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心理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nf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育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对于高等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状况,以及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考试作弊不但不能达到考试的预期目的,而且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试作弊虽然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影响极坏,任由这种现象蔓延下去,会败坏学校的风气,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损害教育的形象。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枪手”替考,甚至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形式(例如手机等)作弊。
  
  一、高校学生作弊的原因
  
  高校学生作弊,问题虽然出在学生身上,但责任也不全在学生身上,作弊学生自身原因的背后隐藏着社会、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问题,既有其一般的心理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既有显而易见的表面原因,也有较深层次的原因。
  
  1.诚信意识不强。考试作弊问题实质上是诚信问题。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个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作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意识,是自私和不诚实的表现。一个在考试中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人,很难想象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受当前社会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一些高校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混乱无序,滋生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他们自身的约束力、自控能力较差,从而考试作弊的羞耻感淡化,甚至以作弊手段的高明和作弊成功为荣,这是导致高校学生作弊人数增多的根本原因。
  
  2.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尚待完善。校方对考试成绩的认定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观念。学生每门课程成绩及格与否直接与毕业、学位联系,而且是学生评优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的硬指标,这使得学生对考试结果看得过重,而忽视学习过程。考试方式也过于陈旧,各大学基本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两次考试,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方法简单、命题教条、内容僵化、使考试信度和效度明显下降。如此简单划一方法,使整个学习过程是以考试为中心,考试内容、题型、时间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妨碍了学生自由支配,使学生厌学,于是想办法在考试中作弊。另外脱离实际的管理水平、落后的教育方式、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使某些教师产生强烈的虚荣心,将考试变成了一纸空文,他们甚至监外不监内,直接造成了作弊现象的增多。
  
  3.社会上“唯分数论”的影响。社会上,学业成绩往往成为评价大学生优劣的单一指标,这是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个社会原因。一些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往往都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片面注重文凭、分数,忽视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考查。毕业生要借助一纸文凭、成绩单,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于是,一些学生就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高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也就禁而不止了。
  
  二、高校学生作弊的心理
  
  经研究,在各种不同的考试中作弊的学生,通常作弊心理有如下几种:
  
  1.侥幸心理:作弊的学生通常认为,只要自己手段高明、方法隐蔽,不会被发现,于是侥幸而犯。
  
  2.虚荣心理:一些学生为了获得理想的分数和名次,以获取奖学金,成为三好学生等,考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应急方案,为获得高分不惜铤而走险。
  
  3.过关心理:一些平时不努力学习,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或因突发的客观原因耽误了学业的学生,为了摆脱低分和不及格的困扰,而不惜投机取巧、孤注一掷。
  
  4.从众心理:作弊学生因看见一些作弊者屡屡得手,于是盲从作弊。
  
  5.自卑心理:作弊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6.冒险心理:作弊考生认为作弊就像赌博,很少有作弊的学生被监考老师发现,于是铤而走险。
  
  7.逆反心理:学生一入学,学校就把考试纪律告诉了学生,每次考试前,学校都要强调考试纪律,学生也知道处罚作弊者的细则,也有前车之鉴,但是作弊者明知故犯。
  
  8.习惯心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平时不愿意动脑筋,养成了抄作业,考试作弊的习惯。作弊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一样,兜里揣着、夹着,心里才会觉得安慰。
  
  9.补偿心理:部分考试作弊者,未被发现、处理,使之尝到了作弊的甜头,从而强化了作弊的心理,并希望再次通过作弊,求得更大、更多的补偿。
  
  三、考試作弊危害考试作弊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一,不利于学生成长。作弊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而且如其得到的成绩被确认,客观上使得其他学生的成绩贬值,这有悖于公平竞争原则;其二,其作弊成绩是一时投机行为,较容易得到,会使其放弃努力的动力;其三,影响学风。作弊会使学生相互影响,交流“经验”,作弊之风绵延,将来走向社会后,因其基础不牢影响工作,也会影响学校声誉;其四,产生学术腐败。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学探索要求追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弊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的。由此可见。考试作弊绝非偶然,危害也是多方面的,控制、杜绝作弊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思维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要尽可能多地暴露思维过程,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点滴体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孩子基础知识扎实,但普遍缺乏创造力、想象力,外国的孩子则恰好相反。反思中外教育,杨振宁教授也说过,如果把中外教育结合起来,取长补短,那将是最好的。因此我国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已在努力求“变”。而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实施者、创造者,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提高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新课程实施以来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创新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能否发挥出来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与引导。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
期刊
作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自然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重要条件    主动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
期刊
学生思考问题是遵循一定思维规律的,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着力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有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思维过程是怎样的,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因为速度是连续增加(或减少)的,所以实质上运算过程是积分问题。在高中数学中还没有学到积分,必须用其他方法替代,利用速度——时间图像是一个可行的好办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
期刊
摘要: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我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操之可行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定向导读——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主动质疑、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深入学习——巩固训练、查漏补缺——系统小结、拓展延伸,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我在实验中得到了一些启示:1.坚持“三为主”原则;2.注重实效;3.不急于求成。  关键词:基本模式 教学效果 建议与启示  
期刊
摘要:在自主学习教学观念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做的应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兴趣 质疑 情境 自学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脑子不是—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可见,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自主学习教学观念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
期刊
摘要:学生解答语文阅读题时,要善于运用平时积淀的各类文体知识,贴近选文作者和习题编者的心,激发自我,形成共鸣;然后,通过浏览、精读、问读,着重搜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语信息,认真思考,揣摩品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答题效果。  关键词:三心 三读 三词 三思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阅读题的解题方略,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文体、文学样式
期刊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写的一篇文章,也是除他的《饮酒》、《归园田居》以外唯一一篇直接表露自己人生观的诗歌,并将归隐的情绪上升到乐天安命的哲理层面,即“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因为陶渊明初来田园,所以应把握该诗流露的复杂的交织着痛苦与释然,并在矛盾中不断宽慰自己、不断自责自问的内心世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该辞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