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农安县村小生源流失的“大趋势”与生源“小节奏”回流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引起生源流失的多重推拉力量和生源流失带来的影响,在考量农安县“温馨村小”创建行动的基础上,探求促使生源“小节奏”回流的整体性思路。
【关键词】农村小学 生源流失 温馨村小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1020000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23-01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顾名思义就是要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多年来,农安县农村小学学生数量远少于农村户籍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不足50人的村小占到村小半数以上,甚至出现“空巢村小”,生源流失状况严重。
一、多重力量推拉下的村小生源流失
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村小像面对着无形的抽水机,受多重力量的牵拉影响,致使不管是农村小学生源还是师资都主动或被动地流向城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村小家长生活水准提升从而具有负担更高教育成本的能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促使其对优质教育有迫切需求;而政府宏观政策的偏向性在城乡之间搭建了两只无形的推拉手,一方面村小教育资源匮乏和村小教师显隐性流失给予村小学生外流的推力,另一方面城镇优质教育软硬件资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拉力。由此家长想方设法克服农村学生进城入学的各种阻力,不惜以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为代价。这些作用力综合凝聚成村小生源流失的合力,形成城镇化大熔炉下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大趋势”。
二、牵“村小生源流失”之发而引动全身
村小生源流失愈演愈烈,不仅对流出生源本身也对流出地学校各要素和流入地造成了不良影响,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生源流失对流出地学校各要素造成了多重负面冲击。其一,冲击了村小的设置。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是按照学生人头数拨发的,而农村小学犹如麻雀,虽小却需五脏俱全,有些公共用品的费用在“空巢村小”只有几个学生分摊,由此剩余经费就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开展多彩的特色活动。其二,冲击了村小教师教学的信心。生源流失会使教师获得感、认可感、幸福感不高,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其三,冲击了留在本地走不了的学生。当前在校生数量即生源多寡是决定村小存留与否的关键性因素。生源流失直至教学点撤并消亡,社会底层承担代价。
另一方面流出的生源到底能否适应城镇学习环境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源身份歧视会给学生以落差感,会强化原本的乡愁,如果缺少监管,极易成为边缘化学生或问题学生;而且生源流动给流入地学校也造成了大班额、寄宿制等一系列问题,安全隐患猛增。由此可见,生源流失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中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三、村小生源“小节奏”回流的整体性思路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抛弃农村,城镇要发展,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统筹发展才能相得益彰。2016年,农安县实施“温馨村小”创建行动,以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村小两年来生源回流715名。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大趋势”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但农安“温馨村小”的個案证明在政府精准扶持下是可以使“小节奏”回流出现的。政府要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要有对村小的倾向性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精准扶持,允许部分村小先行试点。要牢牢牵住师资这个“牛鼻子”,其一,城里要带动农村反哺农村的教育,县城老师定期去农村支援;其二,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作为教师群体中相对“最不利者”予以一定的再分配补偿,维系其身份认同;其三,大学生支教可也为村小带来新鲜的血液,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大学生支教规范为定期化机制化的行为。
面对村小生源流失问题应当在适应城镇化大趋势下,遵循差异基础上的补偿原则,要把握整体节奏动态调整综合治理,而不应采取强制性措施饮鸩止渴。要充分重视村小本身的基础性作用,打出“小而精、小而温馨”的特色牌,构建“亲情化”管理模式。同时要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如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确在整个教师职业序列中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地位,对生源回流起到激励作用。无论如何,农安县的“温馨村小”创建行动是解决生源流失问题时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1-149.
作者简介:
杨梦云(199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农村小学 生源流失 温馨村小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1020000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023-01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顾名思义就是要求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多年来,农安县农村小学学生数量远少于农村户籍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不足50人的村小占到村小半数以上,甚至出现“空巢村小”,生源流失状况严重。
一、多重力量推拉下的村小生源流失
在城镇化大背景下,村小像面对着无形的抽水机,受多重力量的牵拉影响,致使不管是农村小学生源还是师资都主动或被动地流向城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村小家长生活水准提升从而具有负担更高教育成本的能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促使其对优质教育有迫切需求;而政府宏观政策的偏向性在城乡之间搭建了两只无形的推拉手,一方面村小教育资源匮乏和村小教师显隐性流失给予村小学生外流的推力,另一方面城镇优质教育软硬件资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拉力。由此家长想方设法克服农村学生进城入学的各种阻力,不惜以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为代价。这些作用力综合凝聚成村小生源流失的合力,形成城镇化大熔炉下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大趋势”。
二、牵“村小生源流失”之发而引动全身
村小生源流失愈演愈烈,不仅对流出生源本身也对流出地学校各要素和流入地造成了不良影响,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方面生源流失对流出地学校各要素造成了多重负面冲击。其一,冲击了村小的设置。由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是按照学生人头数拨发的,而农村小学犹如麻雀,虽小却需五脏俱全,有些公共用品的费用在“空巢村小”只有几个学生分摊,由此剩余经费就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开展多彩的特色活动。其二,冲击了村小教师教学的信心。生源流失会使教师获得感、认可感、幸福感不高,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其三,冲击了留在本地走不了的学生。当前在校生数量即生源多寡是决定村小存留与否的关键性因素。生源流失直至教学点撤并消亡,社会底层承担代价。
另一方面流出的生源到底能否适应城镇学习环境是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源身份歧视会给学生以落差感,会强化原本的乡愁,如果缺少监管,极易成为边缘化学生或问题学生;而且生源流动给流入地学校也造成了大班额、寄宿制等一系列问题,安全隐患猛增。由此可见,生源流失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中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三、村小生源“小节奏”回流的整体性思路
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抛弃农村,城镇要发展,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统筹发展才能相得益彰。2016年,农安县实施“温馨村小”创建行动,以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村小两年来生源回流715名。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的“大趋势”在短时间内无法逆转,但农安“温馨村小”的個案证明在政府精准扶持下是可以使“小节奏”回流出现的。政府要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要有对村小的倾向性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精准扶持,允许部分村小先行试点。要牢牢牵住师资这个“牛鼻子”,其一,城里要带动农村反哺农村的教育,县城老师定期去农村支援;其二,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作为教师群体中相对“最不利者”予以一定的再分配补偿,维系其身份认同;其三,大学生支教可也为村小带来新鲜的血液,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大学生支教规范为定期化机制化的行为。
面对村小生源流失问题应当在适应城镇化大趋势下,遵循差异基础上的补偿原则,要把握整体节奏动态调整综合治理,而不应采取强制性措施饮鸩止渴。要充分重视村小本身的基础性作用,打出“小而精、小而温馨”的特色牌,构建“亲情化”管理模式。同时要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如马云乡村教师奖的确在整个教师职业序列中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地位,对生源回流起到激励作用。无论如何,农安县的“温馨村小”创建行动是解决生源流失问题时迈出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1-149.
作者简介:
杨梦云(1997-),女,汉族,山东临沂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