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洲雅尔搭体系的崩溃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us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欧洲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和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开始。德国的统一标志着欧洲分裂的消除,象征着战后美苏分治欧洲的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瓦解。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关系和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以美苏两极为根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彻底崩溃。
  关键词:雅尔塔体系;东欧剧变;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历史经历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但对雅尔塔体系崩溃的标志则有多种的说法,如东欧剧变、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两德统一、苏联解体等。这些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对雅尔塔体系内容的不同理解,反映了对上述重大事件的不同认识。在雅尔塔体系中,联合国是支柱,欧洲是关键环节,亚非广大的“中间地带”是薄弱环节。它的核心是美苏两极两分天下。针对前述不同观点,本文仅对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略陈管见。
  欧洲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战后几十年来分别受美苏控制而处于畸形稳定状态。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和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开始。
  1989年,震撼性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在东欧国家,其发端之急,来势之猛,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令许多政治家和外交家始料不及。二战后苏美各以东西欧为势力范围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特征。东欧剧变开始改变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相互关系,因而对欧洲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一次较为严重而深刻的震撼。因为随着东欧变局的发展,这个地区的国家将不再把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规范在华约组织里,有可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联盟伙伴。匈牙利、捷克、波兰比其他东欧国家更有条件与西欧国家发展关系。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传统因素,它们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可以有较多交往。意大利、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五国谋求一种地区性的合作机制,五国外长和首脑为此先后举行了会晤。
  面对东欧变局和欧洲力量新的分化组合,东西方一些政治家很快作出了反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30日访问意大利时说:“战后时期恰恰正要在欧洲结束。”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在1989年12月31日的《新年文告》中说:“欧洲将不再是我们半个世纪以来所认识的那个欧洲,这是很自然的。昨天,它还依附于两个超级大国,将来,它将像人们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回到它的历史和地理中去。”联邦德国前总理科尔1990年2月3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讲话时说:“我们古老的大陆欧洲又回来了,带着新的力量和自信心。”这些领导人都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把欧洲一分为二的观念和现状需要改变了。就此而言,战后维持欧洲分裂分治的雅尔塔体系开始走向解体了。
  然而,东欧剧变仅是欧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第一步,美苏主宰欧洲事务的局面还未彻底改观。面对东欧变局,美苏都想推动欧洲局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变,但又担心失控导致美苏新的对抗,因而急于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为此,美苏两国首脑1989年12月在马耳他举行了“非正式会晤”,讨论了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中互相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讨论了东欧问题并达成默契:维持欧洲边界现状,防止华约解体;避免出现东西欧联合排斥美苏的现象。布什担心苏联以武力干预东欧变局,使局势逆转,因此表示并不要求苏联完全放弃东欧,而是要求苏联别像1956年出兵匈牙利、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那样干预东欧政局。作为补偿,美国愿给苏联提供经济援助。苏联则表示:苏联不会用武力干预东欧事态,东欧国家“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包括选举制度”;允许东欧同西方加强交流与合作,但不得破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如苏联同联邦德国条约、联邦德国与东欧国家签订的许多协议;淡化华约与北约的军事性质,在条件成熟时解散这两个组织,但目前东欧各国仍需留在华约组织内;希望美国对东欧变化保持克制态度,不要施加诱惑,并希望美国做好西欧国家的工作,对东欧采取适当政策,不致导致现行欧洲各国边界的更改。
  总之,苏联力图与美国达成双方共同遵循的原则,使东欧事态发展控制在不危及苏联安全利益的范围之内。美国当时正面临着愈来愈强烈的“欧洲人的欧洲”意识,为了避免自己在东西欧接近过程中被排斥在外,对同苏联一起控制东欧演变和东西欧接近的进程表示了认同。双方在会晤后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美苏进入一个相互合作的新时期。
  由上可见,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具有确立冷战后美苏合作关系,尤其是对冷战后欧洲秩序重新调整的性质,它是一次不亚于正式会晤,甚至比正式会晤更有其特殊意义的首脑会晤。但又十分明显,马耳他会晤是在承认东西欧势力范围基础上由美苏支配欧洲事务的讨价还价,它仍然保留着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深刻烙印。1989年后,随着美苏关系的改善,又出现了合作局面。雅尔塔体系就是经过了大国间合作—冷战—合作的曲折过程。第一次合作导致了雅尔塔体系的设计与建立,第二次合作则开始了它在欧洲崩溃的历程。
  1990年10月德国统一和同年11月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巴黎特别首脑会议通过《新欧洲巴黎宪章》,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第二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它导致了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瓦解。
