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侵权犯罪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渎职侵权检察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仍是法律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基层,在开展反渎职侵权工作时仍面临不少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初查成案率低,这也是制约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分析渎职犯罪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有所裨益。
  一、渎职犯罪初查成案率低的原因分析
  1、初查法律地位不明确,可用侦查手段少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只是规定了立案的条件,而对初查却没有明文规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初查作了专节规定,但是也只有简单的六条(127条至132条),而且规定“在举报线索的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由此可见,初查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在初查过程中可以使用的侦查手段也很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侦查人员对初查不重视,或者没办法采取有效的侦查措施,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初查开始时,侦查对象还不明确,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侦查手段,很难将犯罪嫌疑人确定下来;而且初查是查明犯罪事实的大好时机,错过这个时机,一旦犯罪嫌疑人察觉,很有可能发动关系抗拒办案,甚至串供或销毁证据,直接导致没法成案。
  2、案件线索少
  长期以来,反渎工作一直面临案件线索少的难题,这直接制约了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开展。案件线索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渎职犯罪要求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类人员身处国家机关内部,一般都有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有些人还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其犯罪手段具有多样化、隐蔽性和智能性的特点,除非遇到事故或者被曝光,否则他们的渎职行为很难被外界所知;另一方面,检察院查处的渎职案件远比贪污、受贿案件要少,而且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干部、群众实际上对检察机关渎职侵权检察的职责、任务,大多不甚了解,更不清楚哪些行为属于渎职侵权犯罪,并且由于大多数渎职侵权行为与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造成他们同渎职侵权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一直以来检察院收到的举报渎职的线索很少。没有线索,当然就无从展开初查,更不用说立案了。
  3、渎职犯罪相对比较专业化,调查取证难
  现行《刑法》第九章专章规定了渎职罪,其中许多罪名都涉及专业领域,如滥用管理公司、证券职权罪、环境监管失职罪、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商检徇私舞弊罪等等,这些罪名涉及的领域新、层次高、技术性强,而且更加智能化、专业化。一般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这些领域,更不用说提供案件线索了;即使有了线索,也会由于反渎部门的侦查人员对这些领域的工作性质、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操作程序等不熟悉,导致难以调查取证,难以识别是否有渎职行为存在,难以成案。这中情况制约了渎职侵权检察办案范围的扩展,使得长期以来反渎部门只能办理一些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案件,难以打开新的局面。
  4、办案阻力大
  在对渎职犯罪案件进行初查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为犯罪嫌疑人说情或者袒护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导致初查难以开展。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人们容易将渎职犯罪与“工作失误”相混淆,对渎职犯罪认识不到位,将其误认为是“为公犯罪”,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上至一些领导,下至一般群众,一旦事发,总会找理由为犯罪嫌疑人说情开脱。二是渎职侵权犯罪属于“贵族”型人员犯罪,其涉案人员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大多位高权重,关系网复杂,保护层厚重,有时一个普通的渎职案件甚至会惊动省里的领导为当事人说情。再有,很多地方的领导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阻挠检察机关办案。
  二、提高渎职犯罪初查成案率的对策
  1、明确初查的法律地位,完善初查机制
  初查的实质是一般性的调查活动,它是后续侦查的前奏,是立案的基础,只有在法律中明确初查的法律性质,并对初查中可实施的必要法律措施予以详细规定,才能使初查有法可依,法律地位明确了,才能规范初查行为,避免在初查阶段滥用强制措施,减少违法违纪现象,同时可依提高初查效率,防止有价值线索的流失。
  2、多渠道收集案件线索,树立经营线索意识
  线索是初查的基础,要想提高初查成案率,必须在广泛收集案件线索的基础上,筛选出有价值、可成案的线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渠道的收集案件线索。第一,渎职检察机关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协作。因渎职案件自身的特点,其涉及的法律、法规多,领域广、专业性强,因而要加强与公安、法院、工商、土地等司法、行政部门的联系,广泛收集线索;同时,要加强与检察机关内部反贪、侦监、公诉、控申等部门的联系,以求最大限度的发现有价值的案件线索。第二,要加强反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普通百姓加强对其认识、了解,主动提供可能涉嫌渎职的案件线索,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反渎工作才有可能持久发展。
  收集到线索只是第一步,还必须树立经营线索的意识。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案件线索最后都能成案,所以必须对已发现的案件线索进行筛选、评估,结合办案经验,认真分析其成案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反渎侦查人员必须加强对涉案罪名的研究,同时对与案件线索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对线索是否有价值进行正确判断。
  3、向初查人员专业化过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我国公务员进入机制由分配变为统一考试、遴选,公务人员的素质是越来越高,而且专业性是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与此相关的渎职犯罪出现智能化、专业化的特点。而由于反渎侦查人员未实现专业化,初查时多为一般性调查,必然导致对涉案情况没法进行全面掌握,草草结案的后果,初查成案率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适应形势的发展,初查人员应向专业化过渡。具体方案有两种,第一是吸收专业化人才进入侦查队伍,第二是在初查时聘请专业化人才进行协作。考虑到反渎工作涉嫌罪名太多、领域太广,目前相对可行的是第二种。同时,在现有体制下,侦查人员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发现线索后,特别是涉及专业知识时,要主动出击,一方面深挖细查案件情况,一方面查找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力争发现犯罪事实,打击犯罪。   4、落实侦查一体化机制,排除办案阻力
  基层院的反渎工作要想开展好,必须排除办案阻力,而这离不开市院乃至省院的支持。落实侦查一体化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按照侦查一体化要求,在决定初查后,要及时向本院检察长汇报,同时向市院备案,取得市院的支持,随时与市院沟通案件信息,在必要时由本院或市院领导出面排除阻力,或者由市院领导决定调取兄弟单位的反渎干警加强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反渎工作才能最大限度的排除阻力,把案件办好。
  5、加强与侦监、公诉部门的结合,提前固定证据
  初查要成案,证据是关键。因此,在初查时,要全方位的使用法律赋予的初查手段和措施,全面收集证据,扎实固定证据,为立案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在收集证据时,一要强调收集证据的合法性,杜绝以刑讯逼供、诱供的方式收集证据,二要强调技巧,例如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获取口供和证言。另外,还要合理的使用侦查设备,如视听器材、录音录像器材等。
