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投资机构化渐趋成型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8.31”收紧资金链,开发商谋划融资新结构
  境外资金、国内保险资金、中小企业财团及REIT将成主力
  
  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机构化”趋势正在逐渐成型。目前,这些浮出水面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外资基金及境外商业银行、国内人寿保险及养老保险基金、各种形式的信托、财团或集合投资基金等等。
  
  “后8.31”时代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期待新融资
  
  2004年8月31日以后,政策规定所有土地必须以公开“招拍挂”的方式交易。政府对银行介入房地产开发的限制和“招拍挂”后对开发商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实在压力,在房地产投资机构化的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转变的本质还源自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密集型性质。越来越多的中小地产商在以资金搏土地的“后8.31”时代突然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即使是大型开发商也因政策的变化拉紧了资金链条,而不得不重新安排开发计划和融资结构。这就为机构投资者的进入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房地产投资机构化另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是:2004年表现欠佳的股票市场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推向了房地产市场,更多的资金开始寻找进入房地产的途径。
  
  境外资金搏人民币升值
  
  2004年以来,境外资金加快了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步伐,特别是近几个月来,他们投资中国不动产市场几乎已迫不及待。境外资金包括房地产投资基金和外资银行,近来在市场上活跃的房地产基金和外资银行包括: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德意志银行房地产基金、ING房地产基金、德国HYPO国际房地产投资银行、加拿大亚太国际集团、雷曼兄弟亚洲投资有限公司等等。
  境外资金最大的赌注是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国际投资人眼中,中国的不动产是以美元来定价的。美元贬值,使中国的房地产相对于已经升值的其他国际货币而言就显得相对便宜。而一旦汇率发生巨大变动,以美元投资的中国不动产将相对于其他美元资产大幅度升值。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上升期,市场容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非理性的投资冲动和市场不透明不规范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使这个不规范的市场能够为国际投资者所容忍。
  
  国内保险资金通过“可传债”等间接进入
  
  当前,由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管理约束,人寿保险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还处于蛰伏状态。但在未来几年它们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引人瞩目的机构投资者。一些保险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研究房地产行业,并开始试图以间接的方式将保险资金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投资于一级城市的住宅或商用物业。
  截止2004年8月末中国保险资产规模达到11116亿元。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保险资金中拿出5%投资于房地产股权市场,则将有500亿元进入房地产市场,按50%的财务杠杆和股权占总房地产投资35%计,这500亿元新增资金将控制1500亿元的不动产资产。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允许投资品种中还未能加入房地产直接投资。但是间接投资已经出现。2004年“万科”(000002)发行可转债的结果显示,数家大型保险公司在该转债的发行中大举介入。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以及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均参与了此次万科可转债的发行,这是保险资金获准投资可转债以来保险公司最大规模的投资行为。
  
  中小企业结盟投资房地产势在必然
  
  房地产业与高利润相伴的是政治资源与资本资源的越来越高的门槛。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军团作战”将是迅速跨过门槛、占领市场的途径。
  早在2002年7月,“中城房网”(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就成立了联盟投资管理公司,在“中城房网”内部采用基金方式,与当地开发商合作,目前已开始开发位于河南郑州的首个“联盟新城”。与出现于2004年6月的温州财团不同的是,“中城投资”的股东全部是资深的房地产开发商,而发起中瑞财团的九家企业来自于温州各不同行业,九家公司平分股权。中弛财团则是两家股东为主,多家股东占小股份。
  无论是“联盟”还是“财团”,它们实质上是一种为进入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产业而形成的投资机构。从比较学研究的角度看,“温州财团”类的组织更像美国早期的房地产“辛迪加”。“辛迪加”是市场竞争演变出来的企业组织形态。它的特定意义在于行业内由数个企业出资设立联合公司,避免因相互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在行业内成为垄断者,从而达到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效果。房地产“辛迪加”在中国的出现目前已势属必然。
  上述三种机构化的势力以及呼之欲出的“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将会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主角。不过,急于进入的境外资金在豪赌人民币汇率的前提下不可否认地带有热钱的色彩。另外,虽然中国房地产仍处于早期增长的特殊历史阶段,但房地产大周期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行业特性。未来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如何影响政策决策者的态度,保险基金是否真的会成为房地产业的主流机构投资者,投资联盟的新生和成长仍有待观察。
  
