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纸媒从业者多爱娇嗔地说自己干的是夕阳行业,设计师们也整天自怨自艾地叽歪自己是服务行业里的苦逼乙方。而朱砂和王咪这对1988年生的海归小夫妻,却逆潮流地共同建立了平面设计和图书出版工作室“一千遍”,在被唱衰了多年的传统纸媒领域埋头苦干。得空的时候,朱砂写写毛笔字,王咪也把小时候学过的钢琴重拾了起来。在他们看来,不能做太时髦的人。
做两个自由职业者
朱砂在巴黎念书的时候,学校老师和同学总是担心,技术革命会导致整个设计市场的崩溃。快毕业那会儿,地铁里的海报栏都变成了电子屏幕,这又引起了一阵恐慌。“其实整个欧洲都陷入了这种恐慌,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美国人做的。”“美国人从20世纪初就开始宣扬纸媒必死,可是到今天他们不还是在印刷纸书吗?”
出于对传统纸书的热爱,朱砂和王咪并不相信什么纸媒必死的论调。就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人说油画不重要,但如今油画依旧在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并未因其媒介的久远而导致观念的落后。纸媒也是如此,有人习惯了看电子书,但也会有人只愿意捧着纸书。王咪无法想象,如果纸书没了,难道书架上只要立一台Kindle?他们相信,纸作为一种媒介是不会消失的,而平面设计的市场亦非那么脆弱。
去年决定回国时,朱砂和王咪都面临着做什么的问题。王咪之前在北京做过一年杂志编辑,辞职的原因就是想当一个自由职业者。而朱砂从小学画的动力之一,就是塞尚说的那句“画家不用上班”。于是,在进广告公司和做设计工作室之间,他们果断选择了后者。于是,王咪做编辑、朱砂做设计,一千遍就这么成立了。
工作室用了家里一处老房子,在东四十条的幸福公寓。上下两层被他们改造成了半工作、半生活的空间,再加上夫妻档创业,生活和工作呈现出胶着不分的状态。但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两人闲暇的时候都喜欢读书,但由于工作室有一半业务是出版,那么读书也就不显得那么消遣了。不过他们倒也不追求如何花样繁复的生活,偶尔和朋友小聚就是很好的调剂了。
创意是个可疑的词
相较于平面设计市场的存亡问题,朱砂其实更关心这个行业的状态。在他看来,国内的设计体系还很混乱,那些设计专业最基本的规则,在这里似乎并不被人重视。朱砂举例说,删格系统是平面设计里一个重要的方法,图像与文字的比例是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计算出来的。但这个理性的方式,在国内却经常被感性的“看着好看”所替代,而“看着好看”就把一切推向了不可知。
设计师们似乎并不甘心做一个匠人,他们总想把自己打造成艺术家;而顾客们也希望从设计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附加值,比如所谓的创意。朱砂和王咪都觉得,创意是个可疑的词,就好像设计师身体里都有一个神秘而未知的特殊才能。“也许你可以在现有的设计规则中,拓展出新的规则。或者在这个规则之下,发挥一些艺术创造。但我们都应该清楚,设计师不是艺术家。”朱砂打了一个比方,就像当和尚总得念经一样,不管你是唱着念还是跳着念,经你总是要念的。如果你上来就要展现自己的嗓子或者身段,那这个和尚怕是当不下去了。
今年年初,他们为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设计了一张海报灰色的背景上,吴亦凡闭眼拉着大提琴,王丽坤低头跳着舞,手写的英文名字恣意张扬。而在那些张贴在电影院里的正式版海报上,青春亮丽的色彩中,吴亦凡一展帅气的侧脸,王丽坤和徐静蕾也笑靥如花。相比之下,一千遍的设计最简洁,却最浪漫,透着浓烈的法国味儿。
在朱砂看来,海报上的字体选择和应用,都可以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不同的字体因其应用的历史和领域不同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当观众看到相应的字体时,能自然地分辨出它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是文化领域的还是餐饮业的,真正好的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观众的视觉经验。当然,不仅是字体,图像、颜色、风格,海报上所有的元素都应该传递出应有的有效信息。
一千遍想做的,就是更具功能性的艺术化设计。在他们与理想国合作出版的朱新建随笔集《打回原形》中,就把这种理念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如果按照市场的需求,用一张朱新建画的美人图做封面,那大概是最能吸引读者购买的设计。但朱砂却给出了一个白色的封面,腰封上,除了书名和作者,也就只有朱新建的一段语录。他就是希望以这个空白的设计,为父亲摘取所有的标签,让大家从文字里重新理解父亲的绘画。就像被他选作书名的这四个字,他希望把父亲“打回原形”。
