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变化太快。
“七八年前,我们考虑的都是影片的口碑和艺术性,还有能否在电影节获奖。现在,导演不仅要考虑市场、观众、票房,还要参与影片宣传。”张杨的话,很好地概括了“青年导演”最近几年的变化。
“现在国内的市场很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观音山》《最爱》的成功,让我们这批人重新看到了希望。”王小帅对未来显得很有信心。
于是,这批曾因为在国内找不到资金,一度走上独立制片道路的“青年导演”,最近纷纷“回归”。
青年“回归”
“回归”不仅体现在从关注海外电影节到关注国内电影观众的回归,还有影片从类型到风格的“回归”。也有从其他行业重新转到电影领域的回归,比如管虎,就把主要精力从电视剧重新转向电影。
谈及以往,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表示,当时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候的国内电影业并不被国内投资人看好,独立制片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海外,特别是欧洲,包括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法国南方电影基金等。另外港台和大陆的一些民间资本也有介入。“电影资金来源直接影响着导演的创作方向和影片的最终呈现方式,比如面对一些希望获得奖项的投资人,导演就要考虑电影节评委的口味,以期赢得奖项并拿到下一部电影的资金支持。”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当然,这些导演的电影创作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学习背景相关。学院派的教育背景,让他们的一些影片,在取材和风格上远离普通观众口味,很难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知音”。珠江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就认为,当时这批年轻导演不约而同转向国外奖项,实际上是在模仿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出口转内销”的老路。“但时代变化了,现在连国外的电影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电影市场。”
资本驱动
内地市场容量的爆发、大量资金的涌入使得青年导演获得了更多机会。“其实现在电影业各环节都缺人,演员、编剧、美工、剪辑、影院经营人员等都很缺,只不过演员和导演更受人关注一些。”电影《匹夫》投资方、光线影业副总裁徐林表示。
资金充足、市场容量的扩张需要更多导演加入电影创作队伍,同时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电影产品。“前几年,香港电影人在国内一直占据着比较主流的位置。但从近两年看,国内观众对‘港式风格’的电影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电影投资人一定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应对这种颓势。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本土的青年导演,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国内观众,也更加‘接地气’。”《飞越老人院》投资方之一、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表示。
徐林对此表示认同,“特别是去年的《失恋33天》,让我们看到了本土青年导演对于本土观众的把控能力。”王小帅也认为:“这毕竟是在大陆,大陆导演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人际关系都和普通观众更加接近。这一点在电视剧方面已经显现出来了,前几年各电视台都在播香港电视剧,现在则很少见。”《杀生》投资方、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与上述多位导演都合作过,他分析说:“去年的《观音山》和《最爱》,今年的《桃姐》以及我们发行的《晚秋》,票房成绩都不错。这说明随着电影市场容量的扩张和观众对电影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此类电影在国内具有了一定发展空间。”
除了电影市场内需增加,好莱坞大片的步步紧逼也是国内投资人抓紧培养本土导演的动力之一。
徐林表示,此次五位本土青年导演的集体发力,客观上也给了好莱坞大片一个有力阻击。“这几部影片,前有《超级战舰》和3D版的《泰坦尼克号》,后有《复仇者联盟》和《黑影》,如果一部国产片单枪匹马作战可能会一败涂地。但五位青年导演执导的影片同期上映,恰好能够引发社会话题,引起观众的注意”。
但正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城所说,这一策略能否成功,“现在谁都说不准,还要等待市场检验。”
细查这些“青年导演”背后的资金支持情况,与10年前相比,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都获得了专业电影公司的信任。在张杨、宁浩、管虎、杨树鹏、王小帅的五部新片的出品方中,能频频看到中影、上影、星美、光线和大盛国际传媒等业界比较活跃的制片公司的身影。
