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党支部重对上负责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文关怀,重教育形式轻实际效果等。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在建设和发展上各有利弊,学生支部培养周期短,传承性弱,教工支部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高,但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积极性欠缺,本着互补双方优势的目的,特提出在专业基础上纵向梯式建立“本-硕-博-师”支部。此模式的探索旨在激励师生党员的学习热情,提升支部的组织力,做到“七个有力”,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高校;支部建设;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181-04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rengthening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ing new models of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party branches, enhancing the role of party branches as a fighting bas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This study proposes a vertical ladder-type "Undergraduate-Master-Doctor-Teacher" branch, aiming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of the branch, and achieve the "seven powerful", for the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provide stro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s.
Keywords: college; branch construction; party organization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基层支部建设是党的“神经末梢”,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高校改革发展,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導地位和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重要使命,是党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现状
当前高校基层学院党支部的设置主要是将支部建在班级、年级、专业三种形式,教工支部按照教师的情况建立在各系(中心)。不同形式的支部特点不同,从支部的运行效果来看,学生支部好于教工支部,从支部的战斗作用发挥情况来看,本科生支部好于硕、博生支部,从党员教育的思想性的深度和效果来看,硕士生支部的好于本、博生支部。
本科生党支部基本都是建立在年级,党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有的低年级党员人数不够设立党支部。总体来看,本科生党员的积极性较好,各类教育和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好,支部能有效做好党员的培养、管理、考察和教育工作,党支部的日常建设工作整体落实情况基本良好。
硕士生党支部基本是建立在班级,党员人数较多,基本占比1/3,硕士生班级人数较多,所以各支部党员人数相对庞大。总体来看,低年级支部党员的积极性明显高于高年级,毕业年级的党支部因党员精力大都放在毕业设计和就业发展两方面,集中学习和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支部的凝聚力较弱。
博士生党支部基本建立在学院,博士生党员人数少,年龄差异大,集体观念弱,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在支部建设层面,博士生党支部的建设重点集中在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学术道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及时政热点讨论等方面。在党员层面,博士生党员因科研任务繁重,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开展项目研究合作,参加支部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积极性不够,党员的理论学习时间和效果不能保证,博士生党员呈现组织、纪律性差,思想上重学术轻思政,政治信仰淡薄、理想动机功利化等特点。
教师党支部是建立在各系(中心),党员相对固定,工作独立,时间分散,教学和科研任务艰巨,加之照顾家庭等因素,这些都影响教师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支部的理论学习时间少,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党员先进性的提高。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支部重对上负责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文关怀,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
1. 普遍重学生党建,轻教工党建。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相对扎实,学习时间充裕,学习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多元,活动形式灵活。而教工党建工作力度和组织力度相对弱,组织发展缓慢,支部对教工党员的日常管理、教育、监督有待加强。 2. 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党员教育重前轻后。党员发展中存在着重数量、速度、指标,而轻质量、培养和标准的不良倾向,每年基层党委的发展指标都是由校组织部统一分配,各支部都是严格按照指标发展,党员的组织发展、谈话、资料准备、公示等程序多,在党员发展后的教育相对少,使得党员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入党后的培养考察跟踪近距离观察不够,再教育缺乏,不利于党员质量的全面提升。
3. 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自我要求低,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奉献精神缺乏,出现了“发展前进步,预备后停步,转正后退步”的局面。入党后,党员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培训的积极性降低,部分学生党员信奉多元价值体系,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这严重影响基层党支部凝聚力的形成,影响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發挥。
4. 党建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化背景下的党建工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据调研,部分高校党委已经推行“智慧党建系统”,打通APP、微信智能移动终端,对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三会一课”、党费工作等实时互动,我校基层支部党建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网站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无法适应00后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新要求。
5. 对党员的考核、监督不到位。党支部把重点放在了对党员的组织发展、教育和管理上,而忽略了对党员教育效果的评价。部分支部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缺乏自身教育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无法对党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日常表现、实践情况、服务群众等方面综合进行考量。
三、纵向梯式“本-硕-博-师”支部的可行性分析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中共教育部党组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指出:“支持学生党组织发挥好组织带动、工作带动、队伍带动、榜样带动作用。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针对性实效性强,在推进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有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支部也应围绕高校教育目标,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着力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体现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硕士生具有思想成熟独立、价值取向多元、专业性强、自主性强的特点,依据学生党支部的任务和特点,我们将强化党支部文化建设作为具体工作的着力点。支部实践活动的原则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坚持党建和学术不分家的原则,密切结合政治学习的要求,充实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的内容,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实效性。
