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相对不足,影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心理健康的关注、能力的培养等。但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大、就业观念保守、就业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实施。教育中的功利化、唯智化、片面化依然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发展,而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现象依然严重。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1]个体心理因素可以分为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非智力因素。二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心理面貌,在个体的健康成长中共同发挥作用。智力因素直接参与个体的具体活动的操作,尤其是认识活动。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个体认识活动的操作,但却影响智力活动的进行,起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校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谓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使上述二者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使有所偏废。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对非智力因素在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则认识不足,甚至有所歪曲,给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智力因素的影响来凸显的。主要体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1.定向功能:个体在学习活动倾向于什么目标、内容受学习动机、兴趣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总是首先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
2.动力功能:首先,体现在个体活动的始动方面,学习动机推动个体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不管该动机来自于内部需要还是外部的奖赏、激励。其次,使活动得以持续下去。但动机强度适中才会对学习活动起作用。过强、过弱都会削弱活动及其效果。
3.感染功能: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心境会使个体的学习达到最佳水平。而不良的心境,会削弱个体的学习动机,焦虑、忧郁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4.维持、调节功能:顽强的意志品质将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克服困难。因为学习活动并不总是充满兴趣,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来维持。个体的非智力因素还支配个体的行动,调适个体的心理功能,使智力活动不因故而偏离常规。
5.动力定型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将某种认识或行为组织情况固定化,良好的智力或能力固定化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及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程度,如意志活动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活动的质量、情感,影响智力活动的强度、速度、性格,影响个体的认知风格、方式。
6.补偿功能: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会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常言道勤能补拙。古往今来,凡在某方面有作为的人,其非智力品质都非常优秀。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使个体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如心浮气躁、粗心、懒惰等不良习惯就像漏斗一样,把教师的辛勤劳动丧失殆尽。在现实中,一些差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自卑感强,自制力差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立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教育学生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2]张履祥认为“凡初为学先须立志,志大而大,志小而小。”[3]明确的志向是引导儿童学习的动力。
2.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的从事学习和探索,对于智力开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课程、课外读物、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学校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果断性。
4.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既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有为;也可以使人消沉、一蹶不振,丧失信心。有两种人能经受挫折:逆境中成长的人;受过良好教育、心境开阔,有坚持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
5.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勤奋、坚持、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6.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人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青春期、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如厌学、焦虑、孤独、忧郁、暴力等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引导,养成健康的心理。进而形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页.
[2]论语·子罕.
[3]张履祥全集·初学备忘上.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心理健康的关注、能力的培养等。但由于我国城乡差距大、就业观念保守、就业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仍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实施。教育中的功利化、唯智化、片面化依然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发展,而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则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意志薄弱等现象依然严重。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学生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动机、兴趣、气质、性格等。[1]个体心理因素可以分为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非智力因素。二者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个体完整的心理面貌,在个体的健康成长中共同发挥作用。智力因素直接参与个体的具体活动的操作,尤其是认识活动。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个体认识活动的操作,但却影响智力活动的进行,起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校教育不但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谓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使上述二者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使有所偏废。智力因素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对非智力因素在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的意义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则认识不足,甚至有所歪曲,给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智力因素的影响来凸显的。主要体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1.定向功能:个体在学习活动倾向于什么目标、内容受学习动机、兴趣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总是首先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内容。
2.动力功能:首先,体现在个体活动的始动方面,学习动机推动个体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不管该动机来自于内部需要还是外部的奖赏、激励。其次,使活动得以持续下去。但动机强度适中才会对学习活动起作用。过强、过弱都会削弱活动及其效果。
3.感染功能: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心境会使个体的学习达到最佳水平。而不良的心境,会削弱个体的学习动机,焦虑、忧郁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4.维持、调节功能:顽强的意志品质将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克服困难。因为学习活动并不总是充满兴趣,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自制力、坚持性等意志品质来维持。个体的非智力因素还支配个体的行动,调适个体的心理功能,使智力活动不因故而偏离常规。
5.动力定型功能:非智力因素能将某种认识或行为组织情况固定化,良好的智力或能力固定化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及各种技能的重复练习程度,如意志活动直接影响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活动的质量、情感,影响智力活动的强度、速度、性格,影响个体的认知风格、方式。
6.补偿功能: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会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常言道勤能补拙。古往今来,凡在某方面有作为的人,其非智力品质都非常优秀。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会使个体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如心浮气躁、粗心、懒惰等不良习惯就像漏斗一样,把教师的辛勤劳动丧失殆尽。在现实中,一些差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自卑感强,自制力差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所以在教育中一定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视立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教育学生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2]张履祥认为“凡初为学先须立志,志大而大,志小而小。”[3]明确的志向是引导儿童学习的动力。
2.培养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喜爱的创造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生满腔热情的从事学习和探索,对于智力开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对于课程、课外读物、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在学校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果断性。
4.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挫折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既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有为;也可以使人消沉、一蹶不振,丧失信心。有两种人能经受挫折:逆境中成长的人;受过良好教育、心境开阔,有坚持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
5.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勤奋、坚持、助人为乐、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6.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现代人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青春期、不良影视媒体的影响,容易产生诸如厌学、焦虑、孤独、忧郁、暴力等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引导,养成健康的心理。进而形成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页.
[2]论语·子罕.
[3]张履祥全集·初学备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