  作者供职于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陶冬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经济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它经常开全国经济之先风、执产业之牛耳,同时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从浦东开发到金融中心建设,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来临,从新天地到外滩三号,代表着一种时尚的产生。  然而,近两年上海经济似乎走了偏锋。房地产一枝独秀,在海内外热钱的簇拥下,房价日新月异般上升,将普通上海市民推向郊区甚至远郊区。20
期刊
中国外资流入中只有40%来自于贸易顺差或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部分资金是冲着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来的热钱。对冲热钱的利率和汇率政策组合不外有四种选择,但目前看来都不是完美之策(附表)。选择不当将损伤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利润的上升周期。      保持现有汇率和利率水平不变    如果政府保持现有汇率和利率水平不变,大笔外资流入将产生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使得M2的年增幅达到40%。要使M2增幅稳定在1
期刊
由于目前中国在核电站建设和管理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尚有差距,业内有人提出,为提高技术吸收速度,应大面积地引进某一国技术。但本人认为,引进核电技术不能走这个方向,因为这不仅可能使核能发展受制于人,更造成战略资源浪费。开放核电市场须综合考虑国家战略利益。    巨大核电发展空间引外资觊觎    目前内地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700万千瓦左右,倘田湾电站今年建成运营后,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9
期刊
海王集团凭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潍坊海王以及海王星辰这些子、孙公司,  大致描绘出其“造系运动”的基本轮廓。    海王生物分拆子公司英特龙到海外上市的计划尘埃落定。  2005年1月27日,海王生物(000078)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2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同意其发行H股的批复。海王英特龙获准发行不超过27217.05万股境外上市外资股。  作为中国股市
期刊
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对3年以内债券券种相当于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    3月17日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此次下调对3年以内债券券种的影响相当于美联储再次加息25个基点所产生的效果。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央行在金融体系资金已相当充裕的情况下出人意料地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真实用意,3月22日美联储又一次加息25个基点,但事实上,当前已经成为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较好时期。  3月17日央行下调
期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界高管的主要收入均来自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扩大高层报酬中变动部分与固定部分的比例,增加内部报酬级别差距,是中国银行业完善治理结构过程中高管薪酬改革的方向,但高管人员无视企业业绩、通过控制董事会增加自身收入的倾向值得警惕。    如何建立一种完善的对银行业高管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他们的报酬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特别是与银行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所有人与管
期刊
2004年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又一个高峰年,境外上市筹资额约为国内的2.6倍。据统计,2004年有84家中国公司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证券市场上市,总筹资金额高达111.5亿美元,而中国内地证券市场2004年首发筹资额仅为44.71亿美元,创下自1997年以来首发融资额的最低点。    大量优秀企业海外上市,使得国内证券市场边缘化和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
期刊
68%的转债标的股价低于转股价凸显投资价值  2005年债券市场风险可能主要来自人民币汇率问题    股票市场点位已明显低于所有存量转债的发行点位,意味着绝大部分转债已经跌至底部,可转债进入价值投资区域。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当前应重点关注已经接近纯债底价的转债品种。    68%的转债标的股价低于转股价    2004年债券市场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随着通胀在一定程度的控制,债券市场有逐步走稳的趋势。当
期刊
一项针对176家基金、保险、券商、信托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机构投资者对于2005年证券市场的判断,箱体格局最为主流。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心态依然谨慎,近50%调查者认为市场高点会在1600点以下。对于国有股减持、人民币升值、新股询价等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不确定性的预期,使机构都将采取谨慎操作的策略,时机抉择的比例高于品种选择。在机构对于2005年跑赢市场的行业判断中:消费品行业
期刊
受惠于2004年新推出的棉花、玉米、燃料油以及更具市场广度的豆2号,加上以期铜为代表的工业品期货持续走强,今年中国期货市场年度成交额将挑战20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增长速度接近30%,其中的铜、豆、铝甚至棉花和玉米将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重点品种。     2004年中国期货市场在金融市场整体疲软的背景下年度成交额逼近15万亿元,增长率超过35%(图1)。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交易制度及其巨大的“赚钱效应”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