高校教师党支部应协同其他支部积极嵌入到系部科室,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使教师既对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始终抱有热情,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支部带动学生支部的积极性[3]。本科生支部党员积极性很高,但专业跨度大,日常交流少;硕士生支部党员思想较成熟,对党的政策把握准确性高规模大,但培养周期短。博士生支部党员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但规模小,开展活动困难。教工支部党员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但时间分散,工作任务艰巨。所以,各个支部在建设和发展上都有利弊,考虑到学生支部的传承性弱,教工支部的积极性不高等现实情况,本着互补双方优势的目的,提出了在专业基础上纵向梯式成立“本-硕-博-师”支部。
此构想的提出也有一定理论和现实依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23号)精神,教育部开展“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的要求,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本-硕-博-师”支部也是现实需要,支部在原先师生支部共建的基础上,发挥引领作用,大家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支部有更广阔的资源可以开展专题学习、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等,使每个学生党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影响者[4],此模式有利于激发每个党员的潜能和优势,激励每个党员的学习热情,达到的“1+1+1+1>4”的乘法效应,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四、纵向梯式“本-硕-博-师”支部的路径探索
(一)“本-硕-博-师”支部的建设目标
构建纵向梯式“本-硕-博-师”支部模式,要针对自身特点,组织“本-硕-博-师”支部在学习、思想、教育、实践、就业、科研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在注重党员激发潜能、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其他党员和群众。
思想引领:利用教工支部党员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辐射带动学生支部党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考研和就业指导:利用博士生考博、硕士生考研的成功经历,对支部的成员进行经验分享与传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就业信息资源获取及择业面试等指导,提高本科生的就业与考研能力,带领更多学生就业。
实践引航:利用本科生积极性高,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等优势,带动硕士生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党内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党员服务社会的意识。
科研交流与提高:通过硕士生、本科生梯式组队,开展项目研究、学术论坛、产学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本科生在文献检索、科研选题、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本科生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对帮扶:结合硕士生的“三助”岗位,在本科生的班级管理、专业学习、心理辅导等方面发挥硕士生成熟和理性的优势。
(二)“本-硕-博-师”支部的构架与运行机制
以教师为骨干,配齐配强支部委员。选任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支部书记,选配优秀博士生党员担任支部副书记、优秀硕士生和本科生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这样在组织活动方面更有利于调动起全部党员的积极性。支部书记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和监督,副书记多负责具体工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支部骨干队伍。 根据不同实验室、研究课题组、创新项目组可以成立多个党小组。小组将硕士生与本科生党员合理组织在一起,选举一名具备深厚学术功底、丰富科研经验和优秀组织能力的硕士生担任组长。在学习与合作的过程中,硕士生可以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本科生,也便于本科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2]。
(三)注重党员互动实效,拓宽交流平台
“本-硕-博-师”支部应采取“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方式,根据需要,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供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讨论交流理论知识学习的心得体会。利用新媒体,打破由于师生共处时间有限的制约。也可以通过微党课、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党员提供互动的空间,便于师生党员的思想情感充分交流。
(四)支部教育实践路径
“本-硕-博-师”支部要确立“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思路,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力量和博士生党员学术方面的优势。以学术活动为载體的组织生活,既可以发挥硕士生的科研优势,也可以提升教师和硕士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创新党课形式——分享体验式党课
创新党课形式,变“一人讲”为“大家讲”,以“人人参与、人人能讲、人人受用”为目的,以小载体烘托大主题,通过小单元、短时间,提升硕士生党员的思想水平、理论素养、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可以将体验线路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一名支委集中讲解并开展互动交流,党员通过支部自媒体平台分享体验感受。这种党课形式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党员在参观体验中轻松受教,大大提升了教育效果。
2. 创新党课内容——“专业+时政”
从专业的角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重视党课效果,以小见大、讲深悟透、讨论分享,知微见著。通过“专业+时政”为党员搭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平台。引导党员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最新的政治动向,对新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深入研究,冷静分析,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3. 学术微沙龙——学术思想的碰撞
支部联系各学科成果丰硕的党员,借鉴沙龙形式,党员围坐一起,围绕选定话题进行主题发言,探讨交流。充分调动党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带动普通学生共同进步。这种党课形式开放活泼、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可操作性强,党员在轻松的讨论中实现思想碰撞,互相启发,深化认识。
4. 结对共建——“1+1+1”精准帮扶
推进对困难生“精准帮扶”工作深入有效,以支部为纽带,加强学生党员跨年级间的深入交流,以利于共同提高。本科生党员在共建过程中虚心向硕士生优秀党员学习,教师作为教职工党员要主动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从思想上、生活上对结队共建支部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扶。日常的沟通和相互支持、融入对方生活和学习中,是共建的基础和核心,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到具体学生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之中。组织生活和帮扶内容紧密结合硕士生、本科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与党组织政治生活联系起来,与党员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每一次活动的组织,都做到了事前充分调研,精心选择帮扶形式和内容,确保活动的实际成效。