这就是朱砂想做的设计,看上去很理想、很艺术,他的作品大概不具备卖钱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项目,也都是非主流图书、文艺电影、展览和话剧这些挣不了大钱的案子。但他和王咪都觉得现在很好,一千遍不是广告公司,也不是设计公司,就是一个有点儿情怀的家庭作坊。他们觉得,或许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设计,培养出一个拥有文艺趣味的小市场。
做一点小众的趣味
休息的时候,一千遍的同事们经常一起玩杀人游戏,据说王咪是一个会把“杀手”两个字写在脸上的人,而朱砂就表现得“心机”比较重。这好像也更像两个人留学的地方,王咪13岁去的美国加州,而朱砂在10岁的时候就去了法国巴黎。他俩回忆第一次在巴黎见面的情形,王咪说朱砂穿了一件长及膝盖的大T恤、牵着一条狗从窄窄的街道里走出来,看上去特别邋遢。朱砂记得王咪那天穿了一条满是破洞的裤子,一派浓浓的美国土风。
聊起天来特别逗趣的两个人,也都有一些小众趣味。毕竟朱砂是读萨特长大的,而王咪初中就开始读马克思·韦伯。在设计之外,一千遍也在进行着一些出版项目,他们想做一点小众的趣味,把自己喜欢读、市场上却很难买到的书重新推荐给大家。
朱砂在法国时,买书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找书先找出版社绝对错不了。但在国内,一方面人文社科类还相对保守,另一方面出版方总是因为生存压力而争先恐后地抢畅销作家、畅销作品。曾经有个出版社出了一系列波德里亚的书,也只是因为某个编辑刚好特别喜欢他的作品。这样的随机性让我们错过了很多好书,朱砂和王咪就想尽量弥补一点。
在王眯看来,他们的出版物大概都不会是畅销书。张爱玲的遗著市场上出了一本又一本,朱砂说那样的书不需要他们来做,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位大家并不熟悉的民国小说家,他们都觉得这本书值得被阅读。朱砂称这些书是“有价值的边角料”,他们就想重新挖掘出这其中的价值所在。
他们计划着,工作室一年大概能出五六本书。因为要自己投钱,而这类书几乎是没有利润的,他们甚至已经做好了乏人问津的准备,就连以设计养出版的想法他俩也达成了共识。朱砂说:“我们没有想要宣扬的主义,也没有需要张扬的口号,就是想分享一点儿自己喜欢的小众趣味。”小众趣味,这大概就是朱砂和王咪的生活写照吧,白天忙着做书搞设计,晚上闲下来就写字弹钢琴。不做太时髦的人,或许可以过上另一种时髦的生活。
做两个自由职业者
朱砂在巴黎念书的时候,学校老师和同学总是担心,技术革命会导致整个设计市场的崩溃。快毕业那会儿,地铁里的海报栏都变成了电子屏幕,这又引起了一阵恐慌。“其实整个欧洲都陷入了这种恐慌,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美国人做的。”“美国人从20世纪初就开始宣扬纸媒必死,可是到今天他们不还是在印刷纸书吗?”
出于对传统纸书的热爱,朱砂和王咪并不相信什么纸媒必死的论调。就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人说油画不重要,但如今油画依旧在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并未因其媒介的久远而导致观念的落后。纸媒也是如此,有人习惯了看电子书,但也会有人只愿意捧着纸书。王咪无法想象,如果纸书没了,难道书架上只要立一台Kindle?他们相信,纸作为一种媒介是不会消失的,而平面设计的市场亦非那么脆弱。
去年决定回国时,朱砂和王咪都面临着做什么的问题。王咪之前在北京做过一年杂志编辑,辞职的原因就是想当一个自由职业者。而朱砂从小学画的动力之一,就是塞尚说的那句“画家不用上班”。于是,在进广告公司和做设计工作室之间,他们果断选择了后者。于是,王咪做编辑、朱砂做设计,一千遍就这么成立了。
工作室用了家里一处老房子,在东四十条的幸福公寓。上下两层被他们改造成了半工作、半生活的空间,再加上夫妻档创业,生活和工作呈现出胶着不分的状态。但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两人闲暇的时候都喜欢读书,但由于工作室有一半业务是出版,那么读书也就不显得那么消遣了。不过他们倒也不追求如何花样繁复的生活,偶尔和朋友小聚就是很好的调剂了。
创意是个可疑的词
相较于平面设计市场的存亡问题,朱砂其实更关心这个行业的状态。在他看来,国内的设计体系还很混乱,那些设计专业最基本的规则,在这里似乎并不被人重视。朱砂举例说,删格系统是平面设计里一个重要的方法,图像与文字的比例是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计算出来的。但这个理性的方式,在国内却经常被感性的“看着好看”所替代,而“看着好看”就把一切推向了不可知。
