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阅读链接”之力,助阅读教学策略优化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倡导“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线并进,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每册语文教材中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里面课文的内容都围绕主题编排的。教材编者力求通过“阅读链接”的方式进行课内拓展,丰富教材的课内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构建起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体系。这些“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围绕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编排,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也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阅读链接”从对比阅读、深化主题、巩固学法、写法迁移、落实语文要素以及拓展阅读几个方面探讨,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链接;对比阅读;深化主题;巩固学法;写法迁移;落实语文要素;阅读教学策略优化
  统编教材倡导“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线并进,从而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每册语文教材中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里面课文的内容都围绕主题编排的。教材编者力求通过“阅读链接”的方式进行课内拓展,丰富教材的课内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构建起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体系。
  这些“阅读链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围绕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进行编排,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延伸和拓展,也是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于教材中所编排的“阅读链接”,我们该如何定位和使用?是仅作为文本内容的拓展吗?我们首先得梳理教材,厘清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与编者对话。下面以六年级的上册“阅读链接”为例,看看每个单元的阅读链接与单元主题以及交流平台、习作的关联。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见“阅读链接”并不仅仅是教材文本的内容拓展,而是教材文本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教者在教学时与课堂教学对接,引导学生进行比照、思考、发现、实践、运用。可见,“阅读链接”的编排有教材编者的用意在,“阅读链接”重在用,并有用的方法提示,并非简单的文本内容的拓展那么简单。
  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这个“例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原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的词语搭配,词句组织等语感经验。当然每册教材都设有训练专题,每单元又设有训练重点。我们教师要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恰当使用好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该在何时链接呢?下面以六年级的上册为例进行探讨。
  一、巧用“阅读链接”,对比阅读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里的“理解”,既包含对语言文字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包含对语言文字形式的理解。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包含思维与想象等复杂心智活动的实践过程,呈现为理解与感悟两种基本方式。而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对比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课文《丁香结》后编者编排的“阅读链接”是与丁香结相关的四句诗句。四句诗句都是以丁香比喻愁怨,与课文作者是借丁香结表达自己从容豁达、无惧无畏的开阔胸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丁香结》这篇课文的中心主旨对于六年级涉世不深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以在课文中穿插“阅读衔接”里的四句诗句,让学生品读从而理解古人何以发明“丁香结”,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这样就能较好地理解作者流露的情感。同时,教者还可以利用作者和诗人表达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去比较阅读,去谈感悟,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文课才应该充满生活的气息。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前者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后者是语文教学的归宿。
  可见,巧用“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二、妙用“阅读链接”,深化主题
  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阅读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是读得深刻;阅读教学则须在教师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做教学的转化,要科学而艺术化地将本真的解读传递给学生,更要“出其然”。假如深人深出,学生便难以理解,讲比不讲还要糟糕。“出其然”正是要教学做到“深人浅出”“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课文《好的故事》。鲁迅的文笔比較隐晦,语言表达又与现在的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与有趣对小学生来说,体会起来难度还是不少的。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就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阅读链接”中的材料选了冯雪峰的《论
其他文献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当下国人能随哈利波特畅想,却不能体会李白、庄子的意境,能读康德、尼采,却不识老子,这个问题很大的根源在于中小学阶段,我们没有培养起学生对于古典诗文的兴趣,甚至没有帮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欣喜的是在课改的推动下,各学段都加重了古诗文的比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古诗文的教学研究必定会掀起一个高潮。近年来,一线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研究的热情高
【摘要】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其中写作无疑是老师和学生最为头疼的学习内容。利用好每节语文课的碎片时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让学生进行片段性的写作训练,可以使得习作训练化整为零,从而逐步引领学生实现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写作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碎片时间;片段训练;化整为零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其中写作无疑是老师和学生最为头疼的学习内容。大家都明白,多阅读多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机械化、碎片化和无序化的情况,不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因此,本文通过引入深度学习和结构化思维的理念,以“搭建结构、生成结构、应用结构”为策略框架,以九年级小说阅读备考指导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有序地构建知识结构,提升知识迁移与运用
【摘要】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项目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下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包括产品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四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个人的职业道德、学术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些年,职业教育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中高职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据恢复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专业360校企合作专班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反复的手法教学,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得益于课堂内外,达到一石数鸟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反复手法;运用广泛;教学效率;阅读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
【摘要】本文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探讨基于智慧阅读的小学英语主题拓展阅读教学。立足中高年级英语阅读课,详细说明了应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深入挖掘英语主题,重构多元化阅读资源,设计“以生为本”的阅读活动,实现高效的英语阅读教学,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关键词】智慧阅读;主题拓展;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阅读教育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一个至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语言表达的训练,能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表达等多方面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拓展能力提供学习空间。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以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在多个方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基础的关键时期,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尤其重要。处在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但是因为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观念还处于养成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很成熟,比较容易因冲动而犯下错误。能否指引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健康成长?是否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点想法。  
【摘要】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否有效将对学生的中考化学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多,复习时间紧迫, 中考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中考化学复习实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容地面对中考,争取中考化学好成绩,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化学总复习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考成绩;总复习方法  中考化学将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形成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能更好地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在“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围绕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进行案例开发,以铝、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整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概念,促使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核心素养转化。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研究背景  随着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