“一个专业的电影企业,发展需要多元化,不仅需要商业类型片,也需要培养年轻导演,尽管这比较冒险。”接连投资了杨树鹏的《唐朝兄弟》、王小帅的《青红》、张杨的《无人驾驶》与管虎的《我11》的覃宏如是说。徐林也表示,光线影业大力支持青年导演是为了储备新生力量。“目前有票房号召力的知名导演数量是有限。光线作为电影界的新军,需要培育属于自己的新生导演力量。”这从光线影业下半年的制片计划中便可见一斑——7部电影中有6部均由本土青年导演执导。
如此看来,“张杨们”一方面肩负着在港片式微、好莱坞大片进一步侵袭之际振兴国产电影的重任,另一方面也与本土电影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但不容回避的是,投资“青年导演”的影片,风险还是不小。
“我们会尽量在实际的操作中降低风险。”徐林对记者表示,“主要是和青年导演多交流,将投资人的市场理念与导演多沟通,在影片的制作阶段便以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为导向。”管虎之前与光线的合作便经过了此种磨合,张杨在执导《飞越老人院》的过程中也在投资方的意见下经过了很多修改。“如果影片的商业元素不够突出,或者类型特征不明显,就需要专业的电影公司在营销上加以补足。我们去年发行的《最爱》和眼下发行的《晚秋》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覃宏补充说。
此外,海外市场也在投资者考虑之内。据安晓芬介绍,此次张杨的《飞越老人院》大概能从海外市场回收100万-200万美元,“基本收回一半的投资。”而且对海外市场比较熟悉的导演,也可以在海外的电影节或者电影基金那里拿到部分资金支持。
对于投资方来讲,青年导演的另一个优点是不计片酬。“现在的年轻导演,相较报酬方面的考虑,他们更多还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拍片机会。”徐林介绍说。此外像张杨、管虎这样的导演在投资者口中被形容为“不差钱”,“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现在只是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报酬还在其次。”这种 “性价比”,对于投资人也算是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
国内目前被视为“青年导演”的众多导演中,有些已经适应了商业化操作,并如鱼得水,乐在其中,比如宁浩、金依萌、李蔚然、陆川和徐静蕾等。其他一部分则在不断尝试和调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融入类型影片中,比如管虎、杨树鹏和张杨。还有一些,依然在坚守。
“无论外界怎么说,没有不希望自己的电影被观众看到的导演。对我们来说,让自己拍摄的电影进入国内主流院线,与更多观众见面是第一诉求,只不过各自的招不一样而已。”即便“个人风格”比较突出的王小帅,也一再向记者强调, “这么多年,我其实从未离开过。”
“七八年前,我们考虑的都是影片的口碑和艺术性,还有能否在电影节获奖。现在,导演不仅要考虑市场、观众、票房,还要参与影片宣传。”张杨的话,很好地概括了“青年导演”最近几年的变化。
“现在国内的市场很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观音山》《最爱》的成功,让我们这批人重新看到了希望。”王小帅对未来显得很有信心。
于是,这批曾因为在国内找不到资金,一度走上独立制片道路的“青年导演”,最近纷纷“回归”。
青年“回归”
“回归”不仅体现在从关注海外电影节到关注国内电影观众的回归,还有影片从类型到风格的“回归”。也有从其他行业重新转到电影领域的回归,比如管虎,就把主要精力从电视剧重新转向电影。
谈及以往,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表示,当时也是“迫不得已”——那时候的国内电影业并不被国内投资人看好,独立制片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海外,特别是欧洲,包括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法国南方电影基金等。另外港台和大陆的一些民间资本也有介入。“电影资金来源直接影响着导演的创作方向和影片的最终呈现方式,比如面对一些希望获得奖项的投资人,导演就要考虑电影节评委的口味,以期赢得奖项并拿到下一部电影的资金支持。”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当然,这些导演的电影创作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和学习背景相关。学院派的教育背景,让他们的一些影片,在取材和风格上远离普通观众口味,很难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知音”。珠江影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军就认为,当时这批年轻导演不约而同转向国外奖项,实际上是在模仿以张艺谋、陈凯歌为首的第五代导演“出口转内销”的老路。“但时代变化了,现在连国外的电影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中国电影市场。”
资本驱动
内地市场容量的爆发、大量资金的涌入使得青年导演获得了更多机会。“其实现在电影业各环节都缺人,演员、编剧、美工、剪辑、影院经营人员等都很缺,只不过演员和导演更受人关注一些。”电影《匹夫》投资方、光线影业副总裁徐林表示。
