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阳信县劳店中学251802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标的新课程大量的设置了课堂交流与探究内容,以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课堂的“导演”,只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受益,在交流与探究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职业。长久以来,教师授课都注重教师自身的面子,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生怕自己不够威严,震慑不住学生,课堂也多数是单向灌输式。学生学的被动无趣,长此以往,思维被束缚。面对当今的开放性思品课问题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新课程理念中,教学的中心不是怎样教的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双向互动的,教师要谦虚地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换句话说,就是不摆老师的架子。
2.在“预设”上下功夫,在“生成”中找亮点
目前,多数农村教师的课堂还是偏于传统的,跟不上课改步伐,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得太少,有的甚至成了划重点、记笔记的工具。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干什么。也有学生握着笔还在写着答题内容,被等不及的老师一声命令,被迫放下笔。这些做法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自然就谈不上学习的主体作用。
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精心预设好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要尽可能使其具象化,对一些难懂的内容要耐心琢磨学情,要多例举学生身边的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例如在讲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二单元走向小康中的“感受小康”一课时,我在预设中就充分了解了当地学生的家庭情况:收入少,消费低。因此没有直接问学生是否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没有让他们先去空想小康去感受小康,也没有让他们先去看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现代化图片,富丽的景象,学生已经见多了。我剪了市级的报纸里新农村建设点的图片,又另备了班里一同学——养猪大户袁某家的生活照片(照片里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家电)让学生看了图片和照片后说出图片和照片中的生活状况。学生很快知道从衣、食、住、行方面去认识、感受小康,再让他们谈心里的看法。他们也很快说出“贫富不均”,“发展不平衡”。预设问题成功显效。
思品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尤为突出,与学生的成长生活十分贴近。因此在每个课堂中都要小心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合作参与,让学生自我评价。这个过程尽量由学生自己问,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辨析能力。作为老师,就是组织好,引导好,放手让学生积极去想和说。适时收手,帮他们理顺思维,归结理论。并加以赞扬和鼓舞。
3.构建宽松环境、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师生关系做到亲切友好,讲究民主平等,就自然能使课堂环境宽松。学生对教师的一些观点不是全盘接受,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和固有知识去加以分析判断。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一些怪异的想法,这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思维火花,当然要抓住机遇引导和纠错。
比如我复习八年级内容时让学生议论一下“三鹿奶粉事件”时,有的说“三鹿集团不以诚信经营”;“其它奶厂的液态奶也掺假,再也不要相信什么牛奶了”;“应该枪毙了三鹿集团的一些不法分子”;“食品必须严格按批次检查,不得搞免检”;等等。听完学生偏激的发言时。我面带赞许、会心的微笑,肯定了大家日越成熟的思维。我说道:虽然不一定要对责任人执行枪毙,但他们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受到应有的报应的;说明我们的社会还要健全法制;每个企业及个体都要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社会才能安宁,和谐稳定,学生听后点点头,然后自主地找出课文里有关诚信、守法的词句又圈又划。
4.跳出教材教,用现实“说话”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和教师授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抽象性的,枯燥的理论性的条条框框学生不很感兴趣。上课容易走神,即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听不了多久的时间,所以应该坚持用社会上的现象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村里或社区里的家常事去总结归纳道理,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概括政治理论的水平。
另外,善于利用党刊、党报、“半月谈”等政治性的宣传书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事例分析材料。学生听后拍手称好,感慨颇深,既流露出了遗憾,也表示要好好向古巴的社会主义学习。接着让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生立即交头接耳,不一会儿,几个组就用纸条写了他们认为的几点优越性。整个课堂,学生学的轻松,师生对话形散而神聚。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新课标的新课程大量的设置了课堂交流与探究内容,以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课堂的“导演”,只有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受益,在交流与探究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职业。长久以来,教师授课都注重教师自身的面子,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生怕自己不够威严,震慑不住学生,课堂也多数是单向灌输式。学生学的被动无趣,长此以往,思维被束缚。面对当今的开放性思品课问题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新课程理念中,教学的中心不是怎样教的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双向互动的,教师要谦虚地加入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换句话说,就是不摆老师的架子。
2.在“预设”上下功夫,在“生成”中找亮点
目前,多数农村教师的课堂还是偏于传统的,跟不上课改步伐,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得太少,有的甚至成了划重点、记笔记的工具。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干什么。也有学生握着笔还在写着答题内容,被等不及的老师一声命令,被迫放下笔。这些做法渐渐让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自然就谈不上学习的主体作用。
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精心预设好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要尽可能使其具象化,对一些难懂的内容要耐心琢磨学情,要多例举学生身边的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例如在讲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二单元走向小康中的“感受小康”一课时,我在预设中就充分了解了当地学生的家庭情况:收入少,消费低。因此没有直接问学生是否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没有让他们先去空想小康去感受小康,也没有让他们先去看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现代化图片,富丽的景象,学生已经见多了。我剪了市级的报纸里新农村建设点的图片,又另备了班里一同学——养猪大户袁某家的生活照片(照片里有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脑、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家电)让学生看了图片和照片后说出图片和照片中的生活状况。学生很快知道从衣、食、住、行方面去认识、感受小康,再让他们谈心里的看法。他们也很快说出“贫富不均”,“发展不平衡”。预设问题成功显效。
思品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尤为突出,与学生的成长生活十分贴近。因此在每个课堂中都要小心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合作参与,让学生自我评价。这个过程尽量由学生自己问,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辨析能力。作为老师,就是组织好,引导好,放手让学生积极去想和说。适时收手,帮他们理顺思维,归结理论。并加以赞扬和鼓舞。
3.构建宽松环境、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师生关系做到亲切友好,讲究民主平等,就自然能使课堂环境宽松。学生对教师的一些观点不是全盘接受,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和固有知识去加以分析判断。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一些怪异的想法,这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思维火花,当然要抓住机遇引导和纠错。
比如我复习八年级内容时让学生议论一下“三鹿奶粉事件”时,有的说“三鹿集团不以诚信经营”;“其它奶厂的液态奶也掺假,再也不要相信什么牛奶了”;“应该枪毙了三鹿集团的一些不法分子”;“食品必须严格按批次检查,不得搞免检”;等等。听完学生偏激的发言时。我面带赞许、会心的微笑,肯定了大家日越成熟的思维。我说道:虽然不一定要对责任人执行枪毙,但他们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受到应有的报应的;说明我们的社会还要健全法制;每个企业及个体都要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社会才能安宁,和谐稳定,学生听后点点头,然后自主地找出课文里有关诚信、守法的词句又圈又划。
4.跳出教材教,用现实“说话”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和教师授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抽象性的,枯燥的理论性的条条框框学生不很感兴趣。上课容易走神,即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听不了多久的时间,所以应该坚持用社会上的现象和学生身边的事例,村里或社区里的家常事去总结归纳道理,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概括政治理论的水平。
另外,善于利用党刊、党报、“半月谈”等政治性的宣传书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事例分析材料。学生听后拍手称好,感慨颇深,既流露出了遗憾,也表示要好好向古巴的社会主义学习。接着让学生讨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生立即交头接耳,不一会儿,几个组就用纸条写了他们认为的几点优越性。整个课堂,学生学的轻松,师生对话形散而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