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至“经”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13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惯上我们一般将“经典”并称,但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典”早于“经”,在春秋早期,“典”的含义涵盖了经典的含义。直到春秋中后期,“典”中一部分即西周时期的经典文献才被尊称为经;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也被尊称为“经”——这二者都成为先秦时期经典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典;经;六艺;诸子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97-02
  所谓经典,辞海释义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我国现存的经典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先秦。那么,先秦经典的初始含义是什么?经典一词是如何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本文将从文献学的角度分别探讨“典”、“经”的形成及其原始风貌。
  一、典之形成
  所谓“典”,甲骨文作 或 ,金文作 ,《说文解字》注曰:“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许慎认为典是“五帝之书”,强调其历史之古,“從冊在丌上,尊阁之也”,则意在表明典具有尊贵的地位。目前我们所能追溯的最古老的“典”是商代之典。于省吾先生《释工典》一文云:“契文之工典,工应读为贡,典即古典字,典亦册也,书祝告知辞于典册,祭而献于神,故云贡典也。”是“典”在商代主要用来祭祀先祖或神灵。
  周人之典,承殷典而来,但其内容却有了很大的扩充。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为祭典。这是承殷典而来。周人虽不像殷人那样迷信鬼神,但祭祀也是一件是严肃而神圣的事情。《左传》称:“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周之祭祀有自己的规则,《国语·鲁语上》展禽谏臧文仲中曾言,除社稷山川等自然神能够接受祭祀外,个人被祭祀必须是对国家有大功,即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祭典不仅对受祭祀的对象有严格要求,而且对祭祀时所用之物,也有约束规定。《国语·楚语上》记载楚臣屈到喜欢吃菱角,死后想以菱角为祭。但祭典中没有以菱角为祭的先例,所以,屈到死后,他的儿子屈建以“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为理由,拒绝了父亲生前的请求。周代本以“尊尊亲亲”治国,但屈建的做法不但没受到质疑,反而得到了君子“违而道”的称赞。可见祭典对时人的约束力及其权威性。
  除祭典外,周代又有法典。一般来说,只要国家概念一诞生,法规制度就会随之而起。而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权威性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国家机器将无法运转。故而,法律、法规成为典则,是必然的。《周礼》记载:“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又有《小宰》:“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此处之“典”,当为法典。又有《国语·周语下》载:“灵王二十二年,太子晋谏曰:‘自后稷以来宁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所谓“厉始革典”之“典”,韦昭注为“法典”。将周之倾败归为周厉王公然违背国之法典,可见法典对一国之重要性。
  与法典含义类似的,是所谓“典刑。”《诗经·大雅·荡》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国语·晋语八》载叔向语,即所谓“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之耉老,而后行之”。可见典刑是一国之刑法,治国之基要。《国语·楚语》又有邮无正谏赵简子无杀尹铎语:“今吾子嗣位,有文之典刑,有景之教训,重之以师保,加之以父兄,子皆疏之,以及此难。”是典刑亦是先王治理国家之典。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诸侯之间盟会之辞也上升到了典的地位,在特定的时期内具备了与法同等的约束力。《国语·晋语二》记载:齐桓公约束诸侯“怀之以典言”,韦昭注曰:“典,法也。法言,指阳谷之会以四教令诸侯之属。”亦即齐桓公以阳谷会盟所拟定之规则“无障谷,无贮粟,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之典言(见《公羊传·桓公三年》)约束诸侯。诸国盟会之约虽非周之旧典,但一样具有一定的束缚力。春秋以降,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春秋霸主的出现实际上取代了天子之位号令诸侯,由霸主们主持签订的盟约也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具备较强的约束力,这部分盟约上升到“典”,是可以理解的。
  典又有训典之意。除了法律法规被认为是无可置疑的外,先王先公之训诰也被认为是典,称之为训典。如《国语·楚语》记载:“……及为成师,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又有《国语·楚语》载左史倚相因“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故而称之为楚国之“宝”,可见训典正是先王之遗训典则。训本是尚书八体之一,主要是君主对臣下或长辈对晚辈的训词。《国语·郑语》记载有专门的训书,到了春秋中后期,这类古老的训,也称为典,即所谓训典,训典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借鉴。
  以上所列周之“典”,均是治理国家之准则。关于这一类的典,周礼天官有“六典”之说,在六典之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礼典”。所谓“礼典”,即将西周礼乐制度上升为典。《国语·周语》云:“若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此处之典,韦昭注曰:“礼也。”又有春秋中期,晋侯派大臣随会聘于周,周定王为随会论不用全烝之故,“武子遂不敢对而退,归乃讲聚三代之典礼,于是乎修执秩以为晋法。晋国据此设置典礼之官。”徐元诰先生注曰:“谓晋于是始备三代典礼之官也。”礼乐本是周天子才能拥有的特权,但春秋之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晋国在春秋中期也置“典礼”之官。所谓典礼即使周官的“礼典”。将礼仪制度上升为典,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在后世,这种制度性的、宗教性的典仪、规则,一部分作为礼经被儒家搜集整理并继承下来,另外的则因时代进步、宗教势力的衰落而湮灭无踪。
