细节,对路瓦栽夫人的苦恼及由此产生的情节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铺垫。
  在情节发展中,小说少不了有时写人物的对话。而对话的双方不但从话语中流露思想感情,而且也从表情中显示出好恶爱憎。高明的作家并不总用“愉快地”、“苦恼地”这类抽象的语言,而是具体描绘表情中的细节,以此辅助对话和推动情节。《项链》中交代完路瓦栽夫人的梦想与苦恼后,写她丈夫带来教育部长请他夫妇参加舞会的好消息,并写引起夫妇讨论如何出席晚会的对话。莫泊桑就不是一般的叙述,而是抓住人物表情中有特征的细节来具体描写,开始丈夫“满脸得意洋洋”地拿出个大信封,妻子“赶快”撕开。这位梦寐以求要进入上流社会沙龙大出风头的女人,却“把请柬往桌上一扔”,嘟囔说请柬无用。丈夫解释了作为小职员的他好不容易才弄到请柬,于是路瓦栽夫人“瞪着他,眼都要冒出火来,按捺不住脱口说:没有衣服穿。如果只叙述故事,是看不出夫妻在请柬到手后妻子究竟生气到怎样一个具体程度的。路瓦栽夫人的一双眼睛又能“瞪”、又能“冒出火来”,还能为没有衣服穿而“哭起来”,“两颗大大的眼泪慢慢地顺着眼角流到嘴角来”了。当丈夫惊讶、惶乱而结结巴巴询问时,妻子“费了很大的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她那润湿的两腮,用平静的声音回答”:没有像样的衣服、打扮得不漂亮不能去参加晚会。请看,莫泊桑就是通过这样一系列表情细节表现路瓦栽夫人需要华丽衣服的要求,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果然,丈夫不得不拿出存款,省去明年打云雀的费用,拿出四百法郎给妻子做长袍以准备参加晚会。情节又用细节高高垫了一层。
  路瓦栽夫人有了漂亮的长袍,反而“显得郁闷、忧愁”。情节进入了新阶段:原来是嫌“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鲜花、富丽的玫瑰,也不能用来打扮,那会显出“穷酸相”,必须得有珍贵的宝石来装扮一番。等到丈夫提醒的妻子去朋友弗莱斯节夫人那里借首饰时,路瓦栽夫人立即行动起来。莫泊桑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来推动情节时,也同样用大量细节把它具体化。在弗莱斯节夫人让路瓦栽夫人挑选首饰时,作者特意写路瓦栽夫人“看”、“试”、“拿”与“放”的细节:“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十分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这里,首饰的样子种类写得细,动作也写得细,把一个无限虚荣的灵魂剖析无遗。但路瓦栽夫人还是不满意,还要挑选别的。直到在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这才算意足。“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这里心跳还是内在的“发抖”、“出神”这样细致的动作,只有高度现实主义的观察力、想象力与艺术技巧的作家,才能鞭辟入里地明显地写出来,让读者从“发抖”的细节动作去洞察人物的内心,去体会情节可能向什么方向发展。当弗莱斯节夫人答应借给她这挂项链时,人物的动作是:“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人物性格就在这“跳”、“搂”、“亲”、“跑”之间显露了出来,情节也就在这一连串动作之下,迅速地推进着。
  其次,处理好情节发展中的突然转折,使情节起伏跌宕。
  作者经过一层层铺垫,把路瓦栽夫人捧上了成功的高峰。漂亮的衣服有了,珍贵的首饰有了,梦寐以求的日子出现了。莫泊桑特意渲染这个成功,让人物在幸福的云雾里无限地陶醉:她漂亮、高雅、迷人,男宾们甚至教育部长都找她跳舞。她兴奋,感到光荣,对等她的丈夫和御寒的外衣瞧不起。就在人物达到幸福顶点的时候,情节突然一转,出人意外地来了个大跌落。它在读者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便用新的情节发展方向吸引住读者。
  莫泊桑的高明之处是,他精巧的构思的情节突转有着极其坚实的现实主义生活基础和完全合乎生活逻辑的规律。他的艺术构思着眼于平凡之中以揭示生活的真谛,而又通过虚构的“突然”或偶然性去包涵平凡普通的生活。作者构思的“突然”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路瓦栽夫人在舞会后照镜子欣赏自己的打扮时,“猛然喊了一声。脖子上的宝石项链没有了。”这个丢项链的情节不是在故意作弄主人公,而是基于人物性格本身。试想,一个一心想出风头的女人,在舞会上成了众星捧月的对象,陶醉于一时的豪华,离开时鄙夷丈夫的土气和外衣的寒碜,为避免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耻笑而只想迅速逃离,丢失项链是必然的。就是这“突然”的一跌,把主人公推入了生活的另一个境地,情节来了个转折性的发展。
  写出这个“突然”来,作者就抓住了读者希望求得解答的心理,以此悬念为诱饵引导读者急切地去读下文。这种起伏跌宕的微妙,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紧接着,作者描写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如何发呆,她丈夫如何惊惶、寻找、悬赏,写信给弗来思节夫人周转;夫妇如何打听项链的价钱,动用遗产和借债另买一副赔上;夫妇为了还债,十年的艰辛节俭等一系列情节。如果就此收尾,在艺术上就显得十分平淡。莫泊桑不愧为艺术大师,在小说的结尾处又独具匠心地把情节向异境一提,达到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在经过了十年的苦熬还清债务,路瓦栽夫人失去了青春和美丽后,一天在公园遇到了弗来思节夫人。当弗来思节夫人知道路瓦栽夫人原来买了一挂贵重的项链赔偿她,她感动地说:“唉!我可怜的马蒂尔德!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结束了它的情节。这样的结尾,言尽而意不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余地。
  “项链”的情节发展,回旋跌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尾处言尽意远,余味无穷,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其他文献
