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遍 不能做太“时髦”的人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cano92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纸媒从业者多爱娇嗔地说自己干的是夕阳行业,设计师们也整天自怨自艾地叽歪自己是服务行业里的苦逼乙方。而朱砂和王咪这对1988年生的海归小夫妻,却逆潮流地共同建立了平面设计和图书出版工作室“一千遍”,在被唱衰了多年的传统纸媒领域埋头苦干。得空的时候,朱砂写写毛笔字,王咪也把小时候学过的钢琴重拾了起来。在他们看来,不能做太时髦的人。
  做两个自由职业者
  朱砂在巴黎念书的时候,学校老师和同学总是担心,技术革命会导致整个设计市场的崩溃。快毕业那会儿,地铁里的海报栏都变成了电子屏幕,这又引起了一阵恐慌。“其实整个欧洲都陷入了这种恐慌,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美国人做的。”“美国人从20世纪初就开始宣扬纸媒必死,可是到今天他们不还是在印刷纸书吗?”
  出于对传统纸书的热爱,朱砂和王咪并不相信什么纸媒必死的论调。就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人说油画不重要,但如今油画依旧在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并未因其媒介的久远而导致观念的落后。纸媒也是如此,有人习惯了看电子书,但也会有人只愿意捧着纸书。王咪无法想象,如果纸书没了,难道书架上只要立一台Kindle?他们相信,纸作为一种媒介是不会消失的,而平面设计的市场亦非那么脆弱。
  去年决定回国时,朱砂和王咪都面临着做什么的问题。王咪之前在北京做过一年杂志编辑,辞职的原因就是想当一个自由职业者。而朱砂从小学画的动力之一,就是塞尚说的那句“画家不用上班”。于是,在进广告公司和做设计工作室之间,他们果断选择了后者。于是,王咪做编辑、朱砂做设计,一千遍就这么成立了。
  工作室用了家里一处老房子,在东四十条的幸福公寓。上下两层被他们改造成了半工作、半生活的空间,再加上夫妻档创业,生活和工作呈现出胶着不分的状态。但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两人闲暇的时候都喜欢读书,但由于工作室有一半业务是出版,那么读书也就不显得那么消遣了。不过他们倒也不追求如何花样繁复的生活,偶尔和朋友小聚就是很好的调剂了。
  创意是个可疑的词
  相较于平面设计市场的存亡问题,朱砂其实更关心这个行业的状态。在他看来,国内的设计体系还很混乱,那些设计专业最基本的规则,在这里似乎并不被人重视。朱砂举例说,删格系统是平面设计里一个重要的方法,图像与文字的比例是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计算出来的。但这个理性的方式,在国内却经常被感性的“看着好看”所替代,而“看着好看”就把一切推向了不可知。
  设计师们似乎并不甘心做一个匠人,他们总想把自己打造成艺术家;而顾客们也希望从设计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附加值,比如所谓的创意。朱砂和王咪都觉得,创意是个可疑的词,就好像设计师身体里都有一个神秘而未知的特殊才能。“也许你可以在现有的设计规则中,拓展出新的规则。或者在这个规则之下,发挥一些艺术创造。但我们都应该清楚,设计师不是艺术家。”朱砂打了一个比方,就像当和尚总得念经一样,不管你是唱着念还是跳着念,经你总是要念的。如果你上来就要展现自己的嗓子或者身段,那这个和尚怕是当不下去了。
  今年年初,他们为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设计了一张海报灰色的背景上,吴亦凡闭眼拉着大提琴,王丽坤低头跳着舞,手写的英文名字恣意张扬。而在那些张贴在电影院里的正式版海报上,青春亮丽的色彩中,吴亦凡一展帅气的侧脸,王丽坤和徐静蕾也笑靥如花。相比之下,一千遍的设计最简洁,却最浪漫,透着浓烈的法国味儿。
  在朱砂看来,海报上的字体选择和应用,都可以做到信息的有效传递,不同的字体因其应用的历史和领域不同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当观众看到相应的字体时,能自然地分辨出它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是文化领域的还是餐饮业的,真正好的设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观众的视觉经验。当然,不仅是字体,图像、颜色、风格,海报上所有的元素都应该传递出应有的有效信息。