  为了确保案件能够成案,顺利移送至下一环节,反渎部门还应当主动与侦监、公诉部门结合,在初查结束时,就是否立案并采取强制措施征求侦监部门意见,并根据侦监部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证据;在进入侦查预审阶段后,要让公诉部门派员指导,按照审查起诉的标准就收集、完善证据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一来可以保证案件能够顺利侦破,进入移送起诉环节,二来可以在反渎部门侦查人员少的情况下节省办案时间,同时避免因证据收集不完善而导致案件被退回补充侦查。
  6、加强渎职侵权检察队伍建设
  反渎工作要想开展好,必须提高反渎干警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反渎部门必须把队伍建设这一工作做好。第一要重视侦查能力建设,围绕发现犯罪、侦破案件、收集固定证据能力、正确运用法律能力,开展岗位培训、实战演练,不断适应侦查工作的新形势要求,提高侦查技能,突出初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获取证人证言的能力上,要抓住证人的心理特点,做好证人的思想工作,在不给证人增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获取证人证言。第二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在办案时,要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不给群众找麻烦,不能因为办案而扰乱普通百姓的生活秩序;准确把握失职渎职与工作失误的界限,确保所办案件经得起考验;改进办案方式和方法,注意维护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秩序,达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作者通讯地址:汝州市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500)
其他文献
摘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一种特殊主体的刑事案件,一般来说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为了充分体现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新刑诉法进一步确立了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就呼唤检察机关转变执法方式,把预防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快速办理机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羁押与伤害,将更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
期刊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体现了我国民主与法治的进步,对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根据该规定,检察机关需要将羁押必要性审查纳入到诉讼监督活动之中,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笔者就如何做好
期刊
目前各级检察机关普遍建设了三级专线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还有一些院建设了多媒体示证、视频接访、电子证据取证、测谎等系统。虽然这些技术在服务办案工作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新技术在检察机关办案工作中应用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  (1)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在各级检察机关中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是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录音录像效果,很多情况下由于操作、设备、
期刊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一贯坚持的一项政策,其基本含义是,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适度,严格依照《刑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规定来惩罚犯罪,罚当其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在新时期面对刑事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就刑事法律如何保持社会良好运行状态所作的新思考、提出的新理念。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一)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是区别对待  由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
期刊
[案例简介]  犯罪嫌疑人张某系某厂职工,一天到厂车棚内骑自己的摩托车时,发现一辆改装的摩托车非常漂亮,遂产生非法占有故意。张某将该摩托车发动后但无法打开摩托车的车把锁。于是,张某准备将摩托车推出厂后再想办法,在经过厂大门时,保安发现张某一直是推着摩托车过来的,并且摩托车的转向灯还亮着。保安感觉情况不太正常,遂将张某拦下询问,张某于是谎称自己的摩托车坏了,保安对张某核实身份并对张某及摩托车拍照后,
期刊
摘要: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罪中,很多罪名的构成都需要犯罪嫌疑人对被害人实施暴力,有些是必要构成要件,有些是非必要构成要件,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对涉及“暴力”字眼的法条做简单分析,也仅从暴力的实施主体、手段、对象及程度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暴力实施主体;暴力对象;暴力手段;暴力程度  一、 强奸罪中的暴力认定  1、实施主体:强奸罪的暴力实施者一般来说是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男
期刊
“创建平安广东”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去年6月以来,我省分别制定了《关于全面创建平安广东的意见》和《创建平安广东行动计划》,创建平安广东的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原省委书记汪洋强调要“加强对创建平安工作的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明国要求“突出宣传创建平安广东的特殊重要意义和工作成效,全面阐述和深度解读创建平安广东的创新理念,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创建
期刊
民行再审检察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一些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不采取抗诉方式启动再审程序,而是向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由人民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进行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方式。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是继抗诉后对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的又一重要监督手段,是司法改革、法制健全和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  一、民事行政再审检察建议的发展历程  2001年9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过《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
期刊
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首次提出了简易程序这一特殊的审判程序,根据刑事案件的性质轻重、繁简差别将一审程序分为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2013年1月1日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对简易程序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使我国的刑事简易程序制度更加健全、规范。下面笔者就新刑事诉法中简易程序的司法适用谈一些粗浅观点。  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新刑诉法第208条规定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同时要
期刊
摘要:现行刑法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一概采取绝对的国家追诉主义,这是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体系的一个缺陷。从现代理性刑法体现的自由价值、司法资源的稀缺、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看,在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参照国外立法例,增设亲告罪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犯罪;亲告罪;立法建议  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基于智力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