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美善关系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的美善关系思想是一个充满矛盾对立的,多層次、多侧面的复杂体系。其美善关系的主导观念上重善轻美,他认识到了美、善在一定层面上的矛盾对立性,但最终他追求美善和谐统一的理想。
  【关键词】:孔子;美;善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大量的对于美善关系的言论,尽管孔子并没有刻意的讨论美与善的关系,但在他的这些言论以及行为中,其美善关系却以直接、间接地方式表现出来。
  一、孔子之美善
  在人类的早期意识中,美与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后,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快感,逐渐同善区分开来了。但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美和善,是从孔子开始的。
  美作为一种能给人以既有精神性又是感性的愉快的对象,在孔子之前已为人们所认识。孔子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孔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高度重视审美所给于人的感性的愉快和享受。这突出地表现在孔子对音乐美的欣赏上。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1]这是孔子对乐器美的欣赏体会,同时也表明对远古以来蒙罩着神秘色彩的音乐作出了理知的分析和了解。孔子指出乐曲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各有不同的美。开始是众响忽发、给人以盛大感觉的前奏,接着是声音纯一和谐、节奏鲜明、声音清亮的展开部分,最后是声音相寻相续,不绝如缕的尾音部分。这样乐曲的演奏就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是纯粹是从审美上把握音乐的特征,并未涉及内容。孔子对于这种音乐美的欣赏有时达到入迷的地步。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这一方面说明乐与肉二者同是感性的愉快可以比较,另一方面说明由于乐这种感性愉快具有精神上的审美性质,使得纯粹满足口腹之感性愉快的肉,变成了无味的东西。类似这样的记载说明孔子在他的时代是认识美的独特性能和价值,有高度审美教养的人。
  美与善的区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分化和发展的结果。孔子不是排斥美,去取得善,而是主张既要“尽美”,又要“尽善”,使美与善完满地统一起来。孔子避免了由于看到美与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狭隘功利主义,也没有企图脱离现实的社会道德的制约去追求绝对的自由和美,这就是孔子在解决美善矛盾这个重大问题上的杰出之处。《论语》的记载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韶》乐和《武》乐作出了两种不同的评价,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美与善关系的看法。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它同善并不是一回事。从善的观点看并不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看来却可以是完满的,从而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和价值。那么,这种不同于善的美是什么呢?从前面孔子对于音乐美的欣赏来看,它指的就是事物所具有的那些能给人以审美的感性愉快和享受的形式特征,如声音的宏亮、盛大、和谐、节奏鲜明等等。孔子充分肯定了这种美,只要它在根本上不是同善相矛盾的,即使尚未“尽善”,也不会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讲,孔子又提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作为他所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在这个理想中,美也并不是单纯地服从于善,并不仅仅是善的附庸,并不是“尽善”即等于“尽美”,或只要“尽善”,美是否达到了理想的程度无关紧要。相反,美与善两者都要尽可能达到理想的程度。孔子所以这样提出,这是因为他从仁学的基本观点出发,重视人的感性现实存在,重视作为社会的人的感性享受和愉快的合理性、正当性的缘故。
  二、孔子关于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看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在中国历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和艺术的表现对象,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但在此之前,人们就已经积累了对于自然美的丰富感受。仅就《诗经》来看,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作为同人类生活发生了亲切联系的东西,已经进入艺术之中。《诗经》中对各种草木鸟兽的描写,虽然经常是作为形象的譬喻而出现,但其中以包含了人对这些自然物的美的感受的萌芽。
  孔子并没有专门谈自然美与人格美的问题,但他所说“智者”与“仁者”对山水的不同爱好却包含有对于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看法在内。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4]孔子的话本来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所具有的各有侧重的品质特征。他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只是为了以此来说明“智者”和“仁者”的不同特征。但在他这种说法里,同时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精神品质不同,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也就不同。而且进一步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形式结构的缘故。“智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点。“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
  “静”的特点,而“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沉着,同样具有“静”的特点。这些都说明,人与自然存在着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
  文学艺术中的美善关系问题,涉及到文艺与人,文艺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是任何时代、社会以至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孔子美善关系思想触及到文艺现象中美与善的诸多层面,其不论从正面还是负面的意义上均能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發。
  尽管孔子看到了美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孔子还是重善轻美的。但我认为,善的表达未必通过美,若果善真的要以美得方式来表现,那么这种方式就一定是艺术的,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美,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谈论的是文艺,那么就不能放弃美,但如果我们谈论的是“代圣人立言”的“道德文章”,那么对于美的要求就不必那么强烈。
  注释: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2]《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页。
  [4]《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发微[M].蒋弋为,李志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4]章渊.关于孔子美善关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思考[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1(2):18-22.