  到了春秋中后期,“礼典”的范畴突破了礼乐制度层面的内容,而将代表礼乐文明之典籍《诗》《书》视为礼典的一部分。将先王的文化典籍尊之为典,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统。《尚书·多士》篇中有“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的记载,《尚书正义》注曰:“言汝所亲知,殷先世有册书典籍。”可见此处之典,不仅仅是祭神所用,而又有典籍之意。《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评价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曰:“均古书也。”《尚书》中有《尧典》《舜典》,《逸周书》有《程典》《宝典》《本典》,都是记录先王尧、舜、周文王治理国家之典籍要言。可见早在上古时期,书籍文献就已经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被赋予了“典”之地位。而到了春秋后期,《诗》《书》也被认为是“典”。台湾学者曾勤良先生说:“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由季札观风雅颂及歌舞所作之评述,可略知孔子论《诗》之前《诗经》形式,已由吟咏性情转化而为礼乐教化之经典。”认为在孔子之前,《诗》已经具备了其经典地位,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实际上,将《诗》《书》视之为典,并将之作为自己言行之论据,早在西周后期就已见端倪。如《国语·周语上》载王子晋劝谏周灵王时说:“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王子晋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参考《诗》《书》及民之宪言,这无疑是将《诗》《书》上升到了“典”的地位。之后又有《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赵衰语:“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国语·楚语》记载楚庄王时,申叔时论教育太子之道,已明确将《诗》、礼、乐作为必修的科目。可见大约在春秋中叶时,《诗》、《书》、礼、乐已具备了相当的权威性,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准则之“典”。儒家诞生之后,经孔子及其后学的阐释,在《诗》、《书》、礼、乐之外,又有《易》和《春秋》被列入“典”之行列,并称为“六艺”。   二、经之形成
  六艺在战国时期又被尊称为“六经”。《庄子·天运篇》云:“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老子曰:“……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老子认为六经是“先王之陈迹”,其实正是强调六经乃是先王旧典;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此处之经,亦是专指儒家五经而言(乐经在汉代已佚)。清末学者章学诚也说:“六经非孔氏旧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见,“经”自周“典”无疑。孔颖达《尚书正义》云:“然经之与典,俱训为常,名典不名经者,以经是总名,包殷、周以上……典者,经中之别,特指尧舜之德,于常行之内道为最优,故名典不名经也。”孔颖达认为“经”是殷周典籍的总名,“典”是经中之别,特指尧舜之德。尧舜时期尚无文字,孔说当然不足为凭,但孔说强调尧舜之德的同时,其实也强调了尧舜之古,突出了典之原初性和经之后起的本质。
  不过,经虽晚出,但在后世有代典而行之势。所谓“经”,《说文解字》云:“織也。从糸巠聲。”段玉裁注为:“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章太炎先生说,“案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因为古代的竹简都要以丝线编连在一起,所以又引申为书籍。《国语·周语上》载春秋早期,单穆公谏周景王无铸大钱,云“国无经,何以出令?”韦昭注曰:“国君以善政为经。”是在此时“经”尚未有经典之意。大约到了春秋中后期,“经”才开始作为贵重的书籍和“典”并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派为了自重其说,将其著作称之为“经”,如《墨子》有《经说上(下)》篇。《老子》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医家有《皇帝内经》,兵书亦有称经者,如《国语·吴语》有“挟经秉枹”之语,韦昭注曰:“挟经,兵书也。”是战国诸子经典著作均可称之为经。至此,“经”、“典”合流,经取代典,成为一个专门术语。
  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作为“不刊之鸿论”,成为儒家经典的尊称,战国诸子之作,不能再称“经”。西汉末,出现了“经典”一词的合用,《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此后,“经”专指儒家五经,而经典则可指一切“经时间淘洗可以常驻人心的东西;失而复得可以传之永久的东西”(参见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从典至经再到经典一词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中国早期学术史的变迁。
  ——————————
  参考文献:
