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fengt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伴随着青海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与全国发展水平相比,青海是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和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就人才需求层次来说,一方面需要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以提高科研水平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实用人才,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青海职业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在扩大,总量在增加。2006年底,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6059人,比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495人增加了16564人,与“九五”末相比,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翻番。仅2006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就比上年增长了68%,增幅为全国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占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规模的比例由上年的29%提高到36%。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新突破,已经成为青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针对青海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几个领域人才紧缺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第五,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办学体制,扩大招生规模。
  第六,积极配合农牧部门,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发挥作用。
  
  二、青海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青海职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看,青海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陈旧,导致职业教育生源不足。长期以来,青海省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学服务的,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和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回乡后搞农业既不懂传统技术,也不懂现代技术。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升学,不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技能培养的现象很普遍。群众头脑中的“上学就要上大学,上大学就要当干部,当农牧民就不需要上学”等陈旧观念根深蒂固,使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在校学生也很不稳定,易流入普高或其他渠道。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形式结构不合理,办学形式单一。目前,只重视对全日制职业高中在校生的教育,忽视了对转岗、分流、下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忽视了对农牧民掌握使用技术的培训以及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政策约束力弱,发展不平衡。青海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特点,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专业,财会、计算机、导游、酒店管理、农业、林业、文秘、养殖业等等。据调查,在职业教育专业的选择上有60%以上的学生优先选择财会、计算机、导游等,只有7%的学生选择农技类专业;三是地区间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西宁、海东、德令哈、格尔木等地(市)相对发展较快,果洛、玉树等地相对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果洛、玉树等地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广人稀,牧民以半游牧生活为主,普通教育基础差所致。
  第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教学设备不足。基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少教师是“半路出家”,专业教学水平不高。因历史和体制原因,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人员又不能流动,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如海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五校合并,挂八块标牌的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有专职教师7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仅有4名。海西州两所职业技术学校从教人员139人,其中基础文化课教师107人,工科类教师16人,医学类教师15人,畜牧类教师1人,工科类、技能型教师严重缺乏。加之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简陋、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后,与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如黄南州职业学校的校舍仍是1954年修建的土木结构的D级危房;海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现有的实习操作室的固定资产仅为47万元,学校没有基本的实习、实训设施等。
  第四,投入不足,财政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培养成本高,而学生家庭收入层次低”。发展职业教育一般说来比普通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青海省则长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2000年起,除中央每年投入青海职教专项补助经费大约1000万元外,省财政每年仅拿出省级城市教育附加费200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加之企业没有严格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提取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这就使得青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基本处于无财政保障的状况,使已有的学校发展无资金,扩大无力量。但与此同时,又存在着现有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众所周知,六州民族师范学校和卫生学校,是青海省在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重点建设的12所中等专业学校,每校都先后投入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是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代表。进入21世纪后,根据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六州民族师范学校和卫校相继停办,经整合、合并为职业学校。但由于多头管理、统筹乏力、互相扯皮,校舍、师资设备大部分闲置,形成事实上的粗放管理状态。
  
  三、充分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今后几年,可以说是青海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青海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具体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第二,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劳动力供给总量不减,就业压力大仍是今后五年青海省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达11万人。从劳动需求情况看,按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计算,城(镇)每年安排5万人,每年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仍在6万人左右。同时,由于青海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还有98.5万富裕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特殊的社会问题。现在一方面大量人员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大量需要的人才又供不应求,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解决就业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经济发展,但同时还要改善就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专门人才,加快培养大批多层次、多技能、应用型的技能人才,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三,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青海“十一五”规划提出,今后5年要力争培训农牧民100万人(次),到2010年输出农牧区富裕劳动力100万人(次)。完成这一任务,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只有加快农牧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大面积提高农牧区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加快农牧区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
  第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青海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西宁市、格尔木市等城区,已经或正在创造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必须由普通高中和中专、职高共同完成。单靠普通高中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不科学、不合理、不现实的,是违背社会用人规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到中等层次的教育上,就是要求我们引导初中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专业,学技能,满足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对技能型人才、操作性人才的要求。只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
  第五,大批初中毕业生流入社会,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极大的空间。2006年,青海共有初中毕业生71245人,其中高中招生37106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1173人,加起来58279人,还有12966人流入社会。农村孩子家里根本不需要他们去种地,家长、孩子都希望能外出做事赚钱。城市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流入社会面临就业,这部分人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就业,没有专业技能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就可以吸引他们来学专业知识、学技术、学就业本领、学外出打工本领。
  第六,党中央和国务院及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发晨的重大机遇。
  
