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我国加入WTO,外语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较稳定,就业前景相对较为乐观。但受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教学和教辅工作的分析,以更好的促进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外语专业;就业工作;毕业生
一、当前外语专业就业的总体形势
(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预计2009年,毕业生将达到600万左右,2010年将达到700万左右。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市场的逐年萧条,面临全球金融海啸,许多外贸企业纷纷裁员减薪,就业市场预期在2009年将面临严冬。在这种大环境下,外语专业就业形势首当其冲,毕业生的预期期望值也大幅下降。
(二)通用语种需求下降,小语种专业面临机遇。
小语种专业由于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就业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相对于英语等通用语种来说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一定的选择工作岗位的空间。
(三)专业化外语人才过剩,复合型外语人才紧缺。
就业市场目前普遍青睐“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大多希望应聘的毕业生不仅外语专业知识扎实,同时还要通晓经济、法律、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对于纯专业化的外语人才,很多企业只有在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存在需求,而復合型人才更能适合各种工作岗位,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往往在涉外工作中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同时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四)全球化趋势明显,外国人才参与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趋势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与世界各国的人才市场密切联系,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到中国工作,这对于仅仅以外语为专业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排斥性和挑战意味。
二、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工作方面的问题。
在专业培养上,往往以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单一的专业设置为主,虽然一些高校也尝试在公共外语学院设置商务英语等专业,但在授课上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对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涉猎较少,导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往往除所学语言之外知之甚少。相对于青睐“外语+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为例,到学院招聘的许多涉外企业都对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不等的专业知识培训,希望通过培训使毕业生增加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以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更早进入工作状态。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行不彻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小,因此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机会较少。外语专业学习注重连贯性,强调基础知识的水平,所以外语专业的必修课设置占了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而学生在高年级面临着考研、找工作等一系列人生选择,基本无心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尽管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也设置诸多选修课,但是由于课时短,覆盖面小,实际收效甚微,与就业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二)教辅工作方面的问题。
虽然绝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是由于毕业生数量巨大、个案问题突出,而学校就业指导力量相对较弱,导致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及时、具体、充分。在学院一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但是这些工作者本身缺乏专业的指导知识,加之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使就业指导不够充分具体,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都主要在高年级中开展,而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从低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自我定位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辅导和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特长、技能等个性化的东西进行再认识,以便尽早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显然这一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提高外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一)改进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工作水平。
我国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上,区分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两种形式。对于专业化人才,就业的定位目标是语言与文学研究等,在培养模式上可以按照现阶段普遍使用的四年制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而对于复合型人才,就业的定位目标是从事翻译以及涉外企业的管理等工作,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灵活形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习一门其他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
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实行的学分制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而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需要很多时间进行实习、实训,尤其对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只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使学生在校时间具有弹性,才能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择业时间,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外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而学生在学校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论层次,即使是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属于准交际型的活动。真正的实践是将学生投入到社会和市场中接受考验,在真正的交际环境中使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就业实习实训市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实习实训空间。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实践意识,把握每一个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锻炼和提高其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与应用水平,这也是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
(二)开展专业化、具体化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进行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就是要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从校外聘请职业指导师成本过高,学校可以考虑提高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指导水平,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也可以利用合理的培训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为大学生更好的服务。
大力扩充就业指导的内容,扩展就业指导课的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我们的就业指导应该突破以前泛泛的教育,扩大信息量,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着重就业政策法规、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前景分析与预期、就业方向的选择、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辅导、自我评价及预期等方面的讲解。可以通过邀请已经择业的往届毕业生介绍就业心得和经验,邀请有合作经历的用人单位介绍市场情况等多种形式进行。
学校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展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对自我进行认识和评价,了解就业市场的趋势和动态,配合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大学学习生活能够有的放矢,减少择业时到处碰壁的尴尬。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职业指导经验,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第一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树立专业信心;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
高校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集体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努力把个人创造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统一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同时,还应逐步强化大学生合作协调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工作艺术水平,同时也可以净化校园风气,从而培养出业务强干且合作协调能力超群的人才,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总而言之,复合型、双语型外语人才是21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我国高校应该从深化教学改革、营造外语文化氛围、加强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非高校一己之力能解决,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位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关键词:外语专业;就业工作;毕业生