5. “1+X”提升行动计划
“1”代表着一名党员,就是要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X”既代表对学生党员自身提升进步的要求,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思想觉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要不断进步、不断提升;“X”也代表学生党员帮扶同学的要求,每名学生党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帮扶身边的同学,帮助带动他们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1+X”提升行动计划以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风建设与职业规划、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等有机融合在主题教育的各个环节,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形成提升党员和普通学生综合素质的合力。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生积极参加“本-硕-博-师”支部组织的各类理论学习和党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增强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
学风建设与职业规划:“本-硕-博-师”支部党员带动其他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制定阶段目标,实施学习计划,形成追求真知、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党员带动其他同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能力和才干、价值观和抱负,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培养职业素养,为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生积极参加“本-硕-博-师”支部组织的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中培养党员和普通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本-硕-博-师”支部党员带动普通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学术理论研究,撰写科研论文、调查报告,参与校内外开展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研究氛围。
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本-硕-博-师”支部党员带动普通学生参加文化、体育、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艺,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和健康身心方面的知识积累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应主动发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中对基层党支部提出的要求做好党组织工作,基层支部尊重党员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师生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激励师生党员的学习热情,提升支部的组织力,做到“七个有力”,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衷欢.基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从严治党新常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6):55-57.
[2]徐辉,官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共建的研究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7(8):64-66.
[3]王婷.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方法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26-28.
[4]蒋毓新.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问题及对
策——基于陕西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5):105-109.
关键词:高校;支部建设;党组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4-0181-04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trengthening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ing new models of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party branches, enhancing the role of party branches as a fighting bas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This study proposes a vertical ladder-type "Undergraduate-Master-Doctor-Teacher" branch, aiming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e 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of the branch, and achieve the "seven powerful", for the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provide stro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s.
Keywords: college; branch construction; party organization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基层支部建设是党的“神经末梢”,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高校改革发展,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導地位和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重要使命,是党基层工作的战斗堡垒[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现状
当前高校基层学院党支部的设置主要是将支部建在班级、年级、专业三种形式,教工支部按照教师的情况建立在各系(中心)。不同形式的支部特点不同,从支部的运行效果来看,学生支部好于教工支部,从支部的战斗作用发挥情况来看,本科生支部好于硕、博生支部,从党员教育的思想性的深度和效果来看,硕士生支部的好于本、博生支部。
本科生党支部基本都是建立在年级,党员主要集中在高年级,有的低年级党员人数不够设立党支部。总体来看,本科生党员的积极性较好,各类教育和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好,支部能有效做好党员的培养、管理、考察和教育工作,党支部的日常建设工作整体落实情况基本良好。
硕士生党支部基本是建立在班级,党员人数较多,基本占比1/3,硕士生班级人数较多,所以各支部党员人数相对庞大。总体来看,低年级支部党员的积极性明显高于高年级,毕业年级的党支部因党员精力大都放在毕业设计和就业发展两方面,集中学习和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支部的凝聚力较弱。
博士生党支部基本建立在学院,博士生党员人数少,年龄差异大,集体观念弱,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在支部建设层面,博士生党支部的建设重点集中在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学术道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及时政热点讨论等方面。在党员层面,博士生党员因科研任务繁重,经常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开展项目研究合作,参加支部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积极性不够,党员的理论学习时间和效果不能保证,博士生党员呈现组织、纪律性差,思想上重学术轻思政,政治信仰淡薄、理想动机功利化等特点。