设计师们似乎并不甘心做一个匠人,他们总想把自己打造成艺术家;而顾客们也希望从设计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附加值,比如所谓的创意。朱砂和王咪都觉得,创意是个可疑的词,就好像设计师身体里都有一个神秘而未知的特殊才能。“也许你可以在现有的设计规则中,拓展出新的规则。或者在这个规则之下,发挥一些艺术创造。但我们都应该清楚,设计师不是艺术家。”朱砂打了一个比方,就像当和尚总得念经一样,不管你是唱着念还是跳着念,经你总是要念的。如果你上来就要展现自己的嗓子或者身段,那这个和尚怕是当不下去了。
今年年初,他们为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设计了一张海报灰色的背景上,吴亦凡闭眼拉着大提琴,王丽坤低头跳着舞,手写的英文名字恣意张扬。而在那些张贴在电影院里的正式版海报上,青春亮丽的色彩中,吴亦凡一展帅气的侧脸,王丽坤和徐静蕾也笑靥如花。相比之下,一千遍的设计最简洁,却最浪漫,透着浓烈的法国味儿。
在朱砂看来,海报上的字体选择和应用,都可以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不同的字体因其应用的历史和领域不同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当观众看到相应的字体时,能自然地分辨出它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是文化领域的还是餐饮业的,真正好的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观众的视觉经验。当然,不仅是字体,图像、颜色、风格,海报上所有的元素都应该传递出应有的有效信息。
一千遍想做的,就是更具功能性的艺术化设计。在他们与理想国合作出版的朱新建随笔集《打回原形》中,就把这种理念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如果按照市场的需求,用一张朱新建画的美人图做封面,那大概是最能吸引读者购买的设计。但朱砂却给出了一个白色的封面,腰封上,除了书名和作者,也就只有朱新建的一段语录。他就是希望以这个空白的设计,为父亲摘取所有的标签,让大家从文字里重新理解父亲的绘画。就像被他选作书名的这四个字,他希望把父亲“打回原形”。
这就是朱砂想做的设计,看上去很理想、很艺术,他的作品大概不具备卖钱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项目,也都是非主流图书、文艺电影、展览和话剧这些挣不了大钱的案子。但他和王咪都觉得现在很好,一千遍不是广告公司,也不是设计公司,就是一个有点儿情怀的家庭作坊。他们觉得,或许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设计,培养出一个拥有文艺趣味的小市场。
做一点小众的趣味
休息的时候,一千遍的同事们经常一起玩杀人游戏,据说王咪是一个会把“杀手”两个字写在脸上的人,而朱砂就表现得“心机”比较重。这好像也更像两个人留学的地方,王咪13岁去的美国加州,而朱砂在10岁的时候就去了法国巴黎。他俩回忆第一次在巴黎见面的情形,王咪说朱砂穿了一件长及膝盖的大T恤、牵着一条狗从窄窄的街道里走出来,看上去特别邋遢。朱砂记得王咪那天穿了一条满是破洞的裤子,一派浓浓的美国土风。
聊起天来特别逗趣的两个人,也都有一些小众趣味。毕竟朱砂是读萨特长大的,而王咪初中就开始读马克思·韦伯。在设计之外,一千遍也在进行着一些出版项目,他们想做一点小众的趣味,把自己喜欢读、市场上却很难买到的书重新推荐给大家。
朱砂在法国时,买书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找书先找出版社绝对错不了。但在国内,一方面人文社科类还相对保守,另一方面出版方总是因为生存压力而争先恐后地抢畅销作家、畅销作品。曾经有个出版社出了一系列波德里亚的书,也只是因为某个编辑刚好特别喜欢他的作品。这样的随机性让我们错过了很多好书,朱砂和王咪就想尽量弥补一点。
在王眯看来,他们的出版物大概都不会是畅销书。张爱玲的遗著市场上出了一本又一本,朱砂说那样的书不需要他们来做,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位大家并不熟悉的民国小说家,他们都觉得这本书值得被阅读。朱砂称这些书是“有价值的边角料”,他们就想重新挖掘出这其中的价值所在。
他们计划着,工作室一年大概能出五六本书。因为要自己投钱,而这类书几乎是没有利润的,他们甚至已经做好了乏人问津的准备,就连以设计养出版的想法他俩也达成了共识。朱砂说:“我们没有想要宣扬的主义,也没有需要张扬的口号,就是想分享一点儿自己喜欢的小众趣味。”小众趣味,这大概就是朱砂和王咪的生活写照吧,白天忙着做书搞设计,晚上闲下来就写字弹钢琴。不做太时髦的人,或许可以过上另一种时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