资金充足、市场容量的扩张需要更多导演加入电影创作队伍,同时也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电影产品。“前几年,香港电影人在国内一直占据着比较主流的位置。但从近两年看,国内观众对‘港式风格’的电影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电影投资人一定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应对这种颓势。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本土的青年导演,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国内观众,也更加‘接地气’。”《飞越老人院》投资方之一、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表示。
徐林对此表示认同,“特别是去年的《失恋33天》,让我们看到了本土青年导演对于本土观众的把控能力。”王小帅也认为:“这毕竟是在大陆,大陆导演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人际关系都和普通观众更加接近。这一点在电视剧方面已经显现出来了,前几年各电视台都在播香港电视剧,现在则很少见。”《杀生》投资方、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与上述多位导演都合作过,他分析说:“去年的《观音山》和《最爱》,今年的《桃姐》以及我们发行的《晚秋》,票房成绩都不错。这说明随着电影市场容量的扩张和观众对电影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此类电影在国内具有了一定发展空间。”
除了电影市场内需增加,好莱坞大片的步步紧逼也是国内投资人抓紧培养本土导演的动力之一。
徐林表示,此次五位本土青年导演的集体发力,客观上也给了好莱坞大片一个有力阻击。“这几部影片,前有《超级战舰》和3D版的《泰坦尼克号》,后有《复仇者联盟》和《黑影》,如果一部国产片单枪匹马作战可能会一败涂地。但五位青年导演执导的影片同期上映,恰好能够引发社会话题,引起观众的注意”。
但正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城所说,这一策略能否成功,“现在谁都说不准,还要等待市场检验。”
细查这些“青年导演”背后的资金支持情况,与10年前相比,他们中的大多数现在都获得了专业电影公司的信任。在张杨、宁浩、管虎、杨树鹏、王小帅的五部新片的出品方中,能频频看到中影、上影、星美、光线和大盛国际传媒等业界比较活跃的制片公司的身影。
“一个专业的电影企业,发展需要多元化,不仅需要商业类型片,也需要培养年轻导演,尽管这比较冒险。”接连投资了杨树鹏的《唐朝兄弟》、王小帅的《青红》、张杨的《无人驾驶》与管虎的《我11》的覃宏如是说。徐林也表示,光线影业大力支持青年导演是为了储备新生力量。“目前有票房号召力的知名导演数量是有限。光线作为电影界的新军,需要培育属于自己的新生导演力量。”这从光线影业下半年的制片计划中便可见一斑——7部电影中有6部均由本土青年导演执导。
如此看来,“张杨们”一方面肩负着在港片式微、好莱坞大片进一步侵袭之际振兴国产电影的重任,另一方面也与本土电影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但不容回避的是,投资“青年导演”的影片,风险还是不小。
“我们会尽量在实际的操作中降低风险。”徐林对记者表示,“主要是和青年导演多交流,将投资人的市场理念与导演多沟通,在影片的制作阶段便以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为导向。”管虎之前与光线的合作便经过了此种磨合,张杨在执导《飞越老人院》的过程中也在投资方的意见下经过了很多修改。“如果影片的商业元素不够突出,或者类型特征不明显,就需要专业的电影公司在营销上加以补足。我们去年发行的《最爱》和眼下发行的《晚秋》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覃宏补充说。
此外,海外市场也在投资者考虑之内。据安晓芬介绍,此次张杨的《飞越老人院》大概能从海外市场回收100万-200万美元,“基本收回一半的投资。”而且对海外市场比较熟悉的导演,也可以在海外的电影节或者电影基金那里拿到部分资金支持。
对于投资方来讲,青年导演的另一个优点是不计片酬。“现在的年轻导演,相较报酬方面的考虑,他们更多还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拍片机会。”徐林介绍说。此外像张杨、管虎这样的导演在投资者口中被形容为“不差钱”,“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现在只是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报酬还在其次。”这种 “性价比”,对于投资人也算是承担风险的一种补偿。
国内目前被视为“青年导演”的众多导演中,有些已经适应了商业化操作,并如鱼得水,乐在其中,比如宁浩、金依萌、李蔚然、陆川和徐静蕾等。其他一部分则在不断尝试和调整,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融入类型影片中,比如管虎、杨树鹏和张杨。还有一些,依然在坚守。
“无论外界怎么说,没有不希望自己的电影被观众看到的导演。对我们来说,让自己拍摄的电影进入国内主流院线,与更多观众见面是第一诉求,只不过各自的招不一样而已。”即便“个人风格”比较突出的王小帅,也一再向记者强调, “这么多年,我其实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