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社会中涌动着经济的浪潮,语文教育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得不在传统与现代、精神与功利、文化与世俗等诸多矛盾中作出艰难的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它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我国教育现状入手,采用点线结合、资源论证、对比研究等方式对相关资料的整理探究,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德育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水平,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旨在说明教育家陶行知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作为未来教育主力军的年轻教师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现状;生活教育:内涵;联系;影响
一、语文教学实施现状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谈及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谈到“艺术”二字,良好的语文课堂是一场艺术熏染的盛宴:生动,优美,激昂,感动,灵魂的沟通与碰撞,人生境界的感染与升华。这些“美好”统统消失于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课文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之中。
语文教育自身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存在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及其素质,持非议颇多,特别是口头表达的交际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不尽满意,可见,语文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当前,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教育的改革应该狠狠抓住这个契机,合理审视问题症结所在,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二、探究“生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特别受到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广泛关注。所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无论从涉及的范围,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是参与研究的人数,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成果,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与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相比,陶行知更无疑是学术界研究得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虽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对,希望齐家治国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据。
(三)与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比较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之父”,他是一个“不出其位”的老教育家,在他退休以后的二十年中,仍旧一直和教育界相接触,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理论着重教育的作用,即为生活服务,并在生活的广阔层面中获得生存经验;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决定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本质,从而指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进一步从时间上规定了这种教育是与生俱来,自始至终的,陶老“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四)“生活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那么到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日前,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各专家纷纷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专家们给出未来我国人才需求的五大趋势,分别为创新能力、有幸福感、有技能、有健康人格、会生活,并在研讨会上着重强调了“会生活”人才的重要性,杨东平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香港大学校长陈繁昌对此也持有相同观点,他提出“我们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句话,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观点鲜明的表达了他的教育宗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它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书本和经验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问题。这给我们重新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打破它们之间的隔阂和障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结语
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活教育理论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作了一番阐述,以求对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希,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关键词:教育现状;生活教育:内涵;联系;影响
一、语文教学实施现状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谈及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谈到“艺术”二字,良好的语文课堂是一场艺术熏染的盛宴:生动,优美,激昂,感动,灵魂的沟通与碰撞,人生境界的感染与升华。这些“美好”统统消失于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课文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之中。
语文教育自身确实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存在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及其素质,持非议颇多,特别是口头表达的交际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不尽满意,可见,语文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当前,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教育的改革应该狠狠抓住这个契机,合理审视问题症结所在,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二、探究“生活教育”的相关概念以及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特别受到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广泛关注。所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无论从涉及的范围,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是参与研究的人数,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成果,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与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相比,陶行知更无疑是学术界研究得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我们的教育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强化学科课程中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活动,生活背景中选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这样课程内容就能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更能较易地掌握课程内容,且还能通过课程更深一步了解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虽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对,希望齐家治国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据。
(三)与 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比较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之父”,他是一个“不出其位”的老教育家,在他退休以后的二十年中,仍旧一直和教育界相接触,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理论着重教育的作用,即为生活服务,并在生活的广阔层面中获得生存经验;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具有教育意义,决定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本质,从而指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决定教育,进一步从时间上规定了这种教育是与生俱来,自始至终的,陶老“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四)“生活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那么到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日前,在“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上,各专家纷纷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教育理念问题,明确改革的方向与目的,专家们给出未来我国人才需求的五大趋势,分别为创新能力、有幸福感、有技能、有健康人格、会生活,并在研讨会上着重强调了“会生活”人才的重要性,杨东平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就是“生活教育”。香港大学校长陈繁昌对此也持有相同观点,他提出“我们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句话,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为了生活。”观点鲜明的表达了他的教育宗旨。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比素质教育更严格、更科学、更现代的教育理论,它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书本和经验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问题。这给我们重新理解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打破它们之间的隔阂和障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结语
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活教育理论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作了一番阐述,以求对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商继宗主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希,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