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记,在中学语文教学里面,一直是做为学生平时的练笔,它不同于平时的作文训练。它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比一般的作文更自由、更灵活。可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却误解了周记的自由灵活性,让学生随便写周记,以至于很多学生随便写,却更不知道如何去写。因此,笔者提出在中学阶段写周记时要在随便中做到不随便,特别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文从学生写周记和教师指导周记、批改周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丰富内容;自由形式;规划指导;谨慎批改
每当我看到很多高中生在周记本上写的那些味同嚼蜡的东西后,我就反思,为什么他们的周记还像小学生写的作文?高一快过去一个学期了,其写周记的能力却原地踏步。因此老师不能无为。魏书生老师曾将学生的日记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其实周记的训练也是一项“长跑”。“长跑”是要有规划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长跑”。周记虽然“随便”,但教师应该有一个不随便的规划。
一、丰富的形式,让周记不再“应试”
让学生写好周记的第一步,就是破除学生的思想牢笼,很多学生的周记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件小事情+联想的大事情+感慨”,而且里面的小事情和大事情往往是牵强地放在一起,感慨更是假、大、空。
我们都知道周记可以说是自由体的作文,可以是对生活的记录,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它形式灵活多样,字数不限,表达方式可以是记叙描写可议论抒情,也可以说明。因此,为了根除这个毛病,第一步就是放活周记形式,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记的形式是可以各种各样的,让学生勇于去尝试各种写作形式,比如描写人、物的记叙体,书信体,读后随感以及模仿体,抒情议论体等,而不是就紧紧围绕考试模子的形式进行训练。其实写作形式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让学生的思想自由。这种自由也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因为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具有很强的叛逆性,自由的形式正好可以让他们抒发内心澎湃的情感。在某些学生心中如果缺乏周记形式的话,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去模仿某些精彩的作品。这里要注意,模仿不是抄袭,它混杂着学生的情感和见识在里面,每个伟大的作家一开始都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正如皮亚杰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开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关于具体形式的写法和作用,这里就不再进行阐述。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只有形式自由了,学生的心灵才能够冲破牢笼,从固有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学生才有各种表达的欲望。周记才可能不成为他们的负担。
二、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周记不再“无水”
除了在周记形式上下功夫,最核心功夫应该还在周记内容上。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好。周记不同于一般作文,写一篇周记不受任何限制,其内容很自由,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中的事情,另一种是通过阅读间接遇到的事情。
现实中的事情,应该是最有感触的,正如朱熹《观书有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天的“两点一线”生活成为学生不愿写或者写出低质量周记的借口,当然这也是他们的窘状。但不要说生活太平凡,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还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一个侧面。”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是学生的生活中缺少精彩,而是学生的眼睛里、内心里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情。自己周围的一个同学的行为,校园里的一棵树,甚至是一片叶子的落下都是自己写作的好材料。比如说,一位学生平时很少迟到,但有一天迟到了,他就描写他在路上的忐忑心情,描写负责管出勤老师、被抓学生的表情、语言等,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构成了一篇很好的周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活永远是正文,让学生多一点观察,在生活中多一点体会,并且及时记录下来。
通过阅读间接遇到的事情,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释放的事情。”而我认为阅读不仅仅是吸收的事情,同时也是释放的事情,因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与作品、作者进行对话,因此,阅读是写作的钥匙。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阅读数量和质量上给学生把关,对学生进行指导。关于学生阅读的内容,我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上课讲的课文以及上课延伸的材料。做为教材,老师一般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鉴赏,那么学生的体会也就会更深刻。比如在上完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想很多学生都会为巴金的那种赎罪精神感动,对文化大革命的那种摧残力会有很深的震撼,有个学生在上完之后写下“面对着这场时隔三十多年的浩劫,我仿佛看见了那种毁灭人性的场面,‘惨状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一股窒息的力量在扼住我的咽喉”。
第二类是学生从新闻里看到的国家大事,这个可以看看《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报》、《中国教育报》等。比如,每周可以抽出半节到一节课的时间来评报,让学生对国家大事畅所欲言的同时也看看别人的评论,除了可以获取材料外,也形成思想的交锋,让学生的思想走向更高处。以后,学生还会把新闻仅仅当做新闻来看吗?
第三类是看经典的课外阅读,一个学生的深厚语言功底是离不开经典的熏陶的,经典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更有张力,让学生下笔不再难,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于课外阅读内容,我更强调的是让学生看看通俗易懂且经典的作品,让他们对经典不会进行抵触;另外让学生读一些好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那么学生对经典里面的人物、结构、语言等都有了接触甚至体会,难道你还怕他没有内容可写吗?