  一千遍想做的,就是更具功能性的艺术化设计。在他们与理想国合作出版的朱新建随笔集《打回原形》中,就把这种理念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如果按照市场的需求,用一张朱新建画的美人图做封面,那大概是最能吸引读者购买的设计。但朱砂却给出了一个白色的封面,腰封上,除了书名和作者,也就只有朱新建的一段语录。他就是希望以这个空白的设计,为父亲摘取所有的标签,让大家从文字里重新理解父亲的绘画。就像被他选作书名的这四个字,他希望把父亲“打回原形”。
  这就是朱砂想做的设计,看上去很理想、很艺术,他的作品大概不具备卖钱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项目,也都是非主流图书、文艺电影、展览和话剧这些挣不了大钱的案子。但他和王咪都觉得现在很好,一千遍不是广告公司,也不是设计公司,就是一个有点儿情怀的家庭作坊。他们觉得,或许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设计,培养出一个拥有文艺趣味的小市场。
  做一点小众的趣味
  休息的时候,一千遍的同事们经常一起玩杀人游戏,据说王咪是一个会把“杀手”两个字写在脸上的人,而朱砂就表现得“心机”比较重。这好像也更像两个人留学的地方,王咪13岁去的美国加州,而朱砂在10岁的时候就去了法国巴黎。他俩回忆第一次在巴黎见面的情形,王咪说朱砂穿了一件长及膝盖的大T恤、牵着一条狗从窄窄的街道里走出来,看上去特别邋遢。朱砂记得王咪那天穿了一条满是破洞的裤子,一派浓浓的美国土风。
  聊起天来特别逗趣的两个人,也都有一些小众趣味。毕竟朱砂是读萨特长大的,而王咪初中就开始读马克思·韦伯。在设计之外,一千遍也在进行着一些出版项目,他们想做一点小众的趣味,把自己喜欢读、市场上却很难买到的书重新推荐给大家。
  朱砂在法国时,买书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找书先找出版社绝对错不了。但在国内,一方面人文社科类还相对保守,另一方面出版方总是因为生存压力而争先恐后地抢畅销作家、畅销作品。曾经有个出版社出了一系列波德里亚的书,也只是因为某个编辑刚好特别喜欢他的作品。这样的随机性让我们错过了很多好书,朱砂和王咪就想尽量弥补一点。
  在王眯看来,他们的出版物大概都不会是畅销书。张爱玲的遗著市场上出了一本又一本,朱砂说那样的书不需要他们来做,他们正在做的,是一位大家并不熟悉的民国小说家,他们都觉得这本书值得被阅读。朱砂称这些书是“有价值的边角料”,他们就想重新挖掘出这其中的价值所在。
  他们计划着,工作室一年大概能出五六本书。因为要自己投钱,而这类书几乎是没有利润的,他们甚至已经做好了乏人问津的准备,就连以设计养出版的想法他俩也达成了共识。朱砂说:“我们没有想要宣扬的主义,也没有需要张扬的口号,就是想分享一点儿自己喜欢的小众趣味。”小众趣味,这大概就是朱砂和王咪的生活写照吧,白天忙着做书搞设计,晚上闲下来就写字弹钢琴。不做太时髦的人,或许可以过上另一种时髦的生活。
其他文献
作为服装设计师,其中一个大课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个系列在传承品牌DNA的同时比上一个更有新意。这充满着挑战也乐趣无穷。  选择“Mosaique-马赛克”为主题其实非常偶然。那一天,我们拿到面料供应商的一个面料打样小样,它绚丽多彩的图案很吸引人。红色、紫色、绿色、蓝色、深深浅浅没有规律地交错,像极了被打碎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的五彩光芒,让人有无限遐想,很是美好。我们就此拍案决定就叫这个系
期刊
THEN是来自上海的创意团队,倡导平衡、自然、包容的生活态度。品牌的名字来源于英语介词“then”,代表着生活中种种不经意的停顿,或许可以带给人们一个承上启下的思考空间。THEN期望这个短暂的停顿可以让人们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为未来带来多种可能。THEN带着设计师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传统的文化、自然的质感、纯粹的感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以成为设计的元素进而融入现代生活产品,以全新的形式和理念呈现给大
期刊
