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处于第一位的挑战是道德问题。强化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在当前的教育网络中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三年的目标评价教学,笔者认为,合理运用情感目标,及时渗透德育教育,在数学教育中有着巨大的潜能和作用。
一、“情”、“德”并存,协调发展
数学是一门既美且真的学科,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拥有真理,拥有美。它不仅能教人以知识,授人以智慧,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使人懂得怎样做人,培养人正直、果断、坚韧、勇敢的优良品质。在目标教学中,合理情感目标的制定给德育教育提供了材料,同时,德育教育又为情感目标和其它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1、情感目标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情感目标的制定,既反映了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又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社会制度、两个文明建设)和数学学科特点(严谨、求真)。同时,它还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导向、激励、反馈三大功能。主要表现在:(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会做人;(2)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道德品质,提高思想修养;(4)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5)增强学习动机,产生德育效应。
2、德育教育的要求为情感目标的制定指明方向
(1)由于德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映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所以,要求情感目标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避免了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而是必须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德育的基本点。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求情感目标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3)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因此,德育实施不应寄予某一节课或某一个内容的教学。所以,情感目标的制定应具有系统性。(4)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情感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量力而行,使情感目标具有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二、寓德于教,处处见“情”
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还要教学生会学习。那么,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是教好数学课的前提。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学生都在细心地观察,甚至加以效仿。因此,老师的品德、精神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再者,教师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始终负责的教风,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熏陶、感染学生,驱使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学好数学。
2、平等民主,亲切和谐
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愉快活动的前提。老师要尊重和信赖学生,真诚地关注和理解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公平待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应尽量使全班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中获得启迪。
3、深钻教材,挖掘因素
中学数学教材为思想品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材中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较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精神态度、思想方法,随时体现出来。根据德育教育大纲要求和目标评价的情感目标规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理出思想教育的脉络,设计一个德育系列,依据情感目标体现出来,既从宏观上保证德育的基本内容,又从微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情感目标。
4、课堂教学,德育“挂帅”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完善情感目标的主阵地,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提高、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教学中,教学内容体现的德育观点较多,若面面俱到,结果什么也讲不透,所以《目标评价手册》第一节课都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情感目标。这样,便于集中精力,取得较好的育情效果。
5、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合,实践性活动和交往是实现这些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内外结合。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深化数学兴趣,并且使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取得德育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激学生之情,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寓理于情、寓情于德、情德并存。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品质等方面起“随风潜入夜”的作用。教师要有注入时代气息的精神,有动人心魂的情感,有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情感目标)。在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效应,讲出逻辑,显示浓度,触动心灵,激发热情,常教常新,丰富多彩,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情感就会有新的突破,师生双方的人格会得到高层次升华。
一、“情”、“德”并存,协调发展
数学是一门既美且真的学科,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拥有真理,拥有美。它不仅能教人以知识,授人以智慧,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使人懂得怎样做人,培养人正直、果断、坚韧、勇敢的优良品质。在目标教学中,合理情感目标的制定给德育教育提供了材料,同时,德育教育又为情感目标和其它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1、情感目标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情感目标的制定,既反映了国内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又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社会制度、两个文明建设)和数学学科特点(严谨、求真)。同时,它还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导向、激励、反馈三大功能。主要表现在:(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会做人;(2)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道德品质,提高思想修养;(4)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5)增强学习动机,产生德育效应。
2、德育教育的要求为情感目标的制定指明方向
(1)由于德育渗透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映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所以,要求情感目标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避免了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而是必须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德育的基本点。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并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要求情感目标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3)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因此,德育实施不应寄予某一节课或某一个内容的教学。所以,情感目标的制定应具有系统性。(4)数学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情感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量力而行,使情感目标具有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二、寓德于教,处处见“情”
新时期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生学习,还要教学生会学习。那么,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是教好数学课的前提。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学生都在细心地观察,甚至加以效仿。因此,老师的品德、精神都应不愧为学生的榜样。再者,教师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始终负责的教风,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渊博的知识熏陶、感染学生,驱使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学好数学。
2、平等民主,亲切和谐
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愉快活动的前提。老师要尊重和信赖学生,真诚地关注和理解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公平待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应尽量使全班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中获得启迪。
3、深钻教材,挖掘因素
中学数学教材为思想品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材中涉及数学家、数学名著、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较多,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精神态度、思想方法,随时体现出来。根据德育教育大纲要求和目标评价的情感目标规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理出思想教育的脉络,设计一个德育系列,依据情感目标体现出来,既从宏观上保证德育的基本内容,又从微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情感目标。
4、课堂教学,德育“挂帅”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完善情感目标的主阵地,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提高、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教学中,教学内容体现的德育观点较多,若面面俱到,结果什么也讲不透,所以《目标评价手册》第一节课都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情感目标。这样,便于集中精力,取得较好的育情效果。
5、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合,实践性活动和交往是实现这些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内外结合。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深化数学兴趣,并且使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取得德育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激学生之情,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寓理于情、寓情于德、情德并存。通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品质等方面起“随风潜入夜”的作用。教师要有注入时代气息的精神,有动人心魂的情感,有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情感目标)。在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效应,讲出逻辑,显示浓度,触动心灵,激发热情,常教常新,丰富多彩,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情感就会有新的突破,师生双方的人格会得到高层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