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牦牛神守护着亚拉青波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格里拉”这四个字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但亚拉青波则是香格里拉的经典。据说在亚拉青波山顶,环绕着哈巴、玉龙、梅里和四川稻城的三座神山以及无数的无名雪山,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雪山宝盆”。
  
  雪山上,我们看到了雪鸡优雅的爪印
  
  下飞机第二天,向导和马夫已整理好了驮运行李的马匹,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香格里拉机场六公里的亚拉青波神山。
  亚拉青波是藏语,翻译过来是“黑色的石头山”或“黑色牦牛守护神”的意思。山并不算高,海拔仅4449.5米,但却是当地的一大神山。它缘何能获此美名?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亚拉青波深处。
  亚拉青波目前还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交通,从山口到山顶全靠马匹和双脚。入口很平稳,转过一个山口,绿色山坡间出现了一座雪山。乍看普普通通,细审却分明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威慑。
  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走走停停,数小时后我们已迷失在一片纯洁的白雪之中。植被在这里丰富起来,雪地上不时露出雪鸡等动物足迹,脚印在雪地上绕来绕去,我们甚至可以想像它们优雅美丽的步态。这印迹一直延伸到丛林深处,看着这曲线优美的爪印,我突然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雪泥鸿爪。山路两侧灌木树丛一直那么茂密,向导告诉我们:六七月时这里全是花的海洋,秋季则换成了一片枫红菊黄。
  同行的摄影师上飞机前就感冒了,但上山前怕影响大家情绪没对任何人说,这一路上便感到有些体力不支。我接过了他身上所有的辎重,包括那个被他视之如性命的摄影包,嘱咐他依照我们的脚印随后而行,便与向导先行前往一号营地。
  山越来越高,路渐行渐险,雪更是越来越深,以至于有几次马都陷入小径积雪中不能自拔。下午四时,我们率先到达了当天的宿营地——牛棚子。向导开始寻找柴火煮茶做饭,我却担心落在后面的摄影师,每隔几分钟就跑到路口观望。等了许久仍不见身影,我急了,几次欲下山寻找,却被向导阻止。向导说这条路没岔道,会慢慢上来的。正在这时,远处出现了摄影师蹒跚的身影,我们赶快上前把他接入棚,让他喝了热茶,吃点东西先躺下休息,我才安下心出去好好看看。
  这是一个海拔约3200米的草坝子,很宽,很平,整个草坝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不远处分布着五六个形状不一的牛棚子,因无人居住积满了白雪,让我想起了《林海雪原》中的夹皮沟。牛棚后边用木板、木条做成的棚栏,更是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线条美。
  在帐篷里睡到半夜,我被摄影师推醒:“哥们,我打摆子,身子忽冷忽热。”因为我们都是“老高原”,这次出来就没带什么药,我只能让他多喝热茶,别睡着了,并在脑海中修改着计划。终于熬到了第二天早上六点,摄影师好了许多,但身体依然虚弱。于是决定由我和向导登顶摄影,然后下至加申草甸休息,第二天返回香格里拉。摄影师则直接下撤回香格里拉县城。
  