  〔1〕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曾勤良.左传引诗赋诗之诗教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二年一月版.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的作品,起初是一首中阮协奏曲,因为演奏效果极好,于是改为古筝协奏曲。该协奏曲以《满江红》为主题进行编排,曲中融入了西方作曲的技法及理念,较好地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本文首先阐述古筝曲《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然后重点探讨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临安遗恨》;中西文化融合;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伊本因为对继母爱碧觊觎父亲的田庄而对其心存戒备,物欲阻碍了伊本对爱碧的情欲。最终情欲战胜物欲,伊本与爱碧发生了关系,并生下了孩子。因为伊本怀疑爱碧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占据田庄的物欲,要离开爱碧。爱碧为了证明自己情欲的纯洁性杀了孩子,情欲败给了对物欲的怀疑。物欲与情欲的交织让人物走向了毁灭。  关键词:物欲;情欲;伦理;毁灭性  中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中学生的同题英语作文“money”为例,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主题关键词的分析,考察隐藏于文本中的“金钱观”。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学生、香港学生及台湾学生在对待钱的态度上存在着共性,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共同性,但在花钱的观念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语料库;money;金钱观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独立学院是应对自高校扩招以来,经费紧缺,师资缺乏,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等难题而出现的。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刚性需求与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创新之路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目标和新特点,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上的艰难日出。但其发展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运用新的办法进行解决。  关键词:独立学院;民办高等教育;创新  中
期刊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我党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和合理构想,也是我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毫无疑问,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在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作何种定位?因此,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实质性的意
期刊
摘 要:笔者通过对福建客家土楼的实地游历,探究动画样片《大鱼·海棠》动画场景“神之围楼”的“神幻化”创建过程与思维构建方式,并寄希望于从古老的土楼自身所特有的神幻感出发,寻求中国地域文化建筑与现代动画形式的真正契合点。  关键词:福建客家土楼;神幻化;动画场景构建;《大鱼·海棠》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37-02  福建客家土楼是世
期刊
摘 要:加快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对于我区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从分析我区当前的民族艺术教育现状入手,着重论述了加快民族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民族;艺术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56-02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
期刊
摘 要:网络实名制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障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然而如何在网络实名制下,做好个人隐私权行之有效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网络隐私权入手,在对网络实名制的含义及实施的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实名制下隐私权的保护模式提出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隐私权;网络隐私权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
期刊
摘 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保证所有公众拥有最基本的健康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作出的施政导向。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卫生服务严重滞后现象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分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医疗服务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通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来维护农民健康、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阶层固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威胁,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近期被公众频繁质疑的干部“破格提拔”中也逐渐呈现出阶层固化的倾向。笔者针对现阶段“破格提拔”中的阶层固化现象,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破格提拔”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破格提拔;阶层固化;社会资本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