人们常说“夫妻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一点不假,遇到困难时,夫妻两人共同面对,共同战胜困难,就会无往而不利。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夫妻俩共同创造的,当然夫妻档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我和我先生也是这样一对夫妻档,不如借此机会回忆一下我们的“艺术情缘”。  一直以来,很多人问我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其实“艺术”才是我和我先生的红娘。10年前我还在法国的一家画廊工作,通过同事介绍,认识了我先生Anthony,当
期刊
去年年底,我正为筹备Triple—Maj0 r北京《檠》店新空间的视觉产品印刷而苦恼。我们希望《檠》的印刷产品能与空间相呼应,带有某种传统的痕迹,而常规印刷品平整光滑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偶然在网络上看到《加餐面包》工作室出品的Risograph作品,随即被其多变的色彩和肌理感所吸引,继而开展了与他们的多次合作。《加餐面包》这家由苏菲和关暐夫妇所经营的出版社,除了提供印刷服务外也推出自主出版以及桌面
期刊
近几年与很多有趣的人结缘,继而成了朋友。  有制作3D打印机的上海青岛人陈正翔、做家用风力发电机的德国人simon、在家生育宝宝并食生的广东人蒲蒲、成都的自酿啤酒师王睿、50多岁用几个集装箱过上田园生活的北京人牛健、在家读书的13岁济南天才少年……每位朋友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有趣的人里,小周一家,最值得先来细说一番。  三年前,小周夫妇带着7岁的女儿从北京二环内搬到昌平区的一处小小的村庄,
期刊
周靖和魏雨姝这对恋人在做木作之前是建筑设计师,2012年接触木作,2013年在郊区做了自己的小木工坊,并创立了设计师品牌“不然”。  由于是建筑设计师,二三十平方米的空间被布置得非常合理,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木材的最大加工尺寸,第一件作品就是工作室中问的木工桌。目前的作品包括擀面杖、木钵、锅垫、案板等生活器物。  YIIZ:介绍一下你们两个吧,之前是同事?  魏雨姝:我们俩之前都是建筑设计师,在同一个
期刊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思想才是自由的,所以它只好全部都写在那些被称为建筑物的书籍上面。倘若不是采用建筑物这种形式,而是冒然写成书稿的形式,那它早就遭到刽子手的毒手,当众被焚毁了;教堂门廊所体现的思想,早就目睹书籍所表现的思想所蒙受的苦。既然只有营造术这条出路,思想要得见天日,就从四面八方急速汇集到建造术上来了。  ——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五卷二  -《这个将会灭那个》  屋顶——巴黎建筑物的象征之一,随
期刊
孟奇一换上三宅一生的衣服,两岁半的儿子之之就开始哭闹,扯着爸爸的衣角非要他脱下来,好像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这个屋檐底下,这个小不点儿是唯一的主角,跟随他的步调,一家人都慢慢地。但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孟奇和Yvonne好像看见了三年前的自己。时间隔得并不长,但他们心里知道,是生活让他们慢了下来。两个学会了生活的创意人,更懂得如何剥离技巧与噱头,让创意和设计开始自然生长。  孵化一个白日梦  国
期刊
寻找传统的现代性  在左右建筑的工作室里,有一组很大的抽屉柜,从侧面看都是传统的实木材质,但台面却用了高反光的镜面不锈钢。传统的气质一下被坚硬的现代性所打破,却又因为极其简洁而和谐相生。这是王旎自己设计的柜子,她说这个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他们在建筑中试图开展的对话:寻找传统的现代性。  这个问题看上去是老生常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直是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不仅是建筑界,绘画和音乐也都走在这条路上
期刊
秋荣和弦子的婚礼上,播放了一部他们自己拍摄制作的纪录片。说拍摄其实就是日常的记录,说制作其实也不过是按时间排列顺序。这样一部“原始”的纪录片子里没有唯美的镜头,更多的是他们拍片时住过的房子,还有秋荣为弦子在各种艰苦条件下自制的面膜。这是他们喜欢的味道,也是他们的纪录片工作室“酿影像”正在做的事情——用影像记录生活的发酵。  生活决不是一首诗  发酵的食品让人着迷,往往因为五味杂陈,而生活也是如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