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07-01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作为英语教师,必须从生命层次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潜力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为目标,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体系。
1关爱生命——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乌申斯基指出:“如果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信心是支撑起生命力量的风帆。因此,让各种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动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教师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
2开辟时空——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新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新课标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1/2到2/3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时间上的要求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因而教师要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活力。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就要转换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舞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操作、思考、讨论、交流。
布鲁斯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爱新奇、好动的特点,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3学会提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但在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则因学生学的是代表标准的教科书而常常被忽视,其消极后果是学生的创造、好奇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减退。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提问的权力不能再垄断在教师的手里。如5B Unit 7 Ater school(2005年版)一课,教师还没开始教学时,有学生就已经预习了,他就此提出问题:整篇文章写了Mike一天的事情,与题目不符。教师仔细一看,还真是如此。此时,教师巧妙利用这一错误之处,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一个题目——《a busy day》,最后以书信的方式把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告诉了教材的编辑(现在书上的题目已经改成了《a busy day》)。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4学中求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在想象中创新。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一句时,教师可尽可能地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如: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兴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教师的意思。
4.2在语言实践的情境中创新。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發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定在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上。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珍爱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促使学生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作为英语教师,必须从生命层次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主动学习、开发潜力和多方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为目标,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体系。
1关爱生命——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
乌申斯基指出:“如果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信心是支撑起生命力量的风帆。因此,让各种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动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教师切莫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教师一起跳动。
2开辟时空——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新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新课标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1/2到2/3的时间独立学习,让学生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时间上的要求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突破口。因而教师要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活力。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就要转换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舞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操作、思考、讨论、交流。
布鲁斯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爱新奇、好动的特点,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进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3学会提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但在课堂教学中,质疑能力则因学生学的是代表标准的教科书而常常被忽视,其消极后果是学生的创造、好奇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减退。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来研究,提问的权力不能再垄断在教师的手里。如5B Unit 7 Ater school(2005年版)一课,教师还没开始教学时,有学生就已经预习了,他就此提出问题:整篇文章写了Mike一天的事情,与题目不符。教师仔细一看,还真是如此。此时,教师巧妙利用这一错误之处,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讨论,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一个题目——《a busy day》,最后以书信的方式把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告诉了教材的编辑(现在书上的题目已经改成了《a busy day》)。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4学中求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应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应不拘泥于书本知识,不限制学生思维,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1在想象中创新。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Apples are sweet. Grapes are sour.”一句时,教师可尽可能地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如: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兴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教师的意思。
4.2在语言实践的情境中创新。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發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定在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上。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珍爱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促使学生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