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集中营”。然而在不少的课堂上,由于教师过分的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担心时间被耽误了,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总是把学生的提问、思考、解答,当作一种形式而已。课堂教学就成了表演,完成教案的一种过程,留给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探索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事实上这样的学习,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成了没有学生体验的学习,虽然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有一定效果,但是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中体验数学的生成与发展。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自体验。
体验是青少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里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桥梁。可以说没有悟性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而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是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亲自去体验获得的。由此,我们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体验学习。
一、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出示问题时,尽可能地把问题分解的多、细、碎,以为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教师的这种“好心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吗?
在“西师版”教材中有这样一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饲养小狗和小猫。饲养一只小狗一天需要一元,饲养一只小猫一天需要0.5元,给该小组每月180元的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小狗?多少只小猫?(每月以30天计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出示了下面三个问题:(1)饲养一只小狗,一天要一元钱,养一个月需要多少元?(2)饲养一只小猫一天需要0.5元,养一个月需要多少元?(3)一月180元的錢能养多少只小狗?多少只小猫?该教师考虑到学生解题时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能顺利地解答此题在出示题目时把原题分解3个一步计算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无需多加思考,就很容易得出能饲养3只小狗和6只小猫的答案来。虽然这个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对学生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但是由于教师课前考虑得太多,太“到位”了,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可能想出来的其它算法给泯灭了。比如:饲养2只小狗和8只小猫,或者1只小狗和10只小猫等等。
二、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现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教师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过程、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常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主动反思,要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反思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反思学生的见解或建议等等。我们只有先反思,才会有探索和提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只是给出权威性的判断,学生没有反思的过程,他们不知道错在哪儿,学生们易接受吗?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已经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提问题:如果给任意的三条线段,你一定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来吗?全班同学齐声回答:“能”,“真的一定能吗?”教师一个反问,学生好像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连忙说:“不能”教师补充说:“以后你们会学到的。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长度。如果两条边长度和小于第三边,就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一脸茫然但又无可奈何。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出现差错时,教师别急于抛出正确结论,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拿出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棒,如3厘米、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来,让学生从中选择任意三根来拼搭三角形,这样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起进一步探究、探索问题的热情。就会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有价值的多。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出现了差错,教师不要急于更正,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要让学生在经历动手实践,探究体验的情况下,他们才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模糊不清,容易淡忘。教师放慢进程,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反思中重构新知。
四、让学生亲自概括和整理知识
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知识,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阶段复习,自己做小结,把知识梳理成一个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启示:教材只有系统的知识,但是没有自己的努力,不下一番独立思考的功夫,并不能掌握知识体系。因此,要得法,更要下苦功夫。如果在每一个单元学习完之后,教师都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亲自小结,整理出知识体系,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整理知识体系,学生就能更好的把握住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分布情况,并清楚自己在那些方面的知识存在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此看来,在现行的课堂结构改革教学中,我们需要一种“等待教学”。等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鼓励。课堂上需要我们给学生一些等待。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等待;学生就会多一些与他人的交流讨论合作的机会和体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拓展……。学会等待应该是我们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意识。学会了等待,你的心才会变得宽广,才会装下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学会了等待;你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多一些等待吧!更好地托起明天的希望。
体验是青少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里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桥梁。可以说没有悟性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而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是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亲自去体验获得的。由此,我们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体验学习。
一、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出示问题时,尽可能地把问题分解的多、细、碎,以为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教师的这种“好心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吗?
在“西师版”教材中有这样一题: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饲养小狗和小猫。饲养一只小狗一天需要一元,饲养一只小猫一天需要0.5元,给该小组每月180元的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小狗?多少只小猫?(每月以30天计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直接出示了下面三个问题:(1)饲养一只小狗,一天要一元钱,养一个月需要多少元?(2)饲养一只小猫一天需要0.5元,养一个月需要多少元?(3)一月180元的錢能养多少只小狗?多少只小猫?该教师考虑到学生解题时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能顺利地解答此题在出示题目时把原题分解3个一步计算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无需多加思考,就很容易得出能饲养3只小狗和6只小猫的答案来。虽然这个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对学生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但是由于教师课前考虑得太多,太“到位”了,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可能想出来的其它算法给泯灭了。比如:饲养2只小狗和8只小猫,或者1只小狗和10只小猫等等。
二、多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实现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教师教学时不仅要重视自己“导”的设计,更重视学生“学”的体验,关注学生“学”的情感,态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备课时预设的、主观的、封闭的过程、变成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动的、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常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主动反思,要反思自己教学方法,反思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反思教学中的得失;反思学生的见解或建议等等。我们只有先反思,才会有探索和提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只是给出权威性的判断,学生没有反思的过程,他们不知道错在哪儿,学生们易接受吗?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已经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提问题:如果给任意的三条线段,你一定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来吗?全班同学齐声回答:“能”,“真的一定能吗?”教师一个反问,学生好像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连忙说:“不能”教师补充说:“以后你们会学到的。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大于第三边长度。如果两条边长度和小于第三边,就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一脸茫然但又无可奈何。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出现差错时,教师别急于抛出正确结论,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拿出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棒,如3厘米、4厘米、6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来,让学生从中选择任意三根来拼搭三角形,这样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动起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起进一步探究、探索问题的热情。就会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远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有价值的多。所以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出现了差错,教师不要急于更正,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要让学生在经历动手实践,探究体验的情况下,他们才知道自己学的知识模糊不清,容易淡忘。教师放慢进程,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反思中重构新知。
四、让学生亲自概括和整理知识
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系统知识,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阶段复习,自己做小结,把知识梳理成一个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启示:教材只有系统的知识,但是没有自己的努力,不下一番独立思考的功夫,并不能掌握知识体系。因此,要得法,更要下苦功夫。如果在每一个单元学习完之后,教师都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亲自小结,整理出知识体系,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整理知识体系,学生就能更好的把握住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分布情况,并清楚自己在那些方面的知识存在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此看来,在现行的课堂结构改革教学中,我们需要一种“等待教学”。等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鼓励。课堂上需要我们给学生一些等待。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等待;学生就会多一些与他人的交流讨论合作的机会和体验,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提升、拓展……。学会等待应该是我们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一种意识。学会了等待,你的心才会变得宽广,才会装下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学会了等待;你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多一些等待吧!更好地托起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