摘要: 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用了很多心思却收效甚微的难题。本文从南京市进行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说起,对以前的诗歌鉴赏教学进行反思,以求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诗歌鉴赏复习 反思 积累 典型例题的作用    2008年9月6日,南京市进行了高三年级的摸底考试,其中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是这样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期刊
摘要: 在近几年的讨论中,对于何为素质教育,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看法。本文从素质问题的提出切入,着重阐述了何为素质教育、为何要走向素质教育及如何走向素质教育这三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体制 终身教育    前言    人的素质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育界,从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到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几乎都在异口同声
期刊
摘要: 爱德华·艾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对六七十年代的环保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他的著作《孤独的沙漠》等,了解其所持自然观。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探讨解读艾比的自然观,将有利于进一步唤醒民众关注环保、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 自然观 自然 环保    生于二十世纪的自然文学家爱德华·艾比,以梭罗为偶像,继承并发展了梭罗关于自然的思想,也采用散文
期刊
摘要: 笔者简述了《VFP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将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VFP 问题 解决方案    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P)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VFP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可视化的操作方法,功能强大,是当前较为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一。
期刊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必须学会转变工作观念,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因为辅导员的角色更多的应是引导者,包括对学生个体或群体所进行的学习引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发展性的引导等。而学会用“心”倾听是这一转变的先决条件。它要求辅导员能够认真地听学生的讲话,并认同其内心体验、接受其思维方式,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可以像在日常谈话中那样可以随意插嘴讲话或任加是非评论乃至争辩;与此相反,
期刊
摘要: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相对不足,影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心理健
期刊
摘要: STS 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近年来已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文章分析了STS教育产生的背景,阐述了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策略、实施的方法和渗透途径。  关键词: STS教育 生物教学 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和技术联系非常紧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
期刊
摘要: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本文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陌生化”能使文学作品增添艺术魅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 陌生化 文学语言 文学形象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来讲的,就是对
期刊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和分析了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体系,然后依据此评估体系评估了PETS2教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教材评估 评估标准 PETS2教材    一、 引言    Sheldon (1987) 提出,教材是外语学习中看得见的“心脏”,对英语教材进行评估成为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英语教材,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国内外较为著
期刊
摘要: 从渴望死去到珍惜生命,从思索个体生命的残疾到全人类所共有的残疾,从对命运的无奈到对命运的反抗、求解,史铁生通过文学创作观的形成以及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导下的文学创作,充分展现了他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因此,通过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观进行研究,我们能透彻地体悟史铁生创作的心路历程,更好地领悟其作品展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史铁生 残疾 创作观    一、生与死的两难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