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内的沉默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童的短篇小说《茨菰》的矛盾集中在人情关系的冷与暖上,其中交织着世故又单纯、热切又冷漠的色彩。在彩袖的命运中有许多人的帮助,但这些人从始至终都只是看客。作者对“救赎”的不信任感也由此体现,其不但否定了他人的救赎,也认定自我救赎的艰难。本文将从多人场景描写与叙述视角两个层面分析《茨菰》中的“看客”形象。
  【关键词】茨菰;苏童;看客形象;文化融合;救赎
  苏童对人性的探索之路是复杂的,他所创作的世界是“善与恶构成的人性世界,虚与实构成的想象世界,残酷与温暖构成的美学世界”。而他自己也曾说过:“我们仍在人性的黑洞中探索。”在他近乎零度的笔调下,关切与冷漠之间的两元转变也显得十分尖锐。
  《茨菰》讲述的是乡村姑娘彩袖因为逃避“换亲”而经历的出走城市、辗转各家、被拐失踪、回到顾庄、妥协结婚、怀孕自杀的故事。其中的矛盾,不仅局限于城市与乡村,而更多集中在人际关系之上。小说中的人物面相上展现出共同特质——“热切”的看客形象,从带着她离开又将她推回绝境的巩爱华再倒关怀时毫无遮拦撕开彩袖伤疤的姐姐。他们的关心如妇联人员有时居高临下,恰如祥林嫂的看客们热切地听完了故事后,拎起凳子退场一般,后者则出于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有时又真诚却置身事外如巩爱华,他们关注的不是彩袖的处境,而是“主义”。热切的背后是对他人命运的沉默,因此,一场帮助变成了闹剧。
  不仅如此,这种冷漠不仅局限于他人,而且还有一种自视的冷漠。彩袖的最后一个看客正是她自己。一开始的“无知”的彩袖,愿意为牺牲自己。但这种全然没有划出“我的权益”的心态,也正是她赤子之心的体现。但到后来,哪怕怀孕也要喝毒药赴死的彩袖绝不是最初会寻个道理的她了,而是对自己的归途和去处也默不吭声的人。彩袖的悲剧,也最终止于她对自己生命的沉默。
  在他人和自我间,彩袖的悲剧在两重注视下产生了,她的死是富有深刻含义的。“当着好多人的面”,在别人理所当然以为“喝水”的语境下,彩袖喝下了半桶农药。
  苏童没有一味地去展现世情中冷的一面,而是冷热交杂,在亲疏远近、热情冷漠的反复转变中,体现出人与人关系的脆弱。
  1、多人场景的描写
  热闹的开端来源于长寿来要人,这就给小说添上了冷漠的底色。哥哥只考虑传承血脉,而从不考虑妹妹的未来,甚至将彩袖的抗拒视作不孝不义的行为,亲人之间的隔膜由此产生。而热闹不仅局限于亲人之间,从最开始姑妈等人要把彩袖送走是一家人的热闹,到彩袖哥哥长寿到“我”家来要人和父亲的帮手等起了冲突表现出波及了邻里亲朋的热闹,最后到彩袖在妇联门口迷路时路人们纷纷围上来时众人的热闹,作者开始描写群像其中还夹杂着一对互相谩骂的闹离婚的男女。后来,便是她在铁狮子桥上时,茶摊的主人等完全不相干的人也被席卷进了热闹里。
  可越热闹,也越残酷。第一处热闹后,彩袖被送离了安定之所,像被扔麻袋一样扔给了别人。第二处的残酷,没有人真的在意彩袖的兄妹矛盾,她也不被巩爱华家接受又要转送去别处了。残酷也同样体现在长寿的身上,长寿也跟那只解放鞋一样被扔得远远的。第三处的残酷击垮了彩袖,陌生人表面的好心将她最终深深推向了泥淖。
  2、叙述视角:孩子
  同时,《茨菰》采取了特殊的视角,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渲染之中,作者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而这个“我”不是姑妈,姑妈的角色要在旁人清醒的眼光下更能看出虚伪;不是巩爱华,她只是小说中的影子与象征;“我”是一个凡事都要听人转述,但却看到了彩袖最真实一面的小孩。
  孩子是善良的,但孩子的善良也带着让人不设防的刺。“我”因为糖对彩袖恶毒的诅咒,来源于“我”并不能理解嫁给一个没有舌头的患羊角风的老男人是多么大的悲剧。“我”对于彩袖的斤斤计较,在于“我”不能够宽容一个少女卑微的欲望。“我”的不理解,源于年龄上的鸿沟,源于不能。而“我”之外的众人的不理解,源于不肯。
  苏童想要把“人的面貌从时代和社会的标签下剥离出来”,孩子真实的视角,正是最好的选择。
  喧嚣是表面的,每个城里人都在对彩袖的经历大谈特谈,发着议论,而沉默是其内核,每个城里人将彩袖如同扔麻袋一般扔来扔去。这种脆弱背后隐藏的正是作者对所谓“救赎”的巨大而牢固的不信任感。伪善,从不是善。倘若要“救赎”成功,要反抗成功,首先必要跨越这种鸿沟,将“理解”不再拘于“主义”、“道理”,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着想。不然,永远都只是热议着彩袖的悲剧,大谈特谈她的哥哥多么没良心,村人多么迂腐,风俗多么落后,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去体验他们的悲哀。那个妇联女工作人员恰恰是我们的缩影,安心地听着,安心地沉默着。
  我们都要抛去这种喧嚣,看看内里的沉默的可怕,如同漩涡。否则,当别人看客的时候,不小心可能就做了自己悲剧的看客。
  参考文献:
  [1]苏童.《茨菰》[M].第1版.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蘇童.《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A].凤凰网文化频道.《有可奉告》.第1版.[C]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1-23
  [3]周新民,苏童.《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2:25-35
  [4]高小弘.《描摹“世界两侧”的表情——读苏童的小说》[J].《当代文坛》.2012.3:75-77
其他文献
【摘要】经济全球化以不可逆转之势浩荡而来,西方文化紧随其后席卷世界各个角落,每到之处所向披靡均占据上风,本土文化迅速式微,尤其是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强烈提倡保护文化遗产,一方面我们又对西方为核心的经济文化翘首以盼,这种顾左言它的矛盾心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此背景之下,文章就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具体策略展开了研究,内容供大家参考和
期刊
