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历程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管理》从1987 年创刊到今天已走过了20 年的历程。经过20 年的风风雨雨,《中小学管理》从一个不知名的丑小鸭,变成了一个在全国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品牌期刊。它连续7 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期刊,连续4 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和北方优秀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回顾《中小学管理》的发展历史,认真总结办刊经验,对于进一步办好期刊,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准确定位,凸显特色
  
  市场细分、小众化是期刊发展的方向,这就要求期刊定位要精细、准确,读者群要专一。《中小学管理》从创刊起就把目标读者群锁定在以中小学校长、主任为主的中小学管理者范围,不贪大、不求全,数年坚持,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与读者定位相应的是期刊的内容定位,它是期刊定位的核心。我们从创刊起就把期刊的内容定位在“管理”上,定位在“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上。
  在实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上我们也曾走过一些弯路。由于各种评刊活动都要看文章的转载率,而大部分被转载的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章,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们为了提高转载率,刊登的学术性文章多了些,引起了部分读者的不满。后来,在编委会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调整了内容定位。每一期杂志除了主要刊登来自基层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文章外,也还要组织几篇理论性强的文章,但这些文章不是纯学理性的文章,而是针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它们对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鲜明的特色是期刊安身立命之本。实践证明,越有特色的期刊,知名度越高,市场占有率越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越佳。多年来,《中小学管理》坚持自己的定位不动摇,同时又不断创新、不断调整、塑造个性,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二、加强策划,确保质量
  
  质量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期刊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和武器。所以,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我们都始终抓住提高期刊质量这个中心工作不放松。
  提高期刊质量的首要问题是抓好选题策划。选题策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编辑的策划意图和策划思路不断与市场接轨、不断接近目标读者群的实际需求的过程。
  我们坚持“以导向为前提,以读者需要为依据,以内容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的选题策划原则, 坚持按“顶天立地”的要求去做,即选题策划既要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跟风,不炒作,不猎奇,不媚俗,保持高品位、高格调;同时又要重心向下,面向基层,面向学校,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小学校长身上,时时关注他们,看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我们最高的追求。策划时在寻找“卖点”上下工夫,捕捉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针对问题审时度势,向读者提供他们最需要、最有用、最前沿、最新鲜的理论和经验。
  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选题策划的意识,加大选题策划的力度。每年都在做大量的先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下一年度的重点选题计划,拿到编委会上请专家审查、把关,拿到校长当中征求意见。从2004 年起,我刊以“本期视点”为载体,尝试使用主题化运作方式(这在当时的教育类期刊中还很少见),以提高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本期视点”特别关注在理论或实践领域具有前瞻性的问题,特别注意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它要求我们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快、我深”。这对我们的策划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编辑部每个月都要召开选题策划会,我们要求编辑在策划中一方面注意那些显性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关注那些潜在的、仅表现为一种“苗头”的、却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践意义的问题,将其显性化,提升其价值,为政策调整或实际操作提供参考性意见和思考问题的多种角度;同时,注意将主题化运作与办好常规栏目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计划与变化的关系,为读者提供多种选择。近几年我们策划的“本期视点”的许多选题都受到读者的好评。实践证明,以高质量策划为基础的主题化运作方式对期刊发展具有整体上的拉动作用,如提升学术品位、强化引领作用、促进编辑的专业化发展等。
  除了提高选题策划的水平外,我们还特别注意提高本刊的编校质量,注意在文章结构、语法逻辑、语言修饰、标题制作、标点符号使用等方面做过细的工作。为了使编辑工作更加规范,我们自编了《编辑手册》,建立了本刊的“错词库”;除了坚持三审三校制度外,还采取很多措施减少编校错误,如开展读者有奖挑错活动、聘请专业校对把关、使用黑马软件复校等,使期刊的差错率始终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
  
  三、改革体制,增强活力
  
  期刊走向市场后, 办刊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刊,既要紧紧把握新闻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又要充分认识新闻出版的经济属性,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推进改革。
  杂志社从1998 年起就开始尝试进行办刊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当时,我们主动向主办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提出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改革。当时主管杂志社工作的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倪传荣同志说:“杂志社是北京教育学院的一个小特区,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到2001 年,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改革方案,其基本内容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项改革标志着杂志社已迈向了市场。在推进办刊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又进行了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在用人上实行按岗聘人,岗变薪变;在分配上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人员的积极性,杂志社的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局面,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刊文章的转载率始终名列同类期刊的前茅,刊物在各种评优活动中不断获奖;杂志社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增长,国有资产大幅增值,职工收入也有较大的提高。
  
