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1989年起,教育部开展了高等院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掀起了高等院校进行多层次教学改革的热潮,通过不同层面的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做出了诸多尝试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何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为例,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项目化管理
【中国分类号】G71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上区分于普通本科院校,兼具高教性与职业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浪潮的到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以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不断更新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模式,完善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与外部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变革对接的教学改革举措之一,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现状
(一)“教改”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负责教学改革职能部门的常规性工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因为主持教学改革项目的多少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对于教改项目的申报有很高的积极性,以至于每批参与教改项目立项的课题数量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作为教改项目的管理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成果推广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目前,由于对于“教改”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教改项目内容名为“改革”,实际上并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多大突破,而是仅仅在教学改革的名义下进行一些变化。
(二)教改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教学改革项目在选题和内容上虽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还是停留在对于课程本质的表面理解,教改内容平庸,改革深度不够,并未实现预期的教改效果。在教改项目的立项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在实际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大多以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作为立项的依据,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当项目立项后,由于监控条件的限制,负责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者对于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存在难处,虽然设有中期检查环节,也只是停留于书面材料的检查和反馈,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当教改项目处于结题验收环节,教改成果的成效判断主要由专家评议来决定是否通过验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项目负责人没有机会阐述项目立项依据、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不利于项目成果辐射推广。教改项目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不利于构建新型的合作学习互动关系、团队关系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笔者认为教改项目成果的辐射推广是教学改革项目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教改项目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在这一环节所做的工作却是最少的,项目验收结题标志着此次周期性项目管理工作结束。一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推广性,但最终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管理工作基本流程
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是真实项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具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教学改革形式之一,项目的确定与实施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给单一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是宏观监控者,教学管理者在项目的立项、验收及项目成果推广中秉承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协调各方面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中顺利进行。
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分成四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申报立项阶段,中期检查阶段以及验收推广阶段。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四方互动作用的过程,其互动作用的过程通过图1显示如下:
图1高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四方互动图
如图1所示,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开展之前通过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就立项原则、申报要求及程序、项目验收办法明确项目实施的基本规则。之后,拟发申报立项通知,将申请立项信息传达到二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让其做好申报准备。在通知规定的申报日期以内,教师将申报立项的材料上报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并由二级教学管理部门经过汇总将材料上交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由其初步审核并交给专家组评审决定是否可以立项(互动①②));当教师申报立项成功后,开始进行项目的实施,这时候学生是项目参与的主体,教师通过项目角色分配与任务分配,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项目中获得第一手业务技能,并且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互动③④);企业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项目的合作方,也是参与综合实践项目的主体之一。教师能够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下企业得到最新的行业知识,企业能够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合作交流找到发展的新机遇,并且企业也作为项目实施的评价方参与对学生成果的评价,体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特点(互动⑤⑥⑦⑧⑨⑩)。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有效尝试
我国在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之后,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明确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是进行这一系列变革的主要载体。现以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为例谈谈笔者对于此项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 立项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选题立项是综合实践项目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所选的课题应该与专业课程的特点与属性密切相关,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把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发展应对各种工作的实践能力。严把立项关可以防止项目选题脱离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防止盲目投入,使教改流于形式,为学校财政带来巨大负担。教改项目的立项管理应该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也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对于综合实践项目的立项要求一般包括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界定两部分内容,可以让立项申请人理解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专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立项。当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并且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的立项管理中要结合学校现实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以及生源情况合理配置资源。
(二) 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对于综合实践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一直是项目管理工作中投入最少的环节,因而也是这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但项目最终是否能够通过验收与中期检查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了避免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偏离原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动态的过程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管理工作内容。综合实践项目可以作为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一部分,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以便项目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监控指导。作为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应重视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既要要求项目负责人按时提交书面报告,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项目实施的进程,又要采取如听课、观摩、走访、与师生座谈等教学管理形式,参与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馈,保证项目能在未来验收成功。
(三) 加强项目成果辐射推广
当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进入尾声,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开展项目的验收工作,主要从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项成果及项目负责人的汇报材料来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由于综合实践项目是真实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因此项目成果的形式主要有验收报告、教学案例、学生实训作品、政府与企业评价等。教学管理部门在完成一系列常规的验收工作后应该考虑如何将教改课题成果转化为一定的社会效应,保障成果的辐射推广。对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来说验收工作不应是项目管理工作的终结,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励评优制度来推动优秀教改项目成果的辐射推广;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
总之,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成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宗旨,营造和谐的教学改革环境。教学改革项目作为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形式,要求教学改革管理者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保证教学改革向有利于培养双层次全方位人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学英1赵连华2.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及管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第28卷第 5 期. 2007年 5 月
〔2〕于 冰. 浅谈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6期.
