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新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联想
它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是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连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的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五彩池》时,笔者就抓住文中“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他们的观察、记忆,加上丰富的联想,再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扩想
它是指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不墨守成规,不拘于传统方法,没有固定范围的局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扩想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开拓或对课文故事的扩充等。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思考除了“砸缸救人”之外,还能采取哪些办法。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不乏好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多么浩瀚无边,只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便能充分舒展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三、反想
反想就是唱反调,它否定传统的逻辑推理,以别开生面的想象和创造为特征。如《草地夜行》一文里在描写老红军战士“舍己救人”时用了两句话,“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师抓住老红军战士先后说的两句话,采用“以反推正”进行提问。通过比较老红军战士前后说的两句话,使学生领悟到老红军在身陷泥潭、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小鬼”。这样,老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便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补想
它是以部分文理和常理为基础,用主观推测、猜想、构思的方式,来预计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之处,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在《月光曲》一课中,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盲姑娘非常激动,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看似平常,但内涵丰富。笔者抓住它设计了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起来,答案竟有六种之多:①贝多芬默认了;②贝多芬谦虚;③贝多芬怕被人知道;④贝多芬陷进了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⑥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可见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补想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挖掘出教材的丰富内涵。
又如在上完《捞铁牛》一课后,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他认为怀丙和尚需要用两船沙子捞一只铁牛,捞八只铁牛就需十六船沙子,那么多沙子倒入黄河可能阻塞航道。而这位学生的办法是只用两船沙子。先准备四只一样大的船,两只先装满沙子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扣住铁牛。让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两边,再让水手把沙子铲到空船上,而不是铲到河里。再通过空船,把铁牛拉上岸。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把这两船沙子再送回原处,这样既捞出了铁牛,又保护了河流。学生想到了前人所未想,说出了前人所未说,带着自己的观点去主动求知,无疑取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的“新”机无限,只要教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想象因素,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就一定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第三小学)
一、联想
它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是把分散的、彼此不连贯的思想连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的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教学《五彩池》时,笔者就抓住文中“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他们的观察、记忆,加上丰富的联想,再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扩想
它是指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不墨守成规,不拘于传统方法,没有固定范围的局限,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扩想表现为对教材内容的开拓或对课文故事的扩充等。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思考除了“砸缸救人”之外,还能采取哪些办法。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不乏好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多么浩瀚无边,只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便能充分舒展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三、反想
反想就是唱反调,它否定传统的逻辑推理,以别开生面的想象和创造为特征。如《草地夜行》一文里在描写老红军战士“舍己救人”时用了两句话,“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教师抓住老红军战士先后说的两句话,采用“以反推正”进行提问。通过比较老红军战士前后说的两句话,使学生领悟到老红军在身陷泥潭、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小鬼”。这样,老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便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四、补想
它是以部分文理和常理为基础,用主观推测、猜想、构思的方式,来预计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之处,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在《月光曲》一课中,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盲姑娘非常激动,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看似平常,但内涵丰富。笔者抓住它设计了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学生顿时兴趣高涨,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起来,答案竟有六种之多:①贝多芬默认了;②贝多芬谦虚;③贝多芬怕被人知道;④贝多芬陷进了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⑥贝多芬认为遇上了知音,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可见在教学时,让学生展开补想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挖掘出教材的丰富内涵。
又如在上完《捞铁牛》一课后,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我还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他认为怀丙和尚需要用两船沙子捞一只铁牛,捞八只铁牛就需十六船沙子,那么多沙子倒入黄河可能阻塞航道。而这位学生的办法是只用两船沙子。先准备四只一样大的船,两只先装满沙子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扣住铁牛。让另两只空船分别靠在两边,再让水手把沙子铲到空船上,而不是铲到河里。再通过空船,把铁牛拉上岸。这样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把这两船沙子再送回原处,这样既捞出了铁牛,又保护了河流。学生想到了前人所未想,说出了前人所未说,带着自己的观点去主动求知,无疑取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的“新”机无限,只要教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想象因素,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就一定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