  四、建设文化,打造团队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外部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读者的忠诚度,赢得稳定的读者群,在内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全体员工认同的一种不可动摇的天条或信念,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即“永远做最好的”。
  要把《中小学管理》办成“最好的”杂志,首先就要求全体员工做“最好的”自己。多年来,杂志社的 每一位成员在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全部智慧投入到我们共同的事业中,办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也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要办“最好的”杂志,还必须打造“最好的”团队。自创刊之日起,我们就把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既会办刊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大事来抓。
  首先, 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把杂志社建成一个学习型的集体。我们鼓励每个员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有较高水平的出版方面的专门人才。社里支持编辑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团体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鼓励大家参加新闻出版部门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当然,更为常规、也更为重要的是社本学习与培训。我们“走出去”,向京内外十余家优秀的期刊社学习管理、编辑、广告、发行等方面的经验;除了编辑个人定期到基层学校采访、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外,我们还多次组织集体采访活动,深入到一个地区和若干所学校,了解基层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读者的需求。同时我们还“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介绍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请他们对我们的办刊情况进行“诊断”。此外,我们还在社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习制度。每次学习都定主题、定主讲人,然后大家展开讨论。
  其次,杂志社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比如: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编辑的工资、奖金与编辑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直接挂钩。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了转载奖、评刊奖等,奖励工作质量高的编辑;编辑若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则按规定受罚。对发行、广告等经营工作我们也采取了定任务、定指标的办法,超额有奖,完不成任务要扣发奖金。
  最后,社内形成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注意把管理与人的尊严、幸福、需要、发展和价值联系起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高雅的文化氛围。在杂志社,有事大家商量,有工作大家抢着做,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工作的时候,大家玩命干;闲暇时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郊游。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氛围中,大家“工作并快乐着”。
  近年来, 我们还特别注重发挥制度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我社现在有一本厚厚的《规章制度汇编》,它是在多年的实践中集中全社人的智慧逐步完善起来的。这些年来,全社人员都自觉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并推动杂志社从制度建设走向制度文明。从“人盯人”到制度管人,再到文化引领,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提升和超越的过程。
  20 年来,从争创优秀期刊,到办精品期刊,再到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杂志社适应教育改革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办刊目标。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怀揣着一个梦,那就是,让所有的读者朋友都从心底里说:选择了《中小学管理》就是选择了管理智慧!
  (编辑沙培宁)
其他文献
校史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学校管理者要善用校史,对学生进行教育。  ⑴利用校史资源,让学生受到“六会”教育。校史浓缩了学校各方面工作成就的精华,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重要而生动的史料(如学校重大改革决策的实施情况,有杰出贡献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典型事迹,历届学生在校时为学校赢得的荣誉,学生走向社会后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等),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帮助学生找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新形势下的学校科技教育需要哪些环境支持,应该如何利用与开发各种资源?2003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科学与技术教育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研究”的实验学校之一,我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为平台,使学校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更加科学、规范。    一、科技教育的环境建设    1、
一所东北地区的乡镇初中,却吸引了来自全国14 个省市包括许多城市孩子在内的学生来校就读,这所学校魅力何在?当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向我们热诚地推荐这所学校时,有四个字打动了我们:“细节管理”。  新兴中学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新兴镇,是一所国有农场的场办初中,1978 年建校。1989 年,张百清就任校长时,这所学校建筑面积还不到0.5 万平方米,办公室是1979 年建的普通瓦房,
湟中县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一个人口大县。教育的现状是:学校布点多,规模大小不一。在400多所学校中,有7所完全中学,46所初级中学,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60所完小、初小和教学点。6名教师、1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不足120所。这样的学校规模,无疑限制了全县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使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2001年,教育部确定湟中县为国家第一批课改实验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师的“生态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笔者发现,在教师培养工作中,存在着有违教师“生态发展”的现象,例如无休止地提升培养目标,开齐菜单,上足发条,企盼教师发展一蹴而就。事实上,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只凭校长的一相情愿,应该遵循教师发展的生态规律,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好“度”。    合理施压,  把握教师培养的“量度”    镜头1:学校阅览室整齐有序地摆放着30多种教育杂志,但是很少有人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48 年,是一所全日制实验性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438 名教职工,156 个教学班,8200 多名学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在近60 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品位,凸显办学特色。在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实践中,我们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改革发展之路。 
年轻的同伴:  当我提笔称呼“年轻”的你时,我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青春的岁月已经飘然而逝。“年轻时什么都不懂,当懂得的时候青春却已逝去了”的感慨油然涌上心头。当我一次又一次试图让你在年轻时就能“懂得”时,我又不知如何开口,即使真的开了口,见到你疑惑、飘忽的目光,我的心又一阵一阵地发疼。当我面对你青春飞扬的神采时,心头涌动着充满激情的潮水,我真想振臂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因为现在的你就是那
通常我们认为,生病了肯定会通过各种症状表现出来。比如,感冒了会打喷嚏,肠胃炎会恶心呕吐,心绞痛会胸部疼痛……但有些疾病的表现很“沉默”,一旦爆发,就像喷涌而出的火山,比有症状的疾病后果更严重。因此,对这类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疾病要提高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  ◆适应性高血压。正常情况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时会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不适表现。但适应性高血压就像“温水煮青蛙”,血压升
[摘要]北京广柴门中学吴甡校长“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探索,以全方位研究每一个生命作为前提,以求生和辩证法作为基本教育内容,以谈话、态度、服务等“影响”作为教育方式,同时关注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吴甡在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领导和管理思想、独特的领导方式,彰显了个人魅力,从而最终集结为他的领导力。  [关键词]生命教育;影响;领导力;广渠门中学;吴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前不久,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从选定课题、编写教案、试教调整到实际参赛,折腾了两个星期,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但有些教师没有花费多少时间进行准备,“谈笑间”便赢得阵阵掌声。我感到有些自惭形秽。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天只有24小时》一文后,我不禁豁然开朗。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篇文章中讲了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以至于听课的领导都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