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眼运用于文言文教學,有助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文眼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可清晰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关键词:文眼 文言文
“文眼”为何物呢?简明地说,即文章的“眼睛”——文心的“窗户”。它在我国的散文创作中,早有提及,刘勰称之为“秀句”,即篇中之独拔。“文眼”与“诗眼”有不同之处,它主要不是指某一个字或一个词在文章中用得如何精当、巧妙,而是作者着力用笔或刻画、或描摹、或明理的中心点所在。因此,它不仅对于表现主题有特殊的作用,而且能制约、统驭文章的结构。
关于这一点,刘熙载说得有一定道理:“文家皆知炼字炼句,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炼字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他还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神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可见,古人所说的“文眼”同文章的主题、全文的结构是紧密相关的。把文眼这一概念运用于语文文言文教学之中,对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学生怕文言文,在文言文阅读中除了死记硬背字词句的解释翻译,对文章内容常常是走马观花,读前任务不明,读中很少思索,读后一脸茫然。要让学生能够高效阅读文言文,除了必须尊重学生个性,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人,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视读书为乐事,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撞出火花之外,在方法指导方面,教师要指导和训练学生高效读书。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读书时要读有所得,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常常需要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抓文眼”不啻一剂良方。所谓“抓文眼”,即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信息,直接从文中提取或者提炼出能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全文内容或揭示全文主题的词语或者短语。文眼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从而更好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1、抓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梳理结构,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训练此种能力,可以以“文眼”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
比如阅读《核舟记》,评人物、知写法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结构。要理清结构如果抓住文眼就可迎刃而解。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文言文的文眼有两个,一个是“奇巧”,一个是 “灵怪”。其实都是围绕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来写的。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出表现技艺高超的句子,并写出了自己的小论文。
2、抓文眼概括文章内容
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中考常有概括事件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明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文言文更是难上难,“抓文眼”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
比如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让学生回答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也许学生会脱口而出“期行”。学生的回答虽然简练但不全面,说了等于没说。文章叙述的事情其实分了三个阶段,稍加梳理,可以提炼出三个阶段的关键词,分别是“期行”、“过中不至”、“入门不顾”。再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组织,将记叙要素有机地组合进去,就可比较全面地概括出文章叙述的故事: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出行,朋友过了约定时间没有到,出言埋怨。元方进门不理父亲的朋友。
3、抓文眼理解文章主题
“文眼”既是一篇文章主题的凝聚点,又是点睛之笔。古今有成就的文言作家,大都注意通过“文眼”安设,集中地、有效地揭示主题。抓住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核心,就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
比如学习范仲淹的
我在教学时,抓住“喜——悲”“忧——乐”这两对词解读课文。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会了我们待人处事的道理。外物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不应随外物变化而变化!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就是《岳阳楼记》的“文眼”。它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气、深蕴含蓄,集中体现主题。
因此,“文眼”也可以说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的语句,是内容的“聚光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与“牵动一藤而半山动”的功能。抓文眼是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眼 文言文
“文眼”为何物呢?简明地说,即文章的“眼睛”——文心的“窗户”。它在我国的散文创作中,早有提及,刘勰称之为“秀句”,即篇中之独拔。“文眼”与“诗眼”有不同之处,它主要不是指某一个字或一个词在文章中用得如何精当、巧妙,而是作者着力用笔或刻画、或描摹、或明理的中心点所在。因此,它不仅对于表现主题有特殊的作用,而且能制约、统驭文章的结构。
关于这一点,刘熙载说得有一定道理:“文家皆知炼字炼句,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炼字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他还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神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可见,古人所说的“文眼”同文章的主题、全文的结构是紧密相关的。把文眼这一概念运用于语文文言文教学之中,对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学生怕文言文,在文言文阅读中除了死记硬背字词句的解释翻译,对文章内容常常是走马观花,读前任务不明,读中很少思索,读后一脸茫然。要让学生能够高效阅读文言文,除了必须尊重学生个性,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人,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视读书为乐事,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撞出火花之外,在方法指导方面,教师要指导和训练学生高效读书。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读书时要读有所得,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而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常常需要做适当的概括和提炼,“抓文眼”不啻一剂良方。所谓“抓文眼”,即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信息,直接从文中提取或者提炼出能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全文内容或揭示全文主题的词语或者短语。文眼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从而更好理解、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以及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1、抓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梳理结构,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训练此种能力,可以以“文眼”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
比如阅读《核舟记》,评人物、知写法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结构。要理清结构如果抓住文眼就可迎刃而解。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文言文的文眼有两个,一个是“奇巧”,一个是 “灵怪”。其实都是围绕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来写的。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从文章中找出表现技艺高超的句子,并写出了自己的小论文。
2、抓文眼概括文章内容
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中考常有概括事件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明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文言文更是难上难,“抓文眼”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
比如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让学生回答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也许学生会脱口而出“期行”。学生的回答虽然简练但不全面,说了等于没说。文章叙述的事情其实分了三个阶段,稍加梳理,可以提炼出三个阶段的关键词,分别是“期行”、“过中不至”、“入门不顾”。再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组织,将记叙要素有机地组合进去,就可比较全面地概括出文章叙述的故事: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出行,朋友过了约定时间没有到,出言埋怨。元方进门不理父亲的朋友。
3、抓文眼理解文章主题
“文眼”既是一篇文章主题的凝聚点,又是点睛之笔。古今有成就的文言作家,大都注意通过“文眼”安设,集中地、有效地揭示主题。抓住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核心,就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
比如学习范仲淹的
我在教学时,抓住“喜——悲”“忧——乐”这两对词解读课文。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教会了我们待人处事的道理。外物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变的就是自己的心态,不应随外物变化而变化!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说就是《岳阳楼记》的“文眼”。它使文章显得更有生气、深蕴含蓄,集中体现主题。
因此,“文眼”也可以说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的语句,是内容的“聚光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与“牵动一藤而半山动”的功能。抓文眼是提升学生的提炼、概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