其他文献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是最为基本的五个环节,虽然说当前大学生在书面英语上表现不错,但是在口头英语上能力薄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就以学生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同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真正做到学为所用。  【关键词】:英语口语;大学生;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英语口语难题现状  根据笔者的学习经验,结合前人的观点,认为当前大学生
期刊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國的文学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人们的文学视野更加开阔,而且人们的文学素养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现阶段的文学视角,都在努力追寻更高的文学天空。但是从近代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学发展已经逐渐的走向了“情感时代”,文学的感性因素在不断地增强,理性因素在逐渐的流失,现代的人在思考文学的时候,没有相对准确的价值观,缺少了必要的理性分析,导致现
期刊
【摘要】:英语教育一直是国内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的学习之上。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其的冲突一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以高等院校的英语教育为例,近些年很多英语老师都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具备向外宣传本民族文化以及跨国交流的能力,这已经影响到了高校英语教育的课程质量。所以说正确剖析这一现象的原
期刊
【摘要】:在东汉末年是一个动乱的年代,道家、佛教的兴起,对儒学的地位产生了强烈冲击,儒家思想的地位已经不如西汉那样稳固。《古诗十九首》受道家影响颇深,道家关注生命,追求精神自由,这些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之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对于生命的关注和追求及时行乐表现的最为深刻,也最為频繁。儒与道两种思想交织于诗歌之中,也必然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关键词】:生命意识,及时行乐,儒道矛盾  (一)强烈的生命意识
期刊
【摘要】: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观“包含着人的价值渴望与价值追求,构成人的内在动机,是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识结果。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是可以塑造、培养与提升的,幸福观体现、展示并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他们的幸福观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未来,也对我国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相关学科,对大学生幸福观的
期刊
【摘要】:民国由满清过渡而来,它的官僚阶层当然要以清末的官僚为基础。而处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式,审时度势,于历史浮沉中或退或进,自有抉择,他们的抉择既可以反映时代更替的历史,也反映了各自之间不同的心理。  【关键词】:民国;清吏;态度;行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议和一直绵延至1912年,直到2月,清帝退位,后来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满清民国的鼎革才逐渐完成。民国由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五代孟知祥修筑成都羊马城的事件进行了考述,并通过考察五代羊马城的形制、方位等,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孟知祥筑城的用心。  【关键词】:成都;羊马城;方位;原因  之前,由于相关文献对成都羊马城的记载有差异,许多史料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是对成都羊马城笼统以“成都城”概括之。由于资料不足,以及成都羊马城城址尚无考古发现,所以前人所做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拟在
期刊
【摘要】:福州船政局是我国最早的近代造船工业,是洋务运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办者左宗棠等人,是当时中国精英阶层典型代表。通过分析福州船政局在创办思想上对西学东渐思潮的继承与发展,介绍船政局重要人物的思想,研究近代史上中国精英阶层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心态;西学东渐;福州船政局  一.船政局创办的社会心态背景  (一)救亡图存的迫切需要  晚清时的中国在日新月异的近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经成为主体性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克思资本的主体性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资本的内涵、资本的主体性特征、资本获得主体性的原因和资本主体的目的进行分析,并引申出资本主体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体性  一、资本的内涵及其主体性特征  (一)资本的内涵  在物质实体上,是过去劳动的凝结和物化,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物质财富。资本不
期刊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