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视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当前减负增效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它使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有了“一生有用”的可能。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获得更长远更充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学生的发展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课堂教学要找到学生发展的“基点”。要掌握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欲知”,最重要手段就是“预习”,真正的教学应该从“预习”就开始了。另外,要充分利用课堂三十五分钟,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情、研读教材、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需要从预习开始。
二、反思
我们教研组在苏教版六上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调研时,一个教师是讲讲剪剪示范一下,然后灌输11种展开图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毫无兴趣;另一个教师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但毫无章法。费时费力。学生倒是高兴,但乱糟糟,一节课还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这就引起了我的课前思考。①例题先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原因仍然是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简单。例题详细展示了把正方体纸盒展开的步骤,用红线标出每步剪开的棱,最后还把剪开后的纸盒摊平。引导学生首次经历立体到展开图的转化过程,从中明白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②注重反思。即得到正方体展开图以后,要回忆是怎样展开的,思考为什么展开图里有6个同样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与正方体的棱有什么联系……通过反思,既加强对展开图的认识,又加强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更通过立体与展开图关系的思辨发展空间观念。⑧展开图的教学一般有两种,一是把正方题的纸盒展开,二是自己先画出图形。再剪下看能否拼成正方体。学生会选用哪一种?我准备选用第二种。④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学生是否都需要掌握?是否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规律?⑤学生还会提什么问题?针对以上的思考,我决定采用课前预习的方法,了解学生有什么需求。
三、对策与方法
1.明确预习要求,了解学生需求
由于学生毕竟是小学生,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化,让所有同学都知道该干什么,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我这次的预习要求很简单:预习后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第二天作业收上来一看,问题提了一箩筐,远远超出了我的思考范围。
2.整理预习资源,调整教学预案
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预习作业精心及时批阅和资源整理,为调整预设提供最有力的支撑。梳理之后,可以概括成几大问:①正方体剪开后能成为其他的图形吗?②哪种展开图可以拼成正方体和长方体?③怎样的方格图可以拼成正方体?④一共有几种剪法剪出正方体的展开图?⑤不能拼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⑥你能从图中找到相对的面吗?⑦怎样分辨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打开后的各个面?然后把问题分成三大板块:①②③为第一板块:具体方法的学习;④⑤为第二板块:种类和不能拼的特征;⑥⑦为第三板块:关于相对的面。
3.发挥主体作用,促成灵动课堂
①第一板块:展开方法的学习。A.例题展开图带来的思考。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例3,同学们已经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一个正方体像这样依次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它的展开图。同学们也因此在预习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出示问题:正方体剪开后能成为其他的图形吗?哪种展开图可以拼成正方体和长方体?怎样的方格图可以拼成正方体?B.其他的展开图。教师出示一个盒子的另一种展开图,可见正方体确实还有其他的展开图;请同学们把昨天剪下的121页的图形试着折一折,能否围成正方体。哪个可以围成?哪个不可以?你有了哪些思考?
②第二板块:能和不能拼的特征。引出预习问题:一共有几种剪法剪出正方体的展开图?不能拼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A.研究方法。由于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盒子可以剪,所以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采用把方格图能否拼成正方体的办法来研究这些问题。)商量出的具体的操作要求:在白纸上画6个连着的正方形,沿着棱剪下来;可以同桌合作。一个画一个剪;确定能否围成正方体;时间8分钟。B.动手做。a学生动手操作.b.请学生把能的画在黑板的一边,不能围的画在另一边:c能画的学生共画了18种。擦去重复的,最后留下11种,分别介绍记忆的方法:1-4-1(6种)、2-3-1(3种)、2-2-2(1种)、3-3(1种),b.观察不能围成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大致得出:田字格不行、L形不行、4-2不行、凹字形不可以等。
③第三板块:关于相对的面。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4和5的两个问题,下面又有同学提出了新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相对的面吗?怎样分辨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打开后的各个面?你有什么好办法和我们分享吗?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前预习带来的惊喜。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问题和独特的思考方法,特别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维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外,由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或回顾反思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所得或提出新问题。这就是预习带来的发展效应。
四、思考与展望