平时的周记积累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内容,学生还会怕写作文的时候没有材料可写吗?还会怕学生写作没有真情实感吗?正如叶老在《写作教学》里说的那样,“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
三、科学人文的批改,不让周记成为“过场”
教师对周记的规划,很可能会忽略的就是周记的批改。周记不同于一般作文,如何批改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很难把握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周记批改遵从以下几点就无碍了。
第一,对科学性问题的批改。对任何学生写的错别字必须纠正过来,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正确写汉字。语句的毛病,如果是作文不好的学生,可以酌情修改,切不可满篇都修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对于周记的亮点,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欣赏者、赞美者。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作文的道路上铺满更多的鲜花。
第二,充满人文关怀地批改。周记,有很多学生都是叙述自己的内心情感,当学生遇着悲伤难受的事情的时候,教师应是真诚的倾听者、抚慰者;当学生遇着困惑的时候,教师应是睿智的启示者、鼓励者。当然,适当的真诚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大家一起学习。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展示优秀作品,让其他同学看看妙在何处,当然也为了激励作文不好的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部分优点,让他们各有所得。
四、结语
周记,正因为太平常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低估了它,我想只要我们重视周记,不管是对学生的心灵塑造还是对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要让周记既随便,又不随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丰富内容;自由形式;规划指导;谨慎批改
每当我看到很多高中生在周记本上写的那些味同嚼蜡的东西后,我就反思,为什么他们的周记还像小学生写的作文?高一快过去一个学期了,其写周记的能力却原地踏步。因此老师不能无为。魏书生老师曾将学生的日记形象地称为“道德长跑”。其实周记的训练也是一项“长跑”。“长跑”是要有规划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长跑”。周记虽然“随便”,但教师应该有一个不随便的规划。
一、丰富的形式,让周记不再“应试”
让学生写好周记的第一步,就是破除学生的思想牢笼,很多学生的周记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件小事情+联想的大事情+感慨”,而且里面的小事情和大事情往往是牵强地放在一起,感慨更是假、大、空。
我们都知道周记可以说是自由体的作文,可以是对生活的记录,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它形式灵活多样,字数不限,表达方式可以是记叙描写可议论抒情,也可以说明。因此,为了根除这个毛病,第一步就是放活周记形式,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记的形式是可以各种各样的,让学生勇于去尝试各种写作形式,比如描写人、物的记叙体,书信体,读后随感以及模仿体,抒情议论体等,而不是就紧紧围绕考试模子的形式进行训练。其实写作形式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让学生的思想自由。这种自由也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因为高中生正处于花季,具有很强的叛逆性,自由的形式正好可以让他们抒发内心澎湃的情感。在某些学生心中如果缺乏周记形式的话,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去模仿某些精彩的作品。这里要注意,模仿不是抄袭,它混杂着学生的情感和见识在里面,每个伟大的作家一开始都是从模仿他人开始的。正如皮亚杰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开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关于具体形式的写法和作用,这里就不再进行阐述。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只有形式自由了,学生的心灵才能够冲破牢笼,从固有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学生才有各种表达的欲望。周记才可能不成为他们的负担。
二、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周记不再“无水”
除了在周记形式上下功夫,最核心功夫应该还在周记内容上。很多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好。周记不同于一般作文,写一篇周记不受任何限制,其内容很自由,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中的事情,另一种是通过阅读间接遇到的事情。
现实中的事情,应该是最有感触的,正如朱熹《观书有感》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天的“两点一线”生活成为学生不愿写或者写出低质量周记的借口,当然这也是他们的窘状。但不要说生活太平凡,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还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一个侧面。”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是学生的生活中缺少精彩,而是学生的眼睛里、内心里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情。自己周围的一个同学的行为,校园里的一棵树,甚至是一片叶子的落下都是自己写作的好材料。比如说,一位学生平时很少迟到,但有一天迟到了,他就描写他在路上的忐忑心情,描写负责管出勤老师、被抓学生的表情、语言等,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构成了一篇很好的周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活永远是正文,让学生多一点观察,在生活中多一点体会,并且及时记录下来。
通过阅读间接遇到的事情,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释放的事情。”而我认为阅读不仅仅是吸收的事情,同时也是释放的事情,因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与作品、作者进行对话,因此,阅读是写作的钥匙。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阅读数量和质量上给学生把关,对学生进行指导。关于学生阅读的内容,我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上课讲的课文以及上课延伸的材料。做为教材,老师一般都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鉴赏,那么学生的体会也就会更深刻。比如在上完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想很多学生都会为巴金的那种赎罪精神感动,对文化大革命的那种摧残力会有很深的震撼,有个学生在上完之后写下“面对着这场时隔三十多年的浩劫,我仿佛看见了那种毁灭人性的场面,‘惨状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一股窒息的力量在扼住我的咽喉”。
第二类是学生从新闻里看到的国家大事,这个可以看看《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报》、《中国教育报》等。比如,每周可以抽出半节到一节课的时间来评报,让学生对国家大事畅所欲言的同时也看看别人的评论,除了可以获取材料外,也形成思想的交锋,让学生的思想走向更高处。以后,学生还会把新闻仅仅当做新闻来看吗?
第三类是看经典的课外阅读,一个学生的深厚语言功底是离不开经典的熏陶的,经典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更有张力,让学生下笔不再难,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于课外阅读内容,我更强调的是让学生看看通俗易懂且经典的作品,让他们对经典不会进行抵触;另外让学生读一些好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那么学生对经典里面的人物、结构、语言等都有了接触甚至体会,难道你还怕他没有内容可写吗?
平时的周记积累了那么多丰富多彩的素材内容,学生还会怕写作文的时候没有材料可写吗?还会怕学生写作没有真情实感吗?正如叶老在《写作教学》里说的那样,“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
三、科学人文的批改,不让周记成为“过场”
教师对周记的规划,很可能会忽略的就是周记的批改。周记不同于一般作文,如何批改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很难把握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周记批改遵从以下几点就无碍了。
第一,对科学性问题的批改。对任何学生写的错别字必须纠正过来,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正确写汉字。语句的毛病,如果是作文不好的学生,可以酌情修改,切不可满篇都修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对于周记的亮点,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欣赏者、赞美者。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作文的道路上铺满更多的鲜花。
第二,充满人文关怀地批改。周记,有很多学生都是叙述自己的内心情感,当学生遇着悲伤难受的事情的时候,教师应是真诚的倾听者、抚慰者;当学生遇着困惑的时候,教师应是睿智的启示者、鼓励者。当然,适当的真诚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大家一起学习。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展示优秀作品,让其他同学看看妙在何处,当然也为了激励作文不好的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部分优点,让他们各有所得。
四、结语
周记,正因为太平常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低估了它,我想只要我们重视周记,不管是对学生的心灵塑造还是对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要让周记既随便,又不随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它的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