  德国由分区占领到分裂,是战后欧洲雅尔塔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德国的统一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统一以后,以西方世界的第三强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从而结束了美苏分治欧洲的历史,出现了美苏德在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英法德小三角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德国不但能同英法平起平坐,而且还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雄居中欧的地理条件和众多人口的因素,在谋求欧洲支配地位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诚如美国学者塞尔·沃森所说:“德国的重新统一将打破战后微妙的力量平衡……一个分治的德国曾是战后秩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由于德国的重新统一,北约组织和欧洲共同体这样的机构将不得不重新给自己下定义了。”   德国的统一,对于欧洲雅尔塔体系来讲,比东欧其他国家的急剧变化远为重要。德国的统一把东欧剧变的世界意义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给了雅尔塔体系以致命的一击。仅有波兰、匈牙利等国的转向,恐怕还不足以导致全局性的变动,只有德国的变化才在消除东西欧势力范围方面跨出了关键的一步,并使其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这是欧洲雅尔塔体系瓦解过程中的一项最核心的实质内容。
  当时国际舆论几乎一致认为,德国统一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战后建立在德国分裂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结束了四十多年来由美苏在欧洲实行分治的时代。确切地说,两德的统一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中的产物;同时,两德的统一又进一步加深加快了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
  德国的统一结束了以两德为前沿阵地的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垒格局,打破了欧洲旧的力量平衡和安全结构,迫使欧洲国家和美国为建立新的平衡和秩序而共同作出新的努力,以稳定动荡中的欧洲形势,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90年11月19日,欧洲32个国家及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云集巴黎,举行特别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确定后雅尔塔体系的欧洲政局走向,并为后雅尔塔格局的国家间关系确立基本准则,开辟新欧洲的未来。会议期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互不侵犯共同宣言》,宣布两个组织不再是敌手,而是新的伙伴。与会34国还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宣告“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欧洲正从过去的遗产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民主、和平和团结的新时期”。它还提出指导与会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民主、人权、自由、和平、独立自主原则,并声称全面恪守这些原则是建立新欧洲的基础。这次会议是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以来欧洲形势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第一次不以集团对立态势出现的国际会议,它表明欧洲正在结束四十余年来以东西方对垒为特征的历史。《新欧洲巴黎宪章》则为欧洲新秩序勾画了一个基本轮廓,一个新的欧洲已经呼之欲出了。
  总之,德国的统一,欧安会特别首脑会议的召开及《新欧洲巴黎宪章》的问世对当代欧洲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
  1991年上半年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下半年苏联的解体,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的最后一步,亦即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的完成。
  德国的统一标志着欧洲分裂的消除,象征着战后美苏分治欧洲的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瓦解。然而,从全球看,苏联作为衰落的超级大国,仍然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美苏两强还掌握着对欧洲问题和世界事务的处理权。在欧洲,华沙条约组织并未解散,苏联实力大减,但余威尚在,以致美国的有关研究人员还心有余悸地说:“苏联力量的衰落未必预兆着国际关系和平新纪元的来临,恰恰相反,作为苏联力量衰落的直接后果,冲突还将继续下去。”尼克松此前还在警告西方世界:“苏联较温和的形象并不意味着苏联有较温和的对外政策……除非西方回头和制定出首尾一贯的战略。不然,我们就会挥霍掉讨价还价的力量,并丧失掉苏联事态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性机会。”从上述言论可以得出,虽然美国在两极体系瓦解过程中得分不少,但还不能说苏联已完全失败。苏联仍然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活动于国际舞台,其作为一“极”的作用并未完全消失,雅尔塔体系的崩溃过程并未结束。
  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是两极体系在欧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北约对立面的华约,其成员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联合对抗北约的共同军事战略。东欧剧变特别是1990年东欧国家纷纷举行多党制的大选后,新上台的当权者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各自的国情,陆续调整了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作为华约基础的东欧国家共同的军事战略被各国所摒弃。随着两德统一,华约原重要成员国民主德国不复存在,华约联合部队失去了一支重要力量。在各国要求撤军的呼声下,苏联先后与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分别达成撤军协议,苏军的撤返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失去了重要支柱。1991年2月,华沙条约组织在布达佩斯开会,通过和签署了一项议定书,宣布从1991年3月31日起中止在华约范围内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解散华约所有的军事机构,同时停止一切军事行动。这一决定是欧洲雅尔塔体系崩溃过程中的又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经历了冷战考验、曾经“坚如磐石”的华约集团彻底崩溃了,它无疑又一次极大地削弱了苏联这一“极”的力量,使两极体系的力量对比失衡得几乎不成比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构成了战后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北约、华约是战后欧洲格局的两个支柱,华约的解散在彻底消除两极痕迹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随着两德统一、华约解散,欧洲的
  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够与西方集团相抗衡的就剩下前华约组织的“盟主”——苏联了。苏联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内乱不已,国势大衰。政治领域出现失控状态,经济由停滞滑向危机,民族矛盾和冲突恶性发展,民族分裂势力活跃,国内政治斗争也日趋白热化,终于导致了1991年“八一九事件”。事后,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倾向加强,联盟国家迅速走向解体。到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几十年来称雄世界,同美争霸的超级大国终于走到尽头了。
  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关系和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左右局势的时代彻底终结,标志着以美苏两极为根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彻底崩溃。换言之,苏联的解体为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进程画上了一个醒目的句号。