韩涛局长在常州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要将预习作为课后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管理,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和指导,巩固和提升预习效果。我们教研组就是一直这样做的。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①低年级老师总是会提出学生不会预习,那课前预习是否真的只适合高年级呢?②是否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预习呢?③布置课前预习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从而变成增负增效呢?④课前预习对于教两个班的老师来说如何反馈?⑤如何布置课前预习?怎样设计问题?还是像初高中一样提供一份讲学稿呢?……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当前减负增效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它使一般意义上的学习有了“一生有用”的可能。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获得更长远更充分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学生的发展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课堂教学要找到学生发展的“基点”。要掌握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欲知”,最重要手段就是“预习”,真正的教学应该从“预习”就开始了。另外,要充分利用课堂三十五分钟,必须在充分了解学情、研读教材、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需要从预习开始。
二、反思
我们教研组在苏教版六上的“长、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调研时,一个教师是讲讲剪剪示范一下,然后灌输11种展开图给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毫无兴趣;另一个教师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但毫无章法。费时费力。学生倒是高兴,但乱糟糟,一节课还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这就引起了我的课前思考。①例题先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原因仍然是正方体的特征比较简单。例题详细展示了把正方体纸盒展开的步骤,用红线标出每步剪开的棱,最后还把剪开后的纸盒摊平。引导学生首次经历立体到展开图的转化过程,从中明白展开图是平面图形,清楚地看到展开图由6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②注重反思。即得到正方体展开图以后,要回忆是怎样展开的,思考为什么展开图里有6个同样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与正方体的棱有什么联系……通过反思,既加强对展开图的认识,又加强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更通过立体与展开图关系的思辨发展空间观念。⑧展开图的教学一般有两种,一是把正方题的纸盒展开,二是自己先画出图形。再剪下看能否拼成正方体。学生会选用哪一种?我准备选用第二种。④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学生是否都需要掌握?是否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规律?⑤学生还会提什么问题?针对以上的思考,我决定采用课前预习的方法,了解学生有什么需求。
三、对策与方法
1.明确预习要求,了解学生需求
由于学生毕竟是小学生,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具体化,让所有同学都知道该干什么,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我这次的预习要求很简单:预习后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第二天作业收上来一看,问题提了一箩筐,远远超出了我的思考范围。
2.整理预习资源,调整教学预案
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对预习作业精心及时批阅和资源整理,为调整预设提供最有力的支撑。梳理之后,可以概括成几大问:①正方体剪开后能成为其他的图形吗?②哪种展开图可以拼成正方体和长方体?③怎样的方格图可以拼成正方体?④一共有几种剪法剪出正方体的展开图?⑤不能拼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⑥你能从图中找到相对的面吗?⑦怎样分辨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打开后的各个面?然后把问题分成三大板块:①②③为第一板块:具体方法的学习;④⑤为第二板块:种类和不能拼的特征;⑥⑦为第三板块:关于相对的面。
3.发挥主体作用,促成灵动课堂
①第一板块:展开方法的学习。A.例题展开图带来的思考。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例3,同学们已经从这幅图中了解到一个正方体像这样依次沿着画有红线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它的展开图。同学们也因此在预习时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出示问题:正方体剪开后能成为其他的图形吗?哪种展开图可以拼成正方体和长方体?怎样的方格图可以拼成正方体?B.其他的展开图。教师出示一个盒子的另一种展开图,可见正方体确实还有其他的展开图;请同学们把昨天剪下的121页的图形试着折一折,能否围成正方体。哪个可以围成?哪个不可以?你有了哪些思考?
②第二板块:能和不能拼的特征。引出预习问题:一共有几种剪法剪出正方体的展开图?不能拼成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A.研究方法。由于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盒子可以剪,所以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采用把方格图能否拼成正方体的办法来研究这些问题。)商量出的具体的操作要求:在白纸上画6个连着的正方形,沿着棱剪下来;可以同桌合作。一个画一个剪;确定能否围成正方体;时间8分钟。B.动手做。a学生动手操作.b.请学生把能的画在黑板的一边,不能围的画在另一边:c能画的学生共画了18种。擦去重复的,最后留下11种,分别介绍记忆的方法:1-4-1(6种)、2-3-1(3种)、2-2-2(1种)、3-3(1种),b.观察不能围成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大致得出:田字格不行、L形不行、4-2不行、凹字形不可以等。
③第三板块:关于相对的面。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4和5的两个问题,下面又有同学提出了新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相对的面吗?怎样分辨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打开后的各个面?你有什么好办法和我们分享吗?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前预习带来的惊喜。非常喜欢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问题和独特的思考方法,特别喜欢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维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另外,由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或回顾反思学习内容,整理学习所得或提出新问题。这就是预习带来的发展效应。
四、思考与展望
韩涛局长在常州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要将预习作为课后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管理,课堂上应注重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和指导,巩固和提升预习效果。我们教研组就是一直这样做的。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①低年级老师总是会提出学生不会预习,那课前预习是否真的只适合高年级呢?②是否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预习呢?③布置课前预习是否会增加学生负担,从而变成增负增效呢?④课前预习对于教两个班的老师来说如何反馈?⑤如何布置课前预习?怎样设计问题?还是像初高中一样提供一份讲学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