〔3〕郑晓川. 胡晓清.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初探. 高教前沿.2013年8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项目化管理
【中国分类号】G71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在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上区分于普通本科院校,兼具高教性与职业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浪潮的到来,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以教学改革项目为载体,不断更新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理念、模式,完善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的制度体系。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上与外部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变革对接的教学改革举措之一,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现状
(一)“教改”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是高职院校负责教学改革职能部门的常规性工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因为主持教学改革项目的多少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对于教改项目的申报有很高的积极性,以至于每批参与教改项目立项的课题数量众多,质量也参差不齐。作为教改项目的管理者,应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在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成果推广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目前,由于对于“教改”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教改项目内容名为“改革”,实际上并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多大突破,而是仅仅在教学改革的名义下进行一些变化。
(二)教改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教学改革项目在选题和内容上虽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还是停留在对于课程本质的表面理解,教改内容平庸,改革深度不够,并未实现预期的教改效果。在教改项目的立项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在实际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大多以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作为立项的依据,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当项目立项后,由于监控条件的限制,负责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者对于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存在难处,虽然设有中期检查环节,也只是停留于书面材料的检查和反馈,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当教改项目处于结题验收环节,教改成果的成效判断主要由专家评议来决定是否通过验收,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项目负责人没有机会阐述项目立项依据、可操作性、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不利于项目成果辐射推广。教改项目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不利于构建新型的合作学习互动关系、团队关系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笔者认为教改项目成果的辐射推广是教学改革项目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教改项目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是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工作中,在这一环节所做的工作却是最少的,项目验收结题标志着此次周期性项目管理工作结束。一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的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推广性,但最终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二、 高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管理工作基本流程
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是真实项目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具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教学改革形式之一,项目的确定与实施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给单一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是宏观监控者,教学管理者在项目的立项、验收及项目成果推广中秉承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协调各方面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中顺利进行。
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分成四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申报立项阶段,中期检查阶段以及验收推广阶段。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四方互动作用的过程,其互动作用的过程通过图1显示如下:
图1高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四方互动图
如图1所示,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在项目开展之前通过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就立项原则、申报要求及程序、项目验收办法明确项目实施的基本规则。之后,拟发申报立项通知,将申请立项信息传达到二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让其做好申报准备。在通知规定的申报日期以内,教师将申报立项的材料上报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并由二级教学管理部门经过汇总将材料上交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由其初步审核并交给专家组评审决定是否可以立项(互动①②));当教师申报立项成功后,开始进行项目的实施,这时候学生是项目参与的主体,教师通过项目角色分配与任务分配,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项目中获得第一手业务技能,并且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互动③④);企业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项目的合作方,也是参与综合实践项目的主体之一。教师能够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下企业得到最新的行业知识,企业能够通过与教师、学生的合作交流找到发展的新机遇,并且企业也作为项目实施的评价方参与对学生成果的评价,体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特点(互动⑤⑥⑦⑧⑨⑩)。
三、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项目化管理有效尝试
我国在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之后,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1〕1号)文件明确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是进行这一系列变革的主要载体。现以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为例谈谈笔者对于此项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 立项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选题立项是综合实践项目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所选的课题应该与专业课程的特点与属性密切相关,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把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发展应对各种工作的实践能力。严把立项关可以防止项目选题脱离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防止盲目投入,使教改流于形式,为学校财政带来巨大负担。教改项目的立项管理应该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也要“以人为本”,兼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目前,对于综合实践项目的立项要求一般包括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界定两部分内容,可以让立项申请人理解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专业发展方向,避免盲目立项。当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并且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基于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践项目的立项管理中要结合学校现实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以及生源情况合理配置资源。
(二) 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对于综合实践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一直是项目管理工作中投入最少的环节,因而也是这项工作的薄弱环节,但项目最终是否能够通过验收与中期检查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了避免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偏离原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动态的过程管理是不可缺少的管理工作内容。综合实践项目可以作为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一部分,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以便项目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情况进行监控指导。作为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应重视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既要要求项目负责人按时提交书面报告,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项目实施的进程,又要采取如听课、观摩、走访、与师生座谈等教学管理形式,参与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馈,保证项目能在未来验收成功。
(三) 加强项目成果辐射推广
当综合实践项目的实施进入尾声,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开展项目的验收工作,主要从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各项成果及项目负责人的汇报材料来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总结。由于综合实践项目是真实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项目,因此项目成果的形式主要有验收报告、教学案例、学生实训作品、政府与企业评价等。教学管理部门在完成一系列常规的验收工作后应该考虑如何将教改课题成果转化为一定的社会效应,保障成果的辐射推广。对于教改项目管理部门来说验收工作不应是项目管理工作的终结,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励评优制度来推动优秀教改项目成果的辐射推广;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之间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
总之,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成效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密切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宗旨,营造和谐的教学改革环境。教学改革项目作为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形式,要求教学改革管理者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保证教学改革向有利于培养双层次全方位人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学英1赵连华2.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及管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第28卷第 5 期. 2007年 5 月
〔2〕于 冰. 浅谈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6期.
〔3〕郑晓川. 胡晓清. 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初探. 高教前沿.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