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德育教育 实施情感目标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处于第一位的挑战是道德问题。强化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在当前的教育网络中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三年的目标评价教学,笔者认为,合理运用情感目标,及时渗透德育教育,在数学教育中有着巨大的潜能和作用。
  
  一、“情”、“德”并存,协调发展
  
  数学是一门既美且真的学科,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拥有真理,拥有美。它不仅能教人以知识,授人以智慧,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使人懂得怎样做人,培养人正直、果断、坚韧、勇敢的优良品质。在目标教学中,合理情感目标的制定给德育教育提供了材料,同时,德育教育又为情感目标和其它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1、情感目标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情感目标的制定,既反映了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又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社会制度、两个文明建设)和数学学科特点(严谨、求真)。同时,它还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导向、激励、反馈三大功能。主要表现在:(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会做人;(2)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道德品质,提高思想修养;(4)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5)增强学习动机,产生德育效应。
  2、德育教育的要求为情感目标的制定指明方向
  (1)由于德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映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所以,要求情感目标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避免了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而是必须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德育的基本点。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求情感目标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3)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因此,德育实施不应寄予某一节课或某一个内容的教学。所以,情感目标的制定应具有系统性。(4)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情感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量力而行,使情感目标具有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二、寓德于教,处处见“情”
  
  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还要教学生会学习。那么,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是教好数学课的前提。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学生都在细心地观察,甚至加以效仿。因此,老师的品德、精神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再者,教师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始终负责的教风,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熏陶、感染学生,驱使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学好数学。
  2、平等民主,亲切和谐
  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愉快活动的前提。老师要尊重和信赖学生,真诚地关注和理解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公平待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应尽量使全班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中获得启迪。
  3、深钻教材,挖掘因素
  中学数学教材为思想品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材中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较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精神态度、思想方法,随时体现出来。根据德育教育大纲要求和目标评价的情感目标规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理出思想教育的脉络,设计一个德育系列,依据情感目标体现出来,既从宏观上保证德育的基本内容,又从微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情感目标。
  4、课堂教学,德育“挂帅”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完善情感目标的主阵地,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提高、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教学中,教学内容体现的德育观点较多,若面面俱到,结果什么也讲不透,所以《目标评价手册》第一节课都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情感目标。这样,便于集中精力,取得较好的育情效果。
  5、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合,实践性活动和交往是实现这些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内外结合。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深化数学兴趣,并且使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取得德育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激学生之情,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寓理于情、寓情于德、情德并存。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品质等方面起“随风潜入夜”的作用。教师要有注入时代气息的精神,有动人心魂的情感,有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情感目标)。在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效应,讲出逻辑,显示浓度,触动心灵,激发热情,常教常新,丰富多彩,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情感就会有新的突破,师生双方的人格会得到高层次升华。
其他文献
小学和初中的一年级乃至高中的一年级新生进校,都有一个衔接问题。这个衔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些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必将对该班以后的班级管理发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抓好新建班级的衔接工作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抓好这个衔接工作而新建立的班级,有利于班主任按照新的要求建成崭新的班集体,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若不注意这个起始衔接工作,就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困难,而严重影响该班级的各项工作。
期刊
创造教学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开放式提问是指没有确定答案的课堂提问,是侧重培养求异思维的课堂提问。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创造教学离不开开放式的提问,开放式提问又必然存在于创造性教学活动之中。所以,设计好开放式提问是成功开展创造教学的重要环节。  创造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造力。它的教学内容也不仅仅限于教学大
期刊
激励性评语,顾名思义,是指教师用激发鼓励的给学生以肯定的评价,从而使得他们不断发扬优点,增强进取心和求知欲。在学校教育中,激励性评语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作业批改以及操行评语中。教师充分利用激励性评语,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激励性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由于激励性评语往往是从正面肯定学生合乎规范的良好行为,因而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为物理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它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使物理学成为学生对其经验的提炼与升华的有力工具。它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调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收获自信、感受自尊;它呈现了许多问题情境,有利于进行探索式的教学,使物理学变得生动有趣而更加实用。很显然,新教材具有旧教材所不具备的优点。要
期刊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生产者”,教学实践“研究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直面现实,当今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又如何呢?其德与能,能否适应课改,能否担负起课改的重任呢?    一、师德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师者
期刊
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源泉。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应当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基础,需要教师用诱发、引导的方法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外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    一、强化用英语授课    用英语授课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强化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开始学生听不懂,
期刊
管理,已是现阶段各行业各级领导的热门口头语。管理的重要作用已被众多人们所共识。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在管理中无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由常规管理向科学管理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应充分采用仁治加法治的动态管理。    一、充分重视仁治    仁治就是靠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来教育来管理。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的学校所培养的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同样是主导,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其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主动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能力。要使班主任和学生的地位切实落到实处,使班主任工作科学高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期刊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语文课堂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
期刊
如何使老教材的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上出新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听了舒德斌老师的一节《牛郎织女》公开课,令人耳目一新,大有旧瓶装新酒之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入编小学教材由来已久,可谓经典之作。课文通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破坏美好生活专制者的憎恨以及对善良人们的深深同情。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语言质朴形象。所听之课新在哪里?现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