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千方百计把教材琢磨透,再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教材有什么,教师便教什么,忽略思考、验证和体验的领悟过程,学生被动学习,体验不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创建体验情境,激发学习情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深厚的情感投入。如何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与愿望呢?
一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所处的生活场景来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或难或易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时,可以设计情境:在草地上将一只羊拴在树下让学生来猜想,通个情境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羊可以走多少圈,走多远,吃草的面积等。
二是通过游戏情境的创建来进行数学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情境的建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趣的心理。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中“计算汽车中乘客数量多少”这一问题时,可以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把讲台当公共汽车,把全体学生分4组表演上车、下车,观察车上乘客的变化情况,在“有下有上”的过程中感悟增加、减少和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容易掌握。
二、动手操作体验,激发求知欲望
皮亚杰也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教与学都要以“做”為中心,前人的研究为我们今天教学方法的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教育家陶行知所谓的“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使学生不但会观察、比较、分析,还会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如在学习人民币知识的时候,我事先准备好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并且准备好了一些水果,告诉学生一个苹果0.8元,一个香蕉1元,给学生20元钱,让学生模拟超市购买5个苹果,3个香蕉,将剩余的零钱找回,分别找多组学生扮演顾客和超市售货员,购买过程结束后,将水果作为奖品奖励参与的学生,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也因为小奖品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又如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拿出两个长、宽不同但大小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估算谁的面积大。此时给学生提供3个长方形、尺子等教学用具,让他们每三人一小组,轮换承担三个角色:测量者、计算者和协助者,一起完成测量和计算,并完成包含长、宽和面积的表格填写。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知面积的含义,并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比较,自然地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长与宽的乘积。通过亲手操作,不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开展合作交流,搭建体验平台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体验互动交流的乐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请你做个小小设计师:学校有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空地,计划将这块地的一半面积种上花草,你认为怎样设计比较美观呢?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先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比较好的设计方案。然后把设计方案展示到黑板上,让学生说出设计的想法。然后将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欣赏。实践证明,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一个正方体能展开成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小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学生不仅发现了十一种不同展开图形,而且还找到了正方体的展开规律。如此完整的结论产生于学生间的合作探讨,这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四、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生活体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数学知识即是如此,它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实际,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它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数学。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等概念,如果先在课堂用语言来形容,用大脑去想象,学生只能了解皮毛,因此在授课之前,就先让学生跟家长去农贸市场调查鸡蛋、蔬菜、大米、猪、牛等的价格与质量。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安全的条件下,到一些可以进入的货物装卸场地,观察大量货物质量。借助调查信息,在课堂上交流、比较、模拟,从而以体验促感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含义。课内课外相结合,实验与交流互促,有利于学生对缄默知识的感知,有利于培养数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必要的,但是体验式教学发展程度不深,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过程,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层面,教师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水平不高,研究不系统,不能完全把握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
一、创建体验情境,激发学习情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深厚的情感投入。如何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与愿望呢?
一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所处的生活场景来建设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或难或易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如在进行“圆的面积”的教学时,可以设计情境:在草地上将一只羊拴在树下让学生来猜想,通个情境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羊可以走多少圈,走多远,吃草的面积等。
二是通过游戏情境的创建来进行数学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情境的建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趣的心理。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中“计算汽车中乘客数量多少”这一问题时,可以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把讲台当公共汽车,把全体学生分4组表演上车、下车,观察车上乘客的变化情况,在“有下有上”的过程中感悟增加、减少和加减法的实际意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容易掌握。
二、动手操作体验,激发求知欲望
皮亚杰也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教与学都要以“做”為中心,前人的研究为我们今天教学方法的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教育家陶行知所谓的“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使学生不但会观察、比较、分析,还会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如在学习人民币知识的时候,我事先准备好各种币值的人民币,并且准备好了一些水果,告诉学生一个苹果0.8元,一个香蕉1元,给学生20元钱,让学生模拟超市购买5个苹果,3个香蕉,将剩余的零钱找回,分别找多组学生扮演顾客和超市售货员,购买过程结束后,将水果作为奖品奖励参与的学生,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也因为小奖品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又如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拿出两个长、宽不同但大小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估算谁的面积大。此时给学生提供3个长方形、尺子等教学用具,让他们每三人一小组,轮换承担三个角色:测量者、计算者和协助者,一起完成测量和计算,并完成包含长、宽和面积的表格填写。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感知面积的含义,并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公式。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比较,自然地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长与宽的乘积。通过亲手操作,不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三、开展合作交流,搭建体验平台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体验互动交流的乐趣。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请你做个小小设计师:学校有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空地,计划将这块地的一半面积种上花草,你认为怎样设计比较美观呢?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先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比较好的设计方案。然后把设计方案展示到黑板上,让学生说出设计的想法。然后将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欣赏。实践证明,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有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2、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时,一个正方体能展开成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各自小组的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学生不仅发现了十一种不同展开图形,而且还找到了正方体的展开规律。如此完整的结论产生于学生间的合作探讨,这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四、开展课外活动,增强生活体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数学知识即是如此,它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实际,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它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数学。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等概念,如果先在课堂用语言来形容,用大脑去想象,学生只能了解皮毛,因此在授课之前,就先让学生跟家长去农贸市场调查鸡蛋、蔬菜、大米、猪、牛等的价格与质量。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安全的条件下,到一些可以进入的货物装卸场地,观察大量货物质量。借助调查信息,在课堂上交流、比较、模拟,从而以体验促感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含义。课内课外相结合,实验与交流互促,有利于学生对缄默知识的感知,有利于培养数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必要的,但是体验式教学发展程度不深,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过程,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层面,教师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水平不高,研究不系统,不能完全把握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