  四、加快发展青海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鉴于职业教育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青海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现实,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意见》,现就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青海职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好中等教育结构,控制普通商中扩招,壮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第二,集中人、财、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骨干示范学校和专业。
  第三,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四,面向“三农”,大力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
  第五,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借船渡海”,输送学生。
  第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第七,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广大群众的人才观、择业观,创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本文作者单位: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一、考点回视    语言表达“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衔接紧密、照应顺畅。即话题一致,语序合理,句式相称,音节相谐,风格相配,语境相和,这便是“连贯”的原则。  此考点属高考语言运用能级的考查,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点,其综合性体现在:一是与句式选用变换综合,二是与病句辨析、修改综合,三是与文意的表达运用综合。根据语文课改及高考改革的走向看,它无疑是高考命题的试验
期刊
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在教师群体中,一部分教师的心理出现失衡或偏差,这样的教师虽然是少数,但如果不注意自我调整或进行疏导,在学生的成长中会造成一些“师源性”的伤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多媒体走进了课堂,为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学生学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本文是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几点体会: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显得更为迫切  传统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绕着老师转,以教定学,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期刊
多年以来,日记一直是语文教师的专利,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数学老师惊喜地发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写日记,即数学日记,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思维”来思考,写作数学日记,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
期刊
2008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师生一行80人,乘车前往甘肃省定西市内官镇林川村,参加黄河少年快乐农庄体验营活动。  黄河少年快乐农庄体验营活动是少先队组织实施体验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组委会利用双休日两天的时间,组织城市的小学生到以大自然为背景的定西农村体验生活,通过开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玩农家游戏、交农家朋友、看田园风光、野外生存等
期刊
工作了十二年,做了十二年的语文老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作文的批阅。七十多本作文,一本一本改,每天忙忙碌碌,总是埋头于一大堆的大作文和小作文之中,但是这样做了不仅没有什么效果,而且占用了备课时间,课堂教学没搞好,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差,写出来的作文就更难改、费事,备课的时间就更少,造成恶性循环。如果教学生自改作文,学生的作文就会越改越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也就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加强备课设
期刊
素描教学是所有美术专业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纯艺术专业的要求和方法来辅导学生,或者是让学生临摹大师的经典素描,培养艺术修养和造型能力。但是不同的专业在造型能力上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所谓造型能力,我认为就是一个人能准确地表现自己内心想象的能力。我们不能说一个人素描画的很好、很写实就说他造型能力强,只能说他的写生模仿力强。当他能准确地表现心中意象的时候,才能说明他
期刊
赵光鸣,湖南浏阳北盛仓人。1958年随父进疆。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任新疆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国委员。已出版长篇小说《青氓》《迁客骚人》《乱营街》《金牌楼》《赤谷城》《莎车》《旱码头》等九部,小说集《远巢》《绝活》《死城之旅》《郎库山那个鬼地方》等八部,电影两部。代表作有《石坂屋》《西边的太阳》《穴居之城》《绝活》《汉留营》《帕米尔远山的雪》等。
期刊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规律需要用数学语言、数学公式来表达。但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若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用“纯数学”处理,就会违背物理规律。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能单纯地用数学规律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物质密度的计算公式是ρ=m/V,对这个公式有的同学这样理解:“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