  亚拉青波巅峰,从高处遍览众雪山奇景
  
  匆匆喝了茶,吃了点土豆,我和向导上路了。很快我们便进入了一片雪的世界,满耳“吱吱咔咔”的踏雪声。雪漫过足踝,登山鞋内也开始慢慢渗雪了,晨风凛冽,我的心却在跳跃,因为我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一个纪录:在亚拉青波的深冬,第一个上山的摄影者。
  山高了,路陡了,渐渐植被也没了。我们一直都是低着头赶路,当我停下来抬头望时,亚拉青波主峰就那么突兀地呈现在我眼前——黑黑的山体被层层冰雪覆盖,朝阳洒向无垠雪原,我们仿若置身于一个金黄世界。
  向导戴着一副大大的墨镜兴奋地在雪地上跑来跑去,我也兴奋莫名,举起相机频频将向导那黝黑、质朴的脸上挂满的纯洁笑容定格。
  8:30,我们来到主峰脚下,向导说后面有条小路可以绕上去,但费时较长。我看看天边,太阳已慢慢升高了,我担心错过时间,决定冒险从一条碎石崖攀援而上。没有专业工具,没有专业保护,我已全然不顾了。9:00,我与向导站在了亚拉青波的主峰之巅,正前方一列雪山齐齐排立,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右前方两座:一座如削尖的笔,一座浑圆如包,向导说那就是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而在我左前方傲然壁立的则是四川稻城三神山——夏诺多吉、仙乃日、央迈勇峰。
  这时朝阳初升,我不住地按动着相机快门。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我还掏出手机给山下的摄影师打了个电话。待我打完电话,向导指着我左手九点钟的方向,说那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顺着向导所指,我找到了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美丽山峰,它于众多雪山之中傲然独立。我紧张得屏住呼吸:曾经数次匍匐于梅里脚下,也曾多次看到她的美丽容颜,却从来没在这么高的位置一睹她君临天下般的雍容。
  
  


  一条杜鹃小径,一个美丽“扬杂错”
  
  山风越刮越烈,向导怕变天,劝我赶快下去。临下山前,我虔诚地在山巅玛尼堆前敬了一捧土,我希望这里的山仍然青,天依然蓝,然后一步一回头地开始下山。
  下山没路,就是一片碎石坡,坡度约有60度左右,很滑,很险。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边滑边走。不多时,我们又回到了雪地之上。踏在雪上的感觉真爽,比行在碎石坡上提心吊胆强多了。我与向导又开始有说有笑起来,甚至考察出了几处可建滑雪场的地方。
  绕过一片山谷,向导站住开始四处张望,看着他眼里的迷茫,我生出几分担心。果然,向导迷路了。他告诉我:“我们只有走那儿下去再说。”顺着他手指之处望去,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凉气:那里没有植被,没有雪坡,是很大一片约70度以上的流石坡。风吹过,尚有流石不时哗哗滚动,大约200米以下才是一片杜鹃林和雪原混杂的洼地。
  碎石滑动,登山鞋在这里也全然失去了坦克的感觉。也许是山顶拜的玛尼堆管了用吧,很快,我们有惊无险地下到了雪原洼地。此时的风景又是另一番景象:四周杜鹃如林,阳光如织。摸索着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坡,终于听到向导一声欢呼说找到了——一条完全被雪覆盖的下山小径,两旁长满杜鹃树,阳光透过树枝在雪地上投下了美丽的斑影,我为这条路取名“杜鹃小径”。
  我们欢呼着冲上了“高速公路”,可惜好景不长,约两公里后,路越来越难走,雪已没至膝盖,好在总体是下山趋势,我们连滚带爬着来到一处被杜鹃林包围的空地。正奇怪这个空地为什么全是冰,向导告诉我这里原是一个季节海子,叫“扬杂错”。传说湖中原来有一头金牛,力大无敌,体形巨大,后来一个放牛娃带着他的牛到湖边放牧,谁知牛竟与神牛好上了,生下的牛格外神勇。放牛娃依靠神牛成了大财主。后来这事被其他牧民知道了,这里便成了最热闹的牧场。大财主担心失了财路,于是在他家的牛角上绑上加了咒语的刀,乘神牛出来休息时把神牛刺伤。神牛怒而归海,放出水来冲了这片牧场,财主因此损失了所有的牛,而这里便成了一片海子。
  站在湖上,对着影子拍了一张留影后,我又绕湖一圈,以示尊敬,然后开始继续我们的旅程。雪越来越深,几乎已到了腰部,平路或下山还可以,上坡就惨了,我和向导轮流在前面开路,一步一挪在雪地上跋涉。饿了,吃点饼干咸菜;渴了,随手取把白雪放进嘴巴。登山杖在这里没有作用,我们只能平举双手,让人不禁想起电影里投降的镜头。其实在心底,我真的愿意为亚拉青波投降。
其他文献
编者:邮轮旅游的奢华和享受是一方面,风光旖旎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我们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浩瀚无边的海水里。就在2008年底,一位自称“勇者”的广东客就在前往南极探险的邮轮乌斯怀亚号上有了一次有惊有险的亲身经历。回想起这“一生中最刺激的一天”他至今仍心有余悸:“简直是铁达尼号的翻版,好在有惊无险!”本文是“勇者”关于此次“历险记”的自述——    触礁了,大家没有乱成一团    “乌斯怀亚”
期刊
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  ——《天工开物》  手艺:蜀锦  简介:用染成五方正色(红、黄、绿、蓝、黑)的熟丝织造出的提花织物,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丝织工艺品。  手艺人:刘宝泉    挑花结本  身材瘦小的刘宝泉师傅站在窗前指着绷子对我说,他正在结本。在蜀锦织造中,“挑花结本”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艺。没有花本,就没有绚烂华美的蜀锦。从事蜀锦60年的刘师傅可以说是
期刊
【摘要】在空间与旅游地空间的相关研究中,社区居民及其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关注空间演化中居民与日常生活的力量。研究以5A景区天山大峡谷为例,运用观察法与访谈法,探索天山大峡谷由旅游发展所推动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的现象与特征。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与德赛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讨论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对抗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构想的空间表
期刊
如今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需要,驴友(户外运动爱好者,特指参加自助旅行、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爱好者)也把脚印留在了更多原始洪荒的区域。尤其在广东这个人们普遍爱玩好玩的省份,驴友更众,去的地方更多。  驴友多了,但他们发现能走的线路却越来越少了。很多旅游景区“跑马圈地”,对驴友设下“绊马索”,只要登山线路通过景区,就必须购票或办证。  驴友渴望的是纯粹的户外旅行探险;而景区则更关注门票的流失以及权责
期刊
[作者简介]郝飞(1987-),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休闲学及生态旅游。李洪波(1961-),通讯作者,男,汉族,安徽宣城人,华侨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休闲学及生态旅游。曾李瑶(1992-),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休闲学及生态旅游。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A8
期刊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注:大邑白瓷系邛窑系列窑坊烧造)  手艺:邛陶  简介: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  手艺人:何平扬    陶瓷父子兵    自1973年5月3日进陶瓷厂,何平扬做了整整一年半的学徒。学
期刊
火厂釉坑炭花粉,烟青云淡漫古城;  千年官道依稀在,秦汉砂器今犹存。  ——荥经民间  手艺:砂器  简介: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以砂锅、砂罐为主,具有银亮光洁、耐高温、不变形、经久耐用、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  既可做菜、烧茶水,又可盛水、装粮。  手艺人:杨学琼    贴龙的乾坤    冬日淡淡的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洒在杨学琼和她面前正在精心制作的龙砂锅上。在荥经砂器中,锅盖和锅身都以
期刊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篁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芦沟民间  手艺:造纸  简介: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广为天下所知。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因地制宜,用竹子取代麻用于造纸。  手艺人:杨祚钦    竹麻号子    杨祚钦老人现年64岁,平乐钟灵村人。钟灵村
期刊
曾几何时,拥有一门手艺会让很多人羡慕,还能衣食无忧。然而时过境迁,目前已为数不多的民间手艺人生存状态普遍不佳,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已经放弃了祖辈们留下的手艺。政策上的空白、手艺人自身的保守观念、商品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民间手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今天,我们沿着川西茶马古道寻访那些保留下来的古老手艺,通过采访已非常有限的手艺人、梳理手艺历史,以文本和图片的方式留下这些手艺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李宁 吕晓霞 吴觉巧  采访/萧藤 杏子 柠檬    2009年1月2日清晨,美国皇家加勒比游船公司千人入境游大团搭乘“探索号”豪华邮轮抵达广州黄埔港,掀起了广东新一轮的邮轮旅游热。  广东占有发展邮轮旅游的先天和硬件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推动“国民休闲计划”的首个示范区,广东应抓住邮轮旅游的契机,大力发展广东旅游经济。除了让广东人登上邮轮去旅游,更要让广东加速进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