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竹管生妙音,闻者飘然入梦境。
三日不思茶肉味,疑是仙乐下凡尘。
——沈云新
手艺:葫芦丝
简介:又名葫芦箫,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行于傣、彝,在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盛行。
手艺人:沈云新
自己种葫芦
葫芦丝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风,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一样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七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十分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你制作葫芦丝的葫芦都是自己种的吗?”我问今年62岁、制作销售笛子近40年的沈云新。“以前是。因为买的葫芦不放心,要自己栽种的才踏实。那些年,我承包的七分地全都用来种葫芦了。
种葫芦农历二月初就要点籽,一直要到八月,等瓜藤全枯死以后才能收成。七分地大概能产四五百个葫芦吧。”沈云新说完,便要带我上二楼去看他收获的那些葫芦。
谈起葫芦丝的制作,沈云新如数家珍:
制作葫芦丝是全手工技术,别看一只葫芦丝的成本才七八元,专业型的葫芦丝成本也才不过十余元,但要求特别精细,非喜爱此行业者难以为之。制作葫芦丝首先要具备简单的乐理知识和一定的吹奏水平。其制作工艺的具体步骤大致如下:
选竹子——烘烤——划线打眼——打孔——选葫芦——攒葫芦——簧片的制作与安装——装吹嘴——磨吹嘴——安装铜箍——喷漆。
经过这一道道半点也马虎不得的工序后,一支葫芦丝便制作完成了。“当然,以上这些工序的介绍是相当简略的,还可以细分。应该说,要制作完成一支葫芦丝,大概要经过30多道工序。”
葫芦丝“疯魔记”
25年前,沈云新就迷上了葫芦丝优美的声音,还产生了制作葫芦丝的念头。于是回家小心翼翼地把葫芦丝的主管拆开,发现葫芦里竟空空如也,主管上部贴着一个小小的铜片,铜片上开了一个形似三角形的上下活动的簧舌。原来葫芦丝就是以葫芦作为音仓的簧管乐器嘛!后来沈云新才发现,葫芦丝的制作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先是寻找铜片材料。听说铜片材料是用子弹壳磨制的,于是,沈云新托人从靶场找了一些弹壳并千方百计制成片状。弹壳的材料异常坚硬,好不容易打磨到合适的厚度,谁知打磨出来的铜片弹性很不理想。沈云新绞尽脑汁,最后才发现铜材市场有厚度各异的铜皮,弹性不错。材料来源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发音舌的打制却又成了一个难题。于是,沈云新自制了一些工具并进行手工操作。刚开始的几个月,沈云新全采用这种原始的工艺,铜片经打制后严重变形。“我只好再慢慢细心地敲打,尽量恢复铜片的平整。但敲打本身便会破坏铜片的平滑,这样的材料又怎能磨出发音正常的簧片?这个难题困扰了我数十个日日夜夜。”
从前教过沈云新音乐的四川音乐学院教授张宝庆成了“雪中送炭”的人。沈云新得知几年前张教授就开始制作葫芦丝了,他也遇到了相同的难题:磨制簧片时总是受阻。当得知沈云新也在制作葫芦丝时,张教授告诉他一个研究结果:“发音舌必须用模具、机器压制。”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沈云新回来后马上找专业人员制作模具。果然,机器压制的簧片十分平整。沈云新在制作葫芦丝的道路上又迈过了一道门槛。
“最难的还是磨制,每磨几下,就要放到主管上试音。这样不停地磨制——试音——磨制——试音,要反复几千次几万次。在炎热的夏季,我坐在工作台前,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落也全然不知,常常接连数日不眠不休。亲友、家人都说我‘整个人着魔了’。磨簧片时,手指磨出了血,我缠上胶布继续磨。爱人看我制作葫芦丝实在太苦,劝我:‘人家教授都没有做好的东西,你就不要再钻牛角尖了。’但我就是觉得,别人能成我为什么就不行?”
沈云新终于成功了。这一成功不仅仅是说他制作出了能吹奏的葫芦丝,而是指他制作出了足以和他在西双版纳买的高级葫芦丝媲美的葫芦丝。从此,扬眉吐气的沈云新可以带着他自制的葫芦丝笑傲江湖了。
对于制作葫芦丝的前景,沈云新相当乐观。然而令他十分郁闷的是,在传统手工艺普遍式微的今天,他逆流而上、苦心自学的这门手艺家中却无人继承。他的小儿媳妇宁英告诉我,她有心学习这门手艺,但至今连一首完整的乐曲都无法吹奏,深感自己不是这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