教师党支部是建立在各系(中心),党员相对固定,工作独立,时间分散,教学和科研任务艰巨,加之照顾家庭等因素,这些都影响教师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支部的理论学习时间少,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党员先进性的提高。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高校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支部重对上负责轻对下服务,重工作任务轻人文关怀,重形式轻效果等问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
1. 普遍重学生党建,轻教工党建。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相对扎实,学习时间充裕,学习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多元,活动形式灵活。而教工党建工作力度和组织力度相对弱,组织发展缓慢,支部对教工党员的日常管理、教育、监督有待加强。 2. 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党员教育重前轻后。党员发展中存在着重数量、速度、指标,而轻质量、培养和标准的不良倾向,每年基层党委的发展指标都是由校组织部统一分配,各支部都是严格按照指标发展,党员的组织发展、谈话、资料准备、公示等程序多,在党员发展后的教育相对少,使得党员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入党后的培养考察跟踪近距离观察不够,再教育缺乏,不利于党员质量的全面提升。
3. 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自我要求低,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奉献精神缺乏,出现了“发展前进步,预备后停步,转正后退步”的局面。入党后,党员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培训的积极性降低,部分学生党员信奉多元价值体系,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这严重影响基层党支部凝聚力的形成,影响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發挥。
4. 党建信息化建设落后。信息化背景下的党建工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据调研,部分高校党委已经推行“智慧党建系统”,打通APP、微信智能移动终端,对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三会一课”、党费工作等实时互动,我校基层支部党建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网站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无法适应00后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新要求。
5. 对党员的考核、监督不到位。党支部把重点放在了对党员的组织发展、教育和管理上,而忽略了对党员教育效果的评价。部分支部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缺乏自身教育和群众的监督作用,无法对党员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日常表现、实践情况、服务群众等方面综合进行考量。
三、纵向梯式“本-硕-博-师”支部的可行性分析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中共教育部党组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中指出:“支持学生党组织发挥好组织带动、工作带动、队伍带动、榜样带动作用。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针对性实效性强,在推进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有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支部也应围绕高校教育目标,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着力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体现大学的精神和文化。硕士生具有思想成熟独立、价值取向多元、专业性强、自主性强的特点,依据学生党支部的任务和特点,我们将强化党支部文化建设作为具体工作的着力点。支部实践活动的原则是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坚持党建和学术不分家的原则,密切结合政治学习的要求,充实党内教育和组织生活的内容,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丰富性和实效性。
高校教师党支部应协同其他支部积极嵌入到系部科室,营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使教师既对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始终抱有热情,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支部带动学生支部的积极性[3]。本科生支部党员积极性很高,但专业跨度大,日常交流少;硕士生支部党员思想较成熟,对党的政策把握准确性高规模大,但培养周期短。博士生支部党员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但规模小,开展活动困难。教工支部党员政治觉悟高,理想信念坚定,但时间分散,工作任务艰巨。所以,各个支部在建设和发展上都有利弊,考虑到学生支部的传承性弱,教工支部的积极性不高等现实情况,本着互补双方优势的目的,提出了在专业基础上纵向梯式成立“本-硕-博-师”支部。
此构想的提出也有一定理论和现实依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23号)精神,教育部开展“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工作的要求,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本-硕-博-师”支部也是现实需要,支部在原先师生支部共建的基础上,发挥引领作用,大家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支部有更广阔的资源可以开展专题学习、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等,使每个学生党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影响者[4],此模式有利于激发每个党员的潜能和优势,激励每个党员的学习热情,达到的“1+1+1+1>4”的乘法效应,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四、纵向梯式“本-硕-博-师”支部的路径探索
(一)“本-硕-博-师”支部的建设目标
构建纵向梯式“本-硕-博-师”支部模式,要针对自身特点,组织“本-硕-博-师”支部在学习、思想、教育、实践、就业、科研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在注重党员激发潜能、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其他党员和群众。
思想引领:利用教工支部党员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辐射带动学生支部党员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考研和就业指导:利用博士生考博、硕士生考研的成功经历,对支部的成员进行经验分享与传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就业信息资源获取及择业面试等指导,提高本科生的就业与考研能力,带领更多学生就业。
实践引航:利用本科生积极性高,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等优势,带动硕士生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党内教育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党员服务社会的意识。
科研交流与提高:通过硕士生、本科生梯式组队,开展项目研究、学术论坛、产学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加强对本科生在文献检索、科研选题、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本科生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对帮扶:结合硕士生的“三助”岗位,在本科生的班级管理、专业学习、心理辅导等方面发挥硕士生成熟和理性的优势。
(二)“本-硕-博-师”支部的构架与运行机制
以教师为骨干,配齐配强支部委员。选任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支部书记,选配优秀博士生党员担任支部副书记、优秀硕士生和本科生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这样在组织活动方面更有利于调动起全部党员的积极性。支部书记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和监督,副书记多负责具体工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支部骨干队伍。 根据不同实验室、研究课题组、创新项目组可以成立多个党小组。小组将硕士生与本科生党员合理组织在一起,选举一名具备深厚学术功底、丰富科研经验和优秀组织能力的硕士生担任组长。在学习与合作的过程中,硕士生可以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本科生,也便于本科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2]。