  历史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演进过程,其中的每一事件是整体进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能以任一部分代替整体进程。欧洲雅尔塔体系的崩溃从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和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开始,中经德国统一,欧安会巴黎特别首脑会议通过《新欧洲巴黎宪章》,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呈现出土崩瓦解之势,直至1991年下半年苏联解体,才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终结。这一整体进程有六大事件,历时两年。
  参考文献:
  陈乐民.东欧巨变与欧洲重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程林胜.世纪末大震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德国统一纵横.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程极明.大变动中的世界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就班集体建设中融入激励教育作一探讨。笔者认为,可从营造激励氛围;构建激励机制;提高激励艺术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班主任;激励教育;氛围;机制;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激励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坚持贯彻激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自律性,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
湖南省岳阳市初中毕业思想品德学业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降低了知识大面积记忆的难度,却更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无形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开卷考试的独有特点,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其获取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成为当前中学政治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加强教研组建设,开展并丰富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与探究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从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快乐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想象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
大学生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大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还要帮他们端正态度,培养良好习惯,在大学阶段获得真正的成长,这是一个要有很强责任感的工作。因此,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了解他们共有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等,从集体到个体,贴合实际地引导学生成长。  一、案例背景首都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3年6月29日召开了的共青团第六次代表大会、第九次学生代表大会。按照要求,运动
摘要:农村学校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乡土性课程资源,这应该成为农村品德教师们教学中的常规动作,成为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把握品德课程方向的前提下,联系农村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教材,把可利用的自然、人文、生活、物产等乡土性资源有效融入品德课堂,达到“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关键词:利用;乡土资源;品德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这样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
项目支持:新疆大学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C程序设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校级重点项目[项目编号:XJU-SRT-1318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三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XJU2013JGZ11,XJU2013JGZ20,XJU2013JGY41]。  作者简介:钱育蓉(1980—),女,山东武城人,博士后,新疆大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要想既快又准的解决,必须寻求简捷的方法.有时所遇见的数学问题看似很难,但只要我们“脑筋急转弯”,就能巧夺天工.所谓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策略,就是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选取一个或几个特殊值或利用特殊图形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获得解题途径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是归纳思想在解题中的具体体现.本文谈谈如何运用由特殊到一般来快速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通过条件特殊化,直接求得结论
摘要:德育是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特点对德育方式进行了探究,认为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教师的人格影响、恰当的沟通方式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收到了严而有度,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言传身教;目标激励;沟通方式;活动引领  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高师院校的教育中起着主航标的作用。它不仅是书记、辅
作者简介:欧阳清泉,男,中共党员,中学政治教师,湖南省江永县第三中学副校长。摘要:“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向生活回归,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
思想品德课,从字面理解,学科注重思想的指导,注重人格的塑造,注重品德的修养,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这是比传授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育人工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宿迁,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古楚大地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比较完备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