【摘要】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中,“经营位置”一直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画面的布置如同人的五官面容,需合理分布才能产生美感,画面的气韵才能生动起来。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被称为绘画的总法则,“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結了画家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经营位置;六法论;气韵;生动  1、前沿  在谈论绘画时,人们多好以谈论如何使笔用墨为话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谢
期刊
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哈里斯说过:“建筑是如何体现其本质的呢?它必须把那些人们容易想当然或忽略的自然成分彰显出来,这样才能体现其本质。”在中国,最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建筑莫过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建国以来,经历了三次大的整修扩建,占地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现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广场周围组成了包括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在内的公共建筑
期刊
【摘要】我国虚拟产业的迅速发展,让虚拟财产的保护备受关注。为此更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财产民法保护体系,推动我国构建更完善的网络法治环境。  【关键词】虚拟财产;民法保护  虚拟财产是网民重要的财产,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导致虚拟财产纠纷不断增多,虚拟财产纠纷的种类也繁多复杂,影响到我国网络市场的稳定。本文将依据众多学者对虚拟财产研究的思想,从民法角度分析我国在保护虚拟财产的不足之处,提出对虚拟财产保护的建
期刊
【摘要】当前,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尤其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信息传播迅速、快捷,发布、阅读随时随地,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这些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适时应用新媒体技术开辟宣传“新阵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已成为国企宣传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宣传;探索  一、新媒体应用在国企宣传中的重要
期刊
【摘要】本文是笔者对毕业创作《金色年华》的解析。笔者从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感悟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关于创作过程,笔者从光线的选择、构图、边线的处理、色彩的处理、作画步骤、创新点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析。在创作过程中,笔者融入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思想与西方的油画艺术相融合,并借鉴了西方多位艺术大师绘画的精髓,将前人伟大的艺术成果加以改造和运用。 
期刊
【摘要】城市文明的发展基于国家的经济文化成就,以唐代为例,经济发达且思想意识形态开化,重视文化建设,国家制定开化文明的宗教政策,促使各宗教思想得以在城市之中传承发展融合,促进居民的文明建设同时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习惯。宗教文明作为思想文化,在服装配饰,吃穿用度,建筑形式,图形装饰,城市建设,规划布局等方面中影响居民,也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本文将以敦煌为例,分析宗教的传入对长安和敦煌的城
期刊
【摘要】中国的工笔画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体现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物质形态,还表现了中国的文化精髓。本文就中国工笔画的意境这一主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工笔画;意境;研究  一、中国工笔画意象造型的表现形式  1.线条韵律的装饰美  中国画中的线,是作者的造型能力、笔墨功力、涵养、理解与感觉的结合,是对主观物象的意象造型,而不是反映式的描绘、不可能像体面造型那样细腻地再现物象的拘泥变化。因此
期刊
【摘要】罗甸布依族土布以恬淡、素雅流传于世,更以良好的透气性、保温性等性能深受广大布依族同胞的喜爱。本文以罗甸布依族土布作为研究对象,在通过田野调查和翻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旨在深入、系统的研究其制作工艺、内涵和色彩特征,并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布艺作品,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罗甸;布依族土布;纹样;再设计  一、选题背景  贵州土布的生产,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
期刊
【摘要】建筑环境由不同的色彩组成,人们的视觉冲击力是不一样的。对于建筑外装饰来说,色彩颜色的调和起重要作用,它是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重要元素,能对人的心理及建筑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色彩颜色的差异会从心理和情感上给人们不同的感触,也能影响周围人的情绪。现代建筑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色彩颜色的运用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色彩在建筑外观装饰设计中越来越具個性化和创新性。  【关键词】色彩;建筑外观;装饰设计;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