(三)注重党员互动实效,拓宽交流平台
“本-硕-博-师”支部应采取“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方式,根据需要,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供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讨论交流理论知识学习的心得体会。利用新媒体,打破由于师生共处时间有限的制约。也可以通过微党课、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党员提供互动的空间,便于师生党员的思想情感充分交流。
(四)支部教育实践路径
“本-硕-博-师”支部要确立“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党建”的思路,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力量和博士生党员学术方面的优势。以学术活动为载體的组织生活,既可以发挥硕士生的科研优势,也可以提升教师和硕士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创新党课形式——分享体验式党课
创新党课形式,变“一人讲”为“大家讲”,以“人人参与、人人能讲、人人受用”为目的,以小载体烘托大主题,通过小单元、短时间,提升硕士生党员的思想水平、理论素养、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可以将体验线路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一名支委集中讲解并开展互动交流,党员通过支部自媒体平台分享体验感受。这种党课形式寓教于乐、富有趣味性,党员在参观体验中轻松受教,大大提升了教育效果。
2. 创新党课内容——“专业+时政”
从专业的角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重视党课效果,以小见大、讲深悟透、讨论分享,知微见著。通过“专业+时政”为党员搭建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平台。引导党员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最新的政治动向,对新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深入研究,冷静分析,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3. 学术微沙龙——学术思想的碰撞
支部联系各学科成果丰硕的党员,借鉴沙龙形式,党员围坐一起,围绕选定话题进行主题发言,探讨交流。充分调动党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带动普通学生共同进步。这种党课形式开放活泼、参与面广、互动性强、可操作性强,党员在轻松的讨论中实现思想碰撞,互相启发,深化认识。
4. 结对共建——“1+1+1”精准帮扶
推进对困难生“精准帮扶”工作深入有效,以支部为纽带,加强学生党员跨年级间的深入交流,以利于共同提高。本科生党员在共建过程中虚心向硕士生优秀党员学习,教师作为教职工党员要主动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作用,从思想上、生活上对结队共建支部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扶。日常的沟通和相互支持、融入对方生活和学习中,是共建的基础和核心,学生党员主动参与到具体学生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之中。组织生活和帮扶内容紧密结合硕士生、本科生党员的学习、生活,与党组织政治生活联系起来,与党员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每一次活动的组织,都做到了事前充分调研,精心选择帮扶形式和内容,确保活动的实际成效。
5. “1+X”提升行动计划
“1”代表着一名党员,就是要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组织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X”既代表对学生党员自身提升进步的要求,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思想觉悟、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要不断进步、不断提升;“X”也代表学生党员帮扶同学的要求,每名学生党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帮扶身边的同学,帮助带动他们在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1+X”提升行动计划以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风建设与职业规划、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等有机融合在主题教育的各个环节,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形成提升党员和普通学生综合素质的合力。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生积极参加“本-硕-博-师”支部组织的各类理论学习和党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思想教育活动,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增强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
学风建设与职业规划:“本-硕-博-师”支部党员带动其他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制定阶段目标,实施学习计划,形成追求真知、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党员带动其他同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能力和才干、价值观和抱负,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培养职业素养,为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生积极参加“本-硕-博-师”支部组织的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中培养党员和普通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术研究与创新创业:“本-硕-博-师”支部党员带动普通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学术理论研究,撰写科研论文、调查报告,参与校内外开展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研究氛围。
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本-硕-博-师”支部党员带动普通学生参加文化、体育、文明宿舍创建等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艺,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和健康身心方面的知识积累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应主动发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高校基层延伸,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中对基层党支部提出的要求做好党组织工作,基层支部尊重党员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师生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激励师生党员的学习热情,提升支部的组织力,做到“七个有力”,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衷欢.基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从严治党新常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14(6):55-57.
[2]徐辉,官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共建的研究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7(8):64-66.
[3]王婷.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方法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26-28.
[4]蒋毓新.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问题及对
策——基于陕西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5):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