一、当前外语专业就业的总体形势
(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预计2009年,毕业生将达到600万左右,2010年将达到700万左右。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市场的逐年萧条,面临全球金融海啸,许多外贸企业纷纷裁员减薪,就业市场预期在2009年将面临严冬。在这种大环境下,外语专业就业形势首当其冲,毕业生的预期期望值也大幅下降。
(二)通用语种需求下降,小语种专业面临机遇。
小语种专业由于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就业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相对于英语等通用语种来说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还有一定的选择工作岗位的空间。
(三)专业化外语人才过剩,复合型外语人才紧缺。
就业市场目前普遍青睐“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大多希望应聘的毕业生不仅外语专业知识扎实,同时还要通晓经济、法律、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对于纯专业化的外语人才,很多企业只有在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存在需求,而復合型人才更能适合各种工作岗位,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往往在涉外工作中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同时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四)全球化趋势明显,外国人才参与市场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趋势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市场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与世界各国的人才市场密切联系,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到中国工作,这对于仅仅以外语为专业的中国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排斥性和挑战意味。
二、外语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工作方面的问题。
在专业培养上,往往以英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单一的专业设置为主,虽然一些高校也尝试在公共外语学院设置商务英语等专业,但在授课上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对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涉猎较少,导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往往除所学语言之外知之甚少。相对于青睐“外语+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为例,到学院招聘的许多涉外企业都对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不等的专业知识培训,希望通过培训使毕业生增加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以更快适应工作环境,更早进入工作状态。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行不彻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小,因此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机会较少。外语专业学习注重连贯性,强调基础知识的水平,所以外语专业的必修课设置占了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习时间,而学生在高年级面临着考研、找工作等一系列人生选择,基本无心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尽管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也设置诸多选修课,但是由于课时短,覆盖面小,实际收效甚微,与就业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二)教辅工作方面的问题。
虽然绝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是由于毕业生数量巨大、个案问题突出,而学校就业指导力量相对较弱,导致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及时、具体、充分。在学院一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但是这些工作者本身缺乏专业的指导知识,加之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使就业指导不够充分具体,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都主要在高年级中开展,而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从低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自我定位的过程,这期间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辅导和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特长、技能等个性化的东西进行再认识,以便尽早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显然这一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三、提高外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一)改进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工作水平。
我国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上,区分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两种形式。对于专业化人才,就业的定位目标是语言与文学研究等,在培养模式上可以按照现阶段普遍使用的四年制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而对于复合型人才,就业的定位目标是从事翻译以及涉外企业的管理等工作,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灵活形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习一门其他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
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实行的学分制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较为有限,而毕业生在就业中往往需要很多时间进行实习、实训,尤其对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只有实行真正的学分制,使学生在校时间具有弹性,才能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择业时间,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外语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而学生在学校学习大多停留在理论层次,即使是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属于准交际型的活动。真正的实践是将学生投入到社会和市场中接受考验,在真正的交际环境中使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就业实习实训市场,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实习实训空间。同时要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实践意识,把握每一个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锻炼和提高其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与应用水平,这也是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一个方面。
(二)开展专业化、具体化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进行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前提,就是要有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从校外聘请职业指导师成本过高,学校可以考虑提高校内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的指导水平,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也可以利用合理的培训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其为大学生更好的服务。
大力扩充就业指导的内容,扩展就业指导课的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我们的就业指导应该突破以前泛泛的教育,扩大信息量,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着重就业政策法规、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前景分析与预期、就业方向的选择、面试技巧、就业心理辅导、自我评价及预期等方面的讲解。可以通过邀请已经择业的往届毕业生介绍就业心得和经验,邀请有合作经历的用人单位介绍市场情况等多种形式进行。
学校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展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对自我进行认识和评价,了解就业市场的趋势和动态,配合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大学学习生活能够有的放矢,减少择业时到处碰壁的尴尬。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的职业指导经验,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第一年,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树立专业信心;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料,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
高校在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集体合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努力把个人创造能力与集体协作精神统一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同时,还应逐步强化大学生合作协调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工作艺术水平,同时也可以净化校园风气,从而培养出业务强干且合作协调能力超群的人才,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总而言之,复合型、双语型外语人才是21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我国高校应该从深化教学改革、营造外语文化氛围、加强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非高校一己之力能解决,这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方位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