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罗伯特·M.加涅认为,学生在有能力进行探究,即展示科学家的能力之前,必须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前提。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前提性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能力。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如今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显然,实验探究是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教师要认识到做实验是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这里讲的做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师生探究实验等,强调的是“做”。现在有的教师把做实验省略为讲实验、看录像,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把一种意义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省略掉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用红磷燃烧来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法肯定是最好的方法,一些非认知层面的收获是你不做实验怎么也得不到的。下面我们具体比较用“讲实验、做录像、做实验”三种方法学习红磷燃烧,结果到底有多大区别。
1.讲实验
知识只要讲三点:(1)红磷燃烧的现象;(2)为什么打开止水夹水会倒吸并且是倒吸五分之一。具体讲课直接说明现象,再引导学生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推出为什么水会倒吸五分之一。
点评:就知识目标而言,达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率很低,属于灌输式教学,课堂效率不高。
2.看录像
[情境再现]录像中,点燃红磷,看到产生大量白烟,伸入集气瓶,过会儿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现象(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师:为什么水会倒吸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生: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点评:与第一种方法比较,信息量明显增加,学生可以看到红磷是红色的,看到红磷燃烧的现象,看到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正好是五分之一。但是,仍然没有近距离看到老师的演示实验,更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
3.做实验
[情境再现]学生进行与录像中教师一样的操作,点燃红磷,但是,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和看录像的时候反应完全不同,学生被红磷燃烧后产生的白烟呛得咳嗽,有的学生打开止水夹后发现水倒吸入根本不是五分之一,有的是大于五分之一,还有的是小于五分之一,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倒吸。
点评:不用说,做实验的效果是最好的,学生动手取红磷、划火柴等,培养了动手能力,学生对红磷燃烧产生白烟的直观感受是讲实验和看录像所不能代替的。另外学生对自己没有做到录像中的实验结果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这也是前面两种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做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积极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市图书馆的墙上写的一段话。由此可见,动手去做在学习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受好奇心驱使,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教师不能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借助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二、教师要重视生活经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回归生活、让课堂和生活相连,是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尝试化学。有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被我们所利用,像纯碱、醋、石灰粉、石灰石、酒精、鸡蛋壳、蜡烛等,请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我们周围的物质来制备新的物质。这道题开放性相当强,首先,反应物可以自己选择,生成物可以自己确定,有的实验还必须亲自动手。当然,要想准确无误,通过老师的认定,还必须验证产物。学生当时提出的答案很多,有二氧化碳、熟石灰水等,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蜡烛制备碳,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他们拿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得的碳,这位学生拿来的产品是在小碟子底部的碳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又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来验证是不是碳黑,使他们养成一种探究精神。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尽可能地把每一次的教师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亲自探索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并举,像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等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既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在实验时,教师的指导必须到位,做到安全第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可使化学实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总之,知识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所创新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为民族的明天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淑萍.创造有意义的过程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07).
[2[美]罗伯特·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如今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显然,实验探究是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教师要认识到做实验是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这里讲的做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师生探究实验等,强调的是“做”。现在有的教师把做实验省略为讲实验、看录像,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把一种意义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省略掉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用红磷燃烧来确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法肯定是最好的方法,一些非认知层面的收获是你不做实验怎么也得不到的。下面我们具体比较用“讲实验、做录像、做实验”三种方法学习红磷燃烧,结果到底有多大区别。
1.讲实验
知识只要讲三点:(1)红磷燃烧的现象;(2)为什么打开止水夹水会倒吸并且是倒吸五分之一。具体讲课直接说明现象,再引导学生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推出为什么水会倒吸五分之一。
点评:就知识目标而言,达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让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率很低,属于灌输式教学,课堂效率不高。
2.看录像
[情境再现]录像中,点燃红磷,看到产生大量白烟,伸入集气瓶,过会儿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现象(水倒吸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师:为什么水会倒吸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生: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点评:与第一种方法比较,信息量明显增加,学生可以看到红磷是红色的,看到红磷燃烧的现象,看到打开止水夹后水倒吸正好是五分之一。但是,仍然没有近距离看到老师的演示实验,更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
3.做实验
[情境再现]学生进行与录像中教师一样的操作,点燃红磷,但是,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和看录像的时候反应完全不同,学生被红磷燃烧后产生的白烟呛得咳嗽,有的学生打开止水夹后发现水倒吸入根本不是五分之一,有的是大于五分之一,还有的是小于五分之一,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倒吸。
点评:不用说,做实验的效果是最好的,学生动手取红磷、划火柴等,培养了动手能力,学生对红磷燃烧产生白烟的直观感受是讲实验和看录像所不能代替的。另外学生对自己没有做到录像中的实验结果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这也是前面两种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做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积极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市图书馆的墙上写的一段话。由此可见,动手去做在学习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颇有兴趣,但往往只是受好奇心驱使,由于观察实验时目的性不明确,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关键设备的主要现象,教师不能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在可能的条件下,教师宜改演示实验成并进实验,借助VCD光盘、录相带等播放实验录像,尽可能结合并进实验或录像播放,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展开思维训练活动。
二、教师要重视生活经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回归生活、让课堂和生活相连,是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尝试化学。有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被我们所利用,像纯碱、醋、石灰粉、石灰石、酒精、鸡蛋壳、蜡烛等,请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我们周围的物质来制备新的物质。这道题开放性相当强,首先,反应物可以自己选择,生成物可以自己确定,有的实验还必须亲自动手。当然,要想准确无误,通过老师的认定,还必须验证产物。学生当时提出的答案很多,有二氧化碳、熟石灰水等,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蜡烛制备碳,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他们拿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得的碳,这位学生拿来的产品是在小碟子底部的碳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又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来验证是不是碳黑,使他们养成一种探究精神。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尽可能地把每一次的教师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亲自探索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并举,像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等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既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在实验时,教师的指导必须到位,做到安全第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可使化学实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总之,知识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所创新与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多角度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积累,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为民族的明天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淑萍.创造有意义的过程